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错误生成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ulzh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心理学家盖耶指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放弃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错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性。在数学课堂上,天天都有学生在出错。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实践证明,错误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真实存在。错误能暴露学生的真实思维,如果教师能有效利用错误信息,正确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巧妙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教学的天空将会更广阔,课堂也会更精彩。
  一、正视“错误”,生成资源
  1.真正承认学生有出错的“权利”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学生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自己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又是抱怎样的态度呢?对此,我分别对本校高、中、低三个年级的学生做了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都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学生的怕错心理很严重,从而导致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少出现“不同的声音”。其中,大多数学生认为,优秀的学生(教师无意中抬高比较重要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主角,这些学生表演时,其他学生就是有不同的想法也不想说,不想成为嘲笑的对象。因为优秀的学生出错时,老师的表情与其他学生出错时是很不一样的。于是就当观众,尽量少犯错。
  从网上查到的资料获知:《知心姐姐》杂志社对8省市227名中小学生做的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被访中小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49.8%的学生很少主动找老师说话,24%的学生经常主动找老师说话,18%的学生想找老师说话但不敢找,7.9%的学生选择了“从来没有”。在“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说话”的被访学生中,32%的学生觉得“和老师没有什么好说的”,其余68%的学生“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
  我们的学生为何“害怕与老师交流”,甚至觉得“和老师没有什么好说的”,原因何在?我们教师要好好地反思一下,我们是否真正承认了学生有出错的“权利”。
  2.坦诚乐纳学生的“错误”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或产生问题时,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以平和的心情和宽容的态度去接纳学生的错误。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些错误,让学生坦诚自己的想法,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不轻易否定他们的答案,应尊重他们的思维成果。
  [案例1] 数学活动课:摆一摆。
  我先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分别用两个、三个、四个小圆片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出不同的数,然后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规律,猜一猜我的年龄。条件是:我的年龄是由六个小圆片摆出的一个数。他们有的猜我6岁、有的猜我51岁。我没有因为他们的“瞎猜”而责怪他们,而是以一种宽容的心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从学生的真情表露中使我明白了,其实他们不是所谓的“瞎猜”, 原因是:(1)一年级学生对100以内的数的数感还没有完全建立;(2)他们对年龄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反问道:“你今年几岁呢?你跟老师比,谁的年龄大?”这时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猜测是不正确的。他们有的说:“6岁太小了,跟我们的年龄差不多。”还有的说:“51岁太老了,大约是我奶奶的年龄。”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有了教师的宽容,才有学生真实思维的显露;如果教师缺乏宽容的心态,或以自己的想法、看法代替他们的想法和看法,对学生的猜测一概否定,将会挫伤“错误”学生的自尊,使他们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
  二、关注“错误”,利用资源
  1.延时评价,自我修正错误
  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教师没有必要早早向学生透露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应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此时,教师的适度等待显得尤为重要,延时评价可以给学生更多思维的空间,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监控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案例2] 除法竖式的写法。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用竖式计算除法。
  (教师话音未止,不少同学就急着说:“我会,我会。”)
  师:有这么多同学会写了,那就请你们写写吧!
  (请四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草稿纸上试写。)
  师:究竟谁对呢?请同学们翻开书自学这一内容。
  (自学后让学生自己更改错误的写法。)
  用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是本节课新的知识点。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书写时,暴露出许多的错误。这时,教师采取的不是直接告知,而是不急于评价,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自学课本,让其自行纠正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领者、促进者的角色。
  2.整体建构,同伴互补纠错
  有时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无法自行纠正,这时教师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主动寻求解题策略。同伴互补,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宽广,思维更活跃,有利于学生准确找到错误的根本原因。
  [案例3] 乘车事件。
  在学了“整十数加一位的加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40名学生和4名老师一起去春游,一辆43座的客车,能坐得下吗?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发言。
  生1:40 4=44(人),44>43,所以坐不下。
  生2: 43-40=3(人),3<4,所以坐不下。
  生3:老师,坐得下,一个小朋友让老师抱。
  生4:对呀,挤一挤,也可以两个小朋友拼着坐。
  (生3和生4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挤一挤”在生活中明显违反了交通规则,是一种超载行为;但这两个学生能将生活中的经验迁移到数学中来,是值得表扬的。)
  师:你们有这样的想法很好,但是这种方案是否可行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学生经过讨论后,回答)
  生5:我们觉得这种方案不好,因为这是超载行为。
  生6:这样坐虽然可以省钱,但违反了交通规则。   生7:这样很不安全。
  教师把纠错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辨析,他们各抒己见,找出了问题所在,在相互启发中纠正了错误,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三、转化“错误”,提升资源
  1.“将错就错”,再生学习资源
  [案例4] 除法的初步认识。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以后,让学生应用平均分知识编应用题。
  师:哪位同学能应用平均分知识编应用题?
  生1:老师借来10本故事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本?
  生2:小明做了12朵红花,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朵?
  生2的回答不符合平均分要求,教师没有评价对错,只是让学生来列式算一算,在计算过程中,学生意识到12朵红花,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分不好。这时,教师马上追问:你们能否改动题目中的某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题平均分的应用题。
  生3:改第一个条件为“小明做了15朵红花”。
  生4:改第一个条件为“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问:如果不改变题目中的条件,又该如何计算,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生5:每人分2朵,还多出2朵。
  生6:如果每人分3朵的话,还不够3朵。
  利用学生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以上案例的拓展为今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作了准备。
  2.“去伪存真”,拓宽思维空间
  [案例5] 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教师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学生认识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说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有一位学生说“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判断,也是在教师预设之中的,当教师让他说说理由时,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教师的意料。并由此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出现了课堂中精彩的一幕。
  生1:因为当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时,我们把它沿对角线折叠就能完全重合,因此这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说法很有说服力)
  师: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话中有一个特别好的词语,是什么?
  生2:是“特殊”。
  师:对,当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时,它就是菱形,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回答,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生3: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特殊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如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生4 :一般的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特殊的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如等腰梯形。
  上例中,在学生发生学习错误时,如果老师大喝一声:“这堂课你是怎么听的?你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吗?”那学生创新的“火花”就会在瞬间被无情地“剿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特别是低声的、断断续续的、稀奇古怪的),给学生一个发挥的空间,他们灵感的闪现会给课堂带来意外的惊喜。
  四、预设“错误 ”,创造资源
  教师人为地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再引导学生自我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能唤醒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并使学生对此错误记忆深刻,以致不再重复犯错。
  [案例6]比较两位数大小。
  我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十位数字不同的两个数的大小,通过比较验证,学生得出:只要比较十位数字的大小即可,十位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两个两位数,它们的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被遮住了,你能比较出哪个数大吗?
  (学生出于冲动,不假思索地回答。)
  生:这两个数相等。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十位上的数字相同。
  师:真的可以这样比吗?
  (有几个善于思考的学生马上提出了疑问。)
  生:个位上的数不知道,怎么比呢?
  师:你们前面不是说只要看十位上的数就可以了吗?
  生反驳到:那如果前面那个数个位上的数是3,后面那个数十位上是 8,那就是后面那个数大了,如果反一下,那不就是前面那个数大了吗?
  显然,学生已经意识到,当十位数字相同时,还要看个位上的数,个位哪个数大,它就大。
  第二天,当我再提问怎样比较两位数的大小时,学生对“如果十位上的数相等,应看个位数”记得特别牢,这是否是“陷阱”的功劳?由此使我想起了以前对这块知识的教学情景,那时我没有设置这个“陷阱”,只是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比较的一般方法,整堂课看起来很顺利,但实际上学生对“为什么十位相同,要比个位”的理解不是很深刻。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只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树立“因为错误所以精彩”的理念,教师才能正视错误,让学生在“出错” “纠错”的探究过程中,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更加美丽。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摘 要]学习理论是研究教学、理解儿童数学学习的基础理论,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态下,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个性化学习与共生性发展的和谐共振、相互促进、在动态中发展的过程。准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科学地把握好思维完全打开、交流充分展开、对比适度拉开、内心不断敞开等实践要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个性化 共生性 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摘 要]前概念是学生在深入理解数学概念之前的已有观念,是理解概念的基础,并不具有系统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从而有效把握学情,带领学生逐步突破,实现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 前概念 调查 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44  “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新知建构之前的主观
[摘 要]“磨课”就是教师对教学预设进行反思与审视,推敲其科学性与有效性,探寻更合理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案。“磨课”的过程虽然苦,但经多次“磨课”后,教师的教学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 磨课 新课程 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34  著名数学家蔡金法曾经指出“理解算术平均数时应该包括算法的程序性理
“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美丽的,是他们朴实思想的最真实暴露。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一定要平和、理智地看待,并辅之以策略处理,充分利用,再生资源,让“错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预设“错误”——让课堂精彩  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面对学生自己“创造”
对于“计算教学”,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它大胆打破了老教材的传统格局,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整合,使得“计算教学”能依托“解决问题”,凸显计算意义,丰富计算策略,落实计算素养。这样的创新编排,给“计算教学”走出低谷、迈向高效预设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从而激励着诸多有识之士为此探索不止、实践不息。走进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汪培新老师执教的“中括号”课堂现场,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计算教学
教过低年级数学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感慨: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有时题目看了很多遍还是不明白意思,学生没办法独立完成;更有的学生拿到题目就做,根本不看题目的要求……这些可以说明学生的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这要求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发现造成学生审题不清除了学习态度方
实践表明,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能掌握得牢固,运用时才会得心应手。如何使学生熟练地进行珠算式心算?我认为,教师首先应正视珠算中的算理训练。现就自己在一年级的珠心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珠算算理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巧设疑问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你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猜想家。”而要使学生的猜想切合实际,教师依据实际情况创设的情境和富有启发性的谈话常会使学生的
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的有效手段。如何充分挖掘习题的功能,通过习题的解答来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就几个教学片断,谈谈我在教学中对习题再开发的一些思考。  一、增添厚度  案例:  (出示第一张纸条,把这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来表示,再出示把这个纸条平均分成两份,涂出其中的一份)  师:涂色部分用哪个分数表示?  生1:1/2。  师(接着
随着教育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促进了课堂的有效教学。然而,正是由于现代教学媒体的大量引入,教师们越来越忽视使用教学的另一重要辅助工具——教具。实实在在的教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更为具体、直观。教具的演示有时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更能将知识的探究过程展露无遗。但遗憾的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具的使用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做到物尽其用。  一、教具使用的片面性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听到“数学家“这三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数学家是天生就非常聪明吗?  生:数学家有着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  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数学家?  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近数学家”,讨论与数学家有关的一些数学问题、说说数学家的一些故事,并开展“中外数学家知多少”的知识抢答赛,评选出我们班的“数学阅读之星”。    二、数学问题与数学家    (一)最优化问题:煎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