经历探究过程 深化数学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9yky2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各类数学问题解决中,思考题是直接以“思考”来冠名的。要充分体现思考题的思考价值,不能只关注解题的方式和结果,更要关注研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进行反思,以思考题的教学推动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思考题 过程 结果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09
  下图是学生刚刚学习三个两位数连加后的一道思考题(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新教材二年级上册第5页)。这道题里数量多,信息量大,思维要求高,初次看到它时,我也琢磨了一会儿才形成思路,对刚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显然是有难度的。
  该怎么教学呢?我请教了本年级的几位老师。有的老师说,班上总有“好”的学生能解决,请这些学生做“小老师”;有的老师说,还是等教好了后面的几道例题,让学生对两位数的加减法有了比较好的基础后再来研究这道题。我想,数学课堂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是“好学生”的主场;教材在此处编排这道思考题应该是为后续教学作铺垫,如果等后面的相关知识学好了再回头教学,思考题的价值就大大削弱了。于是,我决定还是“还舞台”给学生,进行一次教学尝试。
  (学生读题,同桌合作研究)
  生1:我们两个人做了一下加法,左边车上30 28 26=84个,右边车上26 24 22=72个,两车上的苹果数不一样多。
  师:通过计算,你们发现左边车上的苹果——(多),右边车上的苹果数——(少)。
  生1:我们还算出左边车比右边车多12个苹果。84-72=12(个)。
  师:看到数据想到计算,真会学习!既然两车上的苹果不一样多,怎么能让“两车运的苹果个数同样多”呢?
  生2:从左边车上拿6个给右边车上。
  师:题目中的意思是——
  生3:交换筐。
  师:怎么交换?
  生3:我们把两车上的苹果数量整理了一下,左边车上最多的一筐是30个,右边车上最多一筐只有26个;左边车上最少的一筐是26个,右边车上最少的一筐是22个;左边车上还有一筐是28个,右边车上还有一筐是24个。把30和26换一下。
  师:你们把数据整理后,题目的意思变得清楚多了。把30和26换了以后,两车运的苹果个数同样多了吗?
  生3:好像不对,28和24换,26和22换也都不行。
  生4:两车中都有一筐是26个,只要考虑其他的四框怎么换。
  师(表现出很惊喜的样子,擦掉两个26,简化表格如右):交换哪两筐苹果就可以使两车的苹果个数同样多?再研究一下。
  生5:把30个和24个的筐换一下。左边车为24 28=52(个),右边车为30 22=52(个)。
  生6:把28个和22个的筐换一下也行,左边车为30 22=52(个),右边车为24 28=52(个)。
  师:如果把30个和22个的筐换一下,行不行呢?
  生7:不行,这样换左边有22 28=50(个),右边有30 24=54(个),不一样多。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道思考题终于被解决了。比较两种成功的换法,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8:这两种换法都没有换26个。
  师:为什么不让26参加换呢?
  生8:两车上都有26个。
  师:是啊,两边都有26个,交换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不考虑。看来解决问题时,可以先排除一些无关信息,让问题解决变得简单一点。
  生9:30比24多6,28也比22多6。这也是两种换法中的相同点。
  师:还记得原来左边车上比右边车上多几个苹果?
  生:12个。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10:6是12的一半。
  师:是啊,所谓换框,实际上就是换总数“12的一半”。刚才有一位同学好像说到了“6”。(伸手邀请生10起立)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10:从左边车上拿6个给右边车,两车运的苹果就同样多了。
  师:要是这道题中,没有提出“换框”的要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
  生:从左边车上拿6个给右边车。
  (老师带头鼓掌,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教材中的思考题是大家公认的超越了一般学习难度的题目,它的难度往往体现在解题的思考过程比较复杂,思路比较特殊,解法具有独特性和开放性。思考题的教学,如果处理得好,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精彩;如果处理得不好,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会害怕数学,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上述思考题的教学案例,给了我很好的启示。
  1.数学思考的基础是让所有学生的脑子都“转动”起来。低年级的数学学习因为难度不大,解决问题的步骤一般不超过两步,学生普遍“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办,甚至于答案脱口而出。事实上,面对稍有难度的问题,解决时不可能一步到位,首要的不是直接解题,而是梳理解决问题所具有的素材和信息,寻找数量之间的关联。这就需要让所有学生的脑子都要“转动”起来,能迈出一步迈一步,能迈出两步就迈两步,一步一步地前进,最后逼近问题解决的关键和核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在学生都充分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后,教学就有了很好的基础,交流和深入就有很好的依托。比如,解决上述思考题,有学生首先想到“计算”,这很正常,一是最近集中学习计算,二是有了数量就想到计算。只是纯粹的计算本身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数据的特点,以及考虑计算后所得到的初步结论(左边车上比右边车上多12个)有什么可利用的价值。如果没有学生脑子的“转动”,那数学思考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过程孕育结果,结果就在过程中。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对数学问题解决的结果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以结果判得分,以结果论对错,这也导致了关于“重结果轻过程”“重过程轻结果”“既要重过程又要重结果”的各种讨论。我认为,这些讨论都是将“过程”和“结果”分离开来看,对立起来看。事实上,过程孕育结果,结果就在过程中,过程就是我们需要的结果。这里的结果不只是问题解决的方法、过程和答案,还包含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生成性、发展性等。这在上述思考题的教学案例中是体现得非常充分的。从试图通过数量的直接计算来解决问题,到发现“两车上都有一筐是26个”后把问题解决的思路变得简单一点,再到借助于数感和口算能直接看出答案,层层剥笋,环环相扣,拾级而上,最终进入“豁然开朗”的境地。数学是冰冷的、抽象的,可思考是火热的,可以触摸的,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只是数学思考的方法,更有对数学的感受——享受到深刻的、有趣的数学学习的成功愉悦。
  3.在反思中超越。反思也是一种思考,是一种对学习行为的对错、优劣、好差等更为深入的思考。通过反思,可以更好地提升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是经过梳理、对比、讨论、交流后,彼此间的差异性就显现出来了,此时,每个学生都可以进行反思活动,不仅反思自己,还应该在散乱中寻找有序,从多样化中寻找最优化。只有经过反思,学生才会逐步建立反思意识,产生反思自觉。这种反思也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学反思。例如“两车苹果相差数12”“相差数的一半是6”“拿出相差数的一半给较小数,两数量就相等”等数量关系学生在一开始的研究中似乎就有所感觉到,这出乎了老师的预料。要是顺着生10的发言,花点时间,让他解释自己的想法“从左边车上拿6个给右边车”,可能整个课堂就首尾“翻转”过来了,同时对于解决涉及“相差数”的问题,他们也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那样,整节课的教学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总之,教材中的思考题,我们要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引导学生充分思考,经历探究过程,掌握探究方法,发展学生思维,最终达到深化数学思考的目的。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促进了课堂的有效教学。然而,正是由于现代教学媒体的大量引入,教师们越来越忽视使用教学的另一重要辅助工具——教具。实实在在的教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更为具体、直观。教具的演示有时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更能将知识的探究过程展露无遗。但遗憾的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具的使用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做到物尽其用。  一、教具使用的片面性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听到“数学家“这三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数学家是天生就非常聪明吗?  生:数学家有着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  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数学家?  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近数学家”,讨论与数学家有关的一些数学问题、说说数学家的一些故事,并开展“中外数学家知多少”的知识抢答赛,评选出我们班的“数学阅读之星”。    二、数学问题与数学家    (一)最优化问题:煎饼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心理学家盖耶指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放弃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错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性。在数学课堂上,天天都有学生在出错。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实践证明,错误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真实存在。错误能暴露学生的真实思维,如果教师能有效利用错误信息,正确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巧妙点拨,
对于人民币,一年级学生已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是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并能解决购物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于是,“付款方式的多样性”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那么,怎样让学生经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人人都
“方程”单元的教学是学生初次经历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是从认识方程开始,到要学会用方程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在教学这一单元时,面对学生出现的诸多问题颇感困惑和疑虑,通过观摩吴正宪老师执教“认识方程”一课,使我豁然开朗,顿悟不少。  问题一:会辨认方程的样子就是认识方程了吗?  学生心声:方程嘛,不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吗?学习方程,有什么用?  我的困惑:教学方程,只要学生辨别方程的
一、适时板书:让课堂拥有流畅  【片段1】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师生做数手指的游戏)  师:同学们真聪明,像这样一根手指,一个指缝,一根手指,一个指缝……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一间隔的物体有哪些规律。(板书:找规律)  师:生活中,像手指和指缝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还有很多(出示例题情景图),你能从图中找出几组这样一一间隔排列
[摘 要]通过对一道题解题方法的探索,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习题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使习题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助推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拓展延伸 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40  最近,看了2014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试题,其中第21题十分有趣,虽然不难,却考查了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数学思想方
[摘 要]吴正宪是一位全国著名的数学特级教师,“平均数”是她最为著名的公开课之一。通过对吴老师课堂对话类型的统计和归类,总结出有效对话的功能及特点,使广大教师对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对话进一步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对话 类型 有效 功能 机会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29  “课堂对话表现有师生对话
[摘 要]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由浅入深地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图形 旋转 基础 目标 度角 经验 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4  数学教材中,有一部分教学内容看上去非常简单,所以很多教师教学这样的内容时认为没有必要深入研究教材。然而,正是由于没有深入研
“解决问题”无疑是当前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它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教学的根本在于数学能力的养成。那么,如何利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呢?我在教学过程中着力通过培养四种意识,促成问题的解决,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兴趣之源  [案例1]“复杂的平均数”的教学片段。  师:昨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