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中如何应对社会性偏差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却遭遇困境,政治课的教学情况更处在两难的状态之中。许多教育问题,正严重困扰着政治课教学的进一步深入。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正困扰着学生,也不断困扰着教师,这就是“社会性偏差”问题。所谓“社会性偏差”是指学生认识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宗旨不相符合,并且发生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行为偏差。
  学生认识偏差产生的原因来自社会,但作为一种现象突出出来,却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归根到底,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轨变型以及当代国际形势新变化的产物。巨大的时代转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并促使其产生各种变化和反应。应该充分认识到,在这些变化中有许多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所要求的。然而社会影响是复杂的,而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又良莠混杂,使一些不谙世事的学生容易受到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性影响。与此同时,面对社会的变化,政治课教学往往处于穷于应付和无所适从的状态,教师们只能努力消化和适应社会变化给教学带来的影响,甚至一时产生消化不良的问题。而教学的滞后性无疑弱化了教育本应起到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导向性的功能。这就使教育的作用下降,而社会的影响作用上升。这一升一降,使学生认识上的社会性偏差难以避免地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社会性偏差的表现
  一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现实性偏差,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现实情况不是零碎、肤浅,就是失之偏颇。在一次教学活动中,结合“热爱社会主义”议题曾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有学生认为:“如今社会上只讲效益、只讲赚钱,你不能干就没有你的饭碗,这可跟过去的社会主义不同,那时人人有饭吃,有活干。”据了解,这位学生的父亲被单位裁减下来了,所以他对当前社会生活有自己的看法。但他所陈述的事实却有片面性,因为他对我国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实际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只看到眼前暂时存在的某些非本质的现象,结果有些事实是被夸張了,有些则是被曲解了。
  二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历史性偏差,历史隔膜现象比较突出,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历史性事实,不少是带有偏见性的,或者脑子里装着不少社会上流传的历史秘闻和轶事,而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却是苍白和无知的。一次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也可以作出新旧社会的对比。可有位学生写道:“在五、六十年代,人民生活很苦,吃不饱、穿不暖,人们穿草鞋,女孩子没有裙子穿。现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显然这位学生不仅对社会主义建设史缺乏比较完整和接近本质真实的了解,而且给人的印象是参照系错位,把改革前后社会生活的对比误作为新旧社会加以比较了。
  三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观点性偏差,表现为学生跟着社会生活的感觉走,在灯红酒绿的物质世界里,认识上不知不觉地误入歧途。有的学生的行为常不自觉地表现了社会上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关于在新形势下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一次在课堂讨论时,有学生持否定观点,认为“现在社会上实行的是高消费,能挣会花自己光彩,别人也羡慕。艰苦奋斗已不合时代潮流,要不,建那么多高级宾馆、进口那么多高档消费品干什么?”
  四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兴趣性偏差,表现为学生对传统教育的冷漠与疏远,而对各种并不健康的“新潮”事物和时髦行为却有一种特殊兴趣偏好,如从迷恋港台歌星到热衷于恐怖玄幻书籍,从欣赏西方文化到服饰打扮、行为作派、消费品味的日化、韩化。反之,有些学生对教材上介绍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不感兴趣,引不起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鸣,却把港台歌星一类形象当作青春偶像极力推崇,一味模仿。至使这些学生身上“奶油味”和各种怪味过浓,精神疲软,人格退化,缺乏健康向上的精神气质。
  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的综合效应是十分消极的,它会为学生的成长设置思想和心理障碍,轻者缺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严重的会成为没有信念追求、丧失道德理想的人,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
  由此对政治课教学对时代变化的适应性,应该有一个清醒的估计。根据教育从属于社会的特性,在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里,教学实施和社会环境存在着相对顺应的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政治课教学容易实现自身的教育功能。如在五、六十年代,学校教育教授给学生的东西,和社会上给予学生的影响,总体上是吻合的,那时政治课好教,学生也愿意听。相反,处在转型过程中并充满变化和无序的社会环境时,教学实施和社会环境反差很大,在这种条件下,政治课教学要实现自身的教育功能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在当前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下,政治课教学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政治课教学困惑的,实质上就是通过有效的途径正确地引导学生对社会的感知与评价。感知社会与评价社会,在认知的领域里,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和命题,但他们却是认知发展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辩证的关系:有效地感知社会,是为了更正确地评价社会创造条件;而有效地评价社会,则是为了更准确地感知社会。据于这一认识,我认为政治课教学困惑的突破和社会性偏差的修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治课教学无非是以知识形态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因此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必然居于主导地位,而这正是学校政治课教学(不管它将来会改成什么形式)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生命线。
  二﹑如何写出具有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指导的教材是一个大问题,希望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起来,依靠集体的智慧认真加以解决。
  三﹑在政治课教学中,也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里所谓的两手,一手是抓以教材为基础的知识传授,把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较为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认识人生;但只有这一手还不行。因为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离开学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观察者和参预者,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上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实际,只就书本授课,尽管可能讲的都是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论都是现成的,但由于学生感到空洞和脱离实际,仍然不容易接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还要抓另一手,就是针对学生随时反映出来的认识问题,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做随机性和直接现实性的解惑答疑这两手,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寓知识于解惑答疑之中,才有可能解决学生的现实认识问题,而学生从传授知识和解惑答疑中获得一个又一个真知之后,又会产生从量到质的思想变化,并使其观察社会、认识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所升华,从而实现教育的基本要求。目前情况是,由于受高考、中考等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存在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等制约因素,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解惑答疑功能,在教学实践中被明显地削弱了。结果造成一手相对比较硬(因为有高考、中考等考试的支撑作用),另一手则较软的现象。尽管存在许多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实际困难,但在教学中要真正搞好教育工作,还是应该提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然,这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不言而喻的。 教师应处在教育的主导方面。为了克服社会性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
  1. 针对现实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使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尽可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比较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了解。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应避免在是否是“事实”的问题上做无谓的纠缠,而是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现实,引导学生对现实的了解与认识逐步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2. 针对历史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消除学生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史的历史隔膜感,增强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认同感。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有限、生活体验缺乏,应尽可能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看问题,避免因表面现象或个别事例而产生对历史的误解与偏见。
  3. 针对观点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形形色色的“新观点”不能盲从。同时注意使正确的观点与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比较好的结合起来。
  4. 针对兴趣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坚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确实具有感召人心的精神力量,坚信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确实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他们的思想、情操和业绩,能够对学生起健康、积极的引导作用。但要注意教师自己的感情投入和提高运用材料的能力,使教材上的人物成为有血有肉、入情入理的活生生的形象。这样才能真正抓住人心,打动人心。
  5. 针对态度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注意理顺学生的思想情绪,端正对社会生活的正确认识。考虑到态度同学生个人的生活境遇有关,可以设置情景,努力设法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角度出发,设身处地看待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沟通对社会上人与事的理解。
  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广泛的并具有挑战性。处在社会大变动环境下成长的中国青少年固然代表未来,但他们并不因此便具有择优汰劣的天赋能力。我们不是“一代定比一代强”的庸俗进化论的盲目信徒。现在我们面对的这一社会群体,正处在价值“重塑”与价值“失落”并存的复杂的社会局面中。无论是“重塑”还是“失落”,都有可能以不同方式强化这一现象。要根本解决问题,有赖于政治、经济的有效整合。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降低教育的社会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学校教育工作者知难而进,迎接挑战,让事态沿着我们期望的健康的方向发展,当然,作到这一点决非易事,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其他文献
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让学生拥有充分的阅读时间  时间是阅读的前提条件,只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才能保证阅读的效果。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才能保证阅读的数量,每节课都要让学生踏踏实实地读几遍课文,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尝试读懂课文,在读书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质疑问难。确定阅读数量,不仅要看一节课全班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让学生具有合作与探究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素質的要求。具有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创新,但是,在知识日趋分化和综合的今天,每个人的优势与局限性并存,所以,只有学会合作与探究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优化合作交流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數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的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活起来。新的课程理念也将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的是: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数学,他们感受兴趣的数学和有利于他们学习成长的数学。这一理念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我们从历史那里得到最好的东西是它所兴发的激情。” ——歌德  当前,面对新教材,我们教师应该有新观念、新行动。新课程改革强调:“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问题也理应提到应有的高度。”初中学生从生理、心理显示出他们情绪的强烈、感情的丰富。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抓住每一个教学中的契机,通过各种渠道挖掘情感教学,以情感为媒介
研究目的:通过对叶天士著作中涉及到的产后病医案进行整理与研究,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就叶天士诊治产后病的组方原则和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探究温病学派的理论体系和用药
数学作业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实施途径,教师应该合理而科学地设计数学作业,充分发挥作业的职能,既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形成乐于探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務,也是我们这些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以往我们为了应试,我们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了语法、写作和阅读上。我们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哑巴”英语已经越来越成为学习英语最大的障碍。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口语表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口语训练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学好语音、词汇、语法,
摘要: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法、培养应试能力、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等方面作好从初中到高中数学课的衔接教学。  关键词: 衔接教学  要问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哪些学科跨度最大、最难衔接,大部分学生会说,首先是物理,其次是数学。为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如何搞好初中到高中衔接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注意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九年
期刊
摘要:优化作业设计,提升作业布置、批改的合理性、有效性,对于提升高三生物教学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实际就如何提升高三生物作业有效性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三生物;作业;有效性  作业对于帮助学生回顾、理解和学会运用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是高中学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有着承上启下和反馈教学质量等多种重要的功能。科学地布置作业和批复作业,对于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