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从小抓起,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对数学课堂教学作积极的探索,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创新能力
  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这一时代的最特色的概念,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作为我们的教育一样也要创新,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萌发创新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 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深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课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让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通过议论,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从而对知识产生兴趣,并不断地去追求、探索。
  二、主动探索引发创新
  小学数学课本中有很多题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题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敢于大胆创新。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思考题: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有3棵,该怎么种?学生知道,每行3棵,6行就是需要18棵,可现在只有7棵树,缺11棵树,怎么种?这个超乎常规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时老师要把握机会,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老师可出示以下问题:①5棵树种成2行,每行有3棵,怎么种?②7棵树种成3行,每行3棵,怎么种?③6棵树种成3行,每行3棵,怎么种?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发现“公共树”的作用,掌握一棵树有时可顶上二棵树甚至顶上三棵树的不同排法,使上述思考题最终得以解决,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由此得到培养。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三、沟通纵横激发创新
  创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如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组合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异独特的有价值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成果。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掌握顺向思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如“红花比黄花多4朵”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黄花比红花少4朵、红花减少4朵和黄花一样多。
  又如六一班学生数是六二班生数的11/12、让学生说出六二班是六一班的12/11、六一班生数和六二班的比是11:12、六一班人数比六二班少1/12等。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还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机会,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例如,在“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按课本顺序而是在介绍年月日有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年多少天?学生纷纷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1)31×7 30×4 2831×7 30×4 29(2)90 91 92×2 91×2 92×2(3)31×12-4-330×12 7-1等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充分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激励成功培育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的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天等县驮堪乡南岭小学532800)
其他文献
摘要: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应试教育”怪圈的支配下,气氛沉闷,缺少生气。这一现象尤其在毕业班复习课堂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何调动学生的活力?我个人认为最好的策略莫过于:回归优良传统,引导欣赏名篇,注意声情并茂,提高朗读兴趣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朗读;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选择,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观念。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严重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主要通过“课堂讨论”的途径来实现。有效的课堂讨论的各环节安排要遵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讨论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的落实进行,讨论的组织要科学、合理、深入,使教学借助于“讨论”,让学生全面深入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着眼于学生的自身能力发展”。  关键词:课堂讨论;有效性  为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教材互动的动态过程。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舞台,需要活泼生动的生成。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互动的教学过程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教师既要积极地参与这一交流过程,又要能对这一过程进
我们的教改提倡学生自疑自探,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虽然新课程标准当中也提到了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没有能够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  课改之初,我逃避学生质疑,学生漫无边际的问题让我束手无策,好不容易引导到我预设的问题上来,解决不充分就要下课了,我被学生问题“牵”得很“狼狈”,
语文课堂要讲究艺术魅力,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语文教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如果达到较高的艺术层面,那么它就能给学生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无穷的回味余地,无尽的美感享受。这正如教育家魏书生说:“一堂课是否讲得生动、成功,第一重要的不在教材,也不在学生,而在教者,教师倘若设计得合情合理,那么任何一篇课文,讲给任何学生,都会产生吸引人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赋予语文课堂
我们的中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的问题,在学习的信心上是很缺乏的。为此,在我们的教学中,需要关注到学生的内心活动,从本质上去探究学生缺乏信心的本质,并在实际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种因素,激发、唤起、培养、拓展学生的兴趣,是历史教学的新的追求。  关键词:情感体验;相知共鸣;成功;兴趣;教学语言  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丰富感人的画卷,本应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但事实却相反,不少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缺乏兴趣。对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将这门课教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学生,要将历史课学好,必须从兴趣入手。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教改形势及初中科学教学特点,旨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模仿思想,促使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发展。本文从生活自然现象上升到理论知识,在求同存异中建立新的概念,引导学生实验设计,科学作业的优化设计等方面,多角度对渗透模仿思想进行了阐述和研究。  关键词:科学教学;模仿思想;策略研究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便有许多哲人提出各种论说,著名的美学家亚里士多德便认为:“人从
2010年6月3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文章提出,讲转变,首先要从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开始.思考自己怎么转、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