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目标调控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选择自己擅长的学习方法,采用自己喜爱的学习形式,对学习任务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并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重组或是分离,通过同化或是顺应处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课堂成为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旋律的学堂。
   然而课堂上教师退到后台成为配角以后,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并能及时有效地调控课堂动向,妥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效地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环节设计的逻辑层次性
   自主探索的课堂学习模式要求教师尽可能把“戏”压缩,把更多的“台词”和更大的舞台留给学生来表演。并在这种表演中不断积累经验,承受挫折,在艰难的历练中获得成长。压缩了话语权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有把功夫做在课前,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即挖掘教材的逻辑结构,理清句群之间的语意衔接关系,段落之间的承接过渡关系,章法上的前后呼应关系等。让学生在这些已知的逻辑力量的推动下不断逼近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时,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就可以紧扣文章的逻辑层次,让学生沿着从整体到部分,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主线,在精读品味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并进一步感悟社会就是一棵大树,我们每个人都是树上的一片叶子,从而明白“做一片美的叶子”的道理。按照这样的思路读课文,学生也可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个性化理解,但终究只能是涓涓细流,最终必然汇入理性的长河。
   二、问题设计的导向性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从教师的问题出发,并指向课堂教学目标的。因此,在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高低与教师抛给学生的问题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教师交给学生的问题宜少不宜多,宜曲不宜直。问题太多不但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且会打断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路,容易把文本切割得枝离破碎,不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同时干扰了学生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来理解教材文本。如果问题过于直白,则缺乏挑战性,学生就会失去兴趣,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必然降低。因此,教师在一节课上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一到两个难易适中的主问题交给学生研究,是最明智的做法。
   如在教学《夜晚的实验》一文时,我交给学生的问题是:“勤于思考,善于验证的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提出了什么问题?他是如何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想法的?”这样学生就会按照科研的一般过程,即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正确结论的流程来理解课文,学习活动的指向性非常明确。
   三、师生互动的暗示性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下,教师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身份,成为学生自主研究的参与者,走下讲台的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的机会大幅度增加。走到学生中间的老师成为一个普通的文本的阅读者与学习者,直接参与对文本学习的讨论过程。这样一种和学生相同的文本学习者的身份,让学生在心理上更愿意接受这种特殊同伴的观点。因此,教师在参与学习讨论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这种心理影响的优势,即以发表观点、适时点评、一个肯定的手势、甚至是一个赞许的眼神,恰当地暗示学生,让学生的认知活动始终朝向既定的教学目标。当然这种暗示应该是民主的,是学生在理性思考后能够接受的,起到点破窗户纸的作用,收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
   如在教学《花瓣飘香》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节,我问学生,作者弄清小女孩采摘花瓣的原由之后,由衷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文章结构已经很完整了,似乎可以结束,为什么还要补充写自己买花的事?这不是很多余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这种挑战教材权威的想法学生很感兴趣。一时间持两种观点的学生都有,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产生这样的分歧是一件好事,我顺势而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段文字,并思考“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这一次我有意识地参与了持“尾段多余说”一方的讨论,并适时的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予以暗示。通过讨论、争辩,学生终于领会到“我”送给小女孩一盆花是对女孩行为的赞赏和奖励;送给自己母亲一盆花说明小女孩的行为深深打动了“我”,影响着“我”,“我”自觉以小女孩为榜样,把小女孩的精神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学生的认识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熊红梅,教师,现居江苏新沂。
其他文献
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三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有关诗歌的基础知识、阅读经验并在自我阅读过程中会习得一些基本的诗歌解读方法,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还把学生放在“零”起点或不能跟进较为专业的解读技术和鉴赏策略,那么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将很难提高,甚至可能永远停留于原始阶段。所以,作为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考试要求,在复习阶段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方向,这样才能收到高效的复习效果。   王荣
教师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亟待转变,不能再用传统的模式开展文言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注重文言文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文言文。所以,我结合以往的实例和自身经验,探讨和研究了初中生文言文的学习策略,希望对初中生文言文的学习提供借鉴意义,对文言文教学产生参考价值。   一、巧妙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动力   导语的设计应该遵循趣味性、知识性的原则,不论是讲一个古老
“感悟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由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对文本理解、思考的阅读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等要素对文本进行理解、思考、体悟。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课堂上的师生民主平等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使语文阅读课堂更具诗意和生命力。   一、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教学重点   高中语文教材体裁多样
拓展是指在围绕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当的补充材料,达到扩大学生视野和加深文本理解的目标。在实践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针对九年语文教学设计中拓展的实施展开探讨,进而形成合理的拓展策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拓展应守原则,围绕教育教学目标展开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该原则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著名教育
当前,“导学案”作为一种新的课型已经悄然走进新课改的课堂。我们着力探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导学案”教学,以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导学案”的内涵   “导学案”就是导学方案,主要是由教师主导编写完成,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难易程度适中,供学生学习使用的方案。它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