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中合理拓展的有效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920644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拓展是指在围绕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当的补充材料,达到扩大学生视野和加深文本理解的目标。在实践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针对九年语文教学设计中拓展的实施展开探讨,进而形成合理的拓展策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拓展应守原则,围绕教育教学目标展开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该原则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脑力劳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此外学生个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自身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坚持该原则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拓展活动。例如在学习古诗《行路难》时,教师拓展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内部讨论拓展内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事先限定明确的拓展内容,紧紧抓住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该范围内自由拓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拓展应适度,正确处理好文本与拓展的关系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拓展的“度”,在保证学生正常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拓展时间与内容,适当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让其补充阅读,扩大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累。教师应明确语文是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主,拓展是辅助作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教材,应该拓展适度:首先,拓展的难度应该适度,拓展内容过于空、难、泛等对学生而言都是意义比较低的拓展;其次,拓展的内容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开展拓展。
   3.拓展应适时适宜,切实保证课堂训练效果
   很多教师在教学拓展中难以准确把握拓展时机,课堂训练效果不明显,学生认为拓展存在的意义较小,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适时适宜地进行拓展,切实保证课堂训练效果。此外,可以抓住主题的深入理解将其作为拓展点,对主题的深入理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可以将其设为契机,适时适宜的开展拓展。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作者是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来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追求理想社会的感情,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该主题的深入理解作为契机,进行拓展,帮助学生理解本文深层含义。总之,教师应该全面把握课本教材核心,适时适宜的开展拓展活动,切实通过拓展保证课堂训练与学习效果。
   4.拓展应适生,充分结合生活实际
   教师教学设计中合理进行拓展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应适合学生,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然而很多教师往往忽略该点,导致学生对拓展失去兴趣。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也没有任何知识是可以离开生活而自成体系的。因此,教师教学设计中应将拓展从学生实际出发,将书本所学的知识与学生个人生活经历、体验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教学设计中如果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学生则可以快速、有效的理解教师在教材中所要表达的实际内容,将所学知识转化成活的、实际有用的知识和经验等等。我们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是语文的外在延伸,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果只是关注教材,视野就会被局限,则不能为学生提供翱翔在语文精髓的文化氛围之中,也就难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开发语文资源。因此,教师除了完成课程教育教学之外,还可以尝试给学生观看与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语文学习魅力、了解生活周围存在的语文现象。
   综上所述,拓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装饰、点缀,是真实存在于教育之中,能够更好的为文本服务,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然而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没有合理进行拓展,导致语文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适时、适当、适宜、适度的开展拓展活动,将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郭敏.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策略管窥[J].现代语文.2010(2).
   2.孙俊三、雷小波主编.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三版.
   3.徐健.拓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别样精彩[J].语文教学通讯.2008(11).
   4.侯修平.论语文教学的有效拓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2).
   5.曹韶宁.课堂教学拓展艺术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09(5).
   ※ 本文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自筹课题《九年级语文教材的使用设计更优化的方法研究》论文。
  吴茂扬,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学生作文质量仍然不尽如人意。通常情况下,作文教学侧重字句的修改推敲、段落层次的调整完善、篇章结构的指点修正等等,忽视了学生作文品质的培养和训练。然而,学生作文思维上的缺陷和障碍正是他们感到作文难写的症结所在。我们应该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转变作文课以前的重技巧语言表达轻思想训练的观念。我们应该学会培养起学生的作文思维品质。  
作文教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有着很强的计划性。初中三年,应该有个完整,清晰的作文教学序列,每次作文教学都应是整个序列上的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当前作文教学无序的状态十分普遍,作文的训练与指导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没有一个训练的序列,什么年级着重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写作能力,围绕哪些点进行训练,没有一个全面的考虑,作文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很大。这当然跟作文教学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成训练体系的教材有关,但同时
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三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有关诗歌的基础知识、阅读经验并在自我阅读过程中会习得一些基本的诗歌解读方法,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还把学生放在“零”起点或不能跟进较为专业的解读技术和鉴赏策略,那么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将很难提高,甚至可能永远停留于原始阶段。所以,作为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考试要求,在复习阶段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方向,这样才能收到高效的复习效果。   王荣
教师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亟待转变,不能再用传统的模式开展文言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注重文言文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文言文。所以,我结合以往的实例和自身经验,探讨和研究了初中生文言文的学习策略,希望对初中生文言文的学习提供借鉴意义,对文言文教学产生参考价值。   一、巧妙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动力   导语的设计应该遵循趣味性、知识性的原则,不论是讲一个古老
“感悟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由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对文本理解、思考的阅读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等要素对文本进行理解、思考、体悟。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课堂上的师生民主平等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使语文阅读课堂更具诗意和生命力。   一、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教学重点   高中语文教材体裁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