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历史课堂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l5201314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比较枯燥、乏味,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那么,怎样轻松有效的上好历史课,使历史课“活”起来呢?笔者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教育的主体、课堂氛围、表扬和激励、实践精神、多媒体教学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与现代生活有着相当大的距离,这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难度。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长期以来,学生对历史课的理解是“死记硬背”,因为传统的历史课忽视了历史学科形象、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教师的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忽视了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学生只能充当“听众”。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历史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权利。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为此,教师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思考。如讲完一个标题或一段内容后,教师会这样问学生:“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感想?”“你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实践的地位。而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评价总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个见解。教师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你的看法很独特”“你很有思想”“你的分析很透彻”“你看问题很尖锐”“你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了不起”,等等。以这些评价性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其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我上课的时候也努力将历史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实践证明,学生在与现实的联系中自己会发现问题,并主动去解决问题。这样,他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表扬和激励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是使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和胆量。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教育必须关怀人。正如在社会生活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一样,课堂上也应该具有平等意识。历史课堂应该成为师生平等地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教师需要以一种民主的、宽容的心态善待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应有尊重,从而形成一种师生合作的氛围。在语言上,教师应激励和启发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当,使学生既愿意答,又答得上来。这可采用让学生参与的形式,如个别问答、同桌商量、前后交谈、角色扮演等,使学生热情参与,营造一种师生合作与互动的气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最大快乐莫过于自己发现问题,以及经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设问,创设了问题情境,使学生融入历史事件去观察思考,并对有关问题进行判断、选择、评价,以得出最佳答案。
  上课时,如果教师单纯地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肯定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思维较快、好表现的学生肯定会有较高的“曝光率”。而与之相反,一些胆小、思维较慢的学生就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如何使这部分学生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便成了我在教学中要解决的第二大难题。
  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表扬和激励的作用切不可忽视,有些调皮的学生经过表扬可能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而那些思维较慢的学生有可能经过激励会增加信心。
  
  三、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体现实践精神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历史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教师应提供较多的机会让学生尝试体验阅读、操作、表演、编辑、综合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如一位教师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就播放了一段电影《甲午风云》的片断,把学生带进历史的“情境”中去,尽可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气氛,然后再跟随教师学习这一段历史,效果很好。
  除了创设情境以外,讨论法也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体现实践精神的有效方式,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几人一组讨论有疑问的话题,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问题是思维的钥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并巧妙地把问题契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去想象,去创造。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学生最易接触的历史学习材料是教科书,但新教材在插图方面做得还不够。我认为,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年级的学生,更需要用直观性强的历史照片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更需要丰富的感性材料来活跃他们的思维。照片所提供的信息比任何文献记载都生动准确。照片是凝固的历史,形象的历史,传神的历史,可以供人们直接感受。因此,我认为初中历史教材应尽可能多地采用真实的历史照片,引用更丰富的感性材料,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插入时事“热点”,进行古今中外比较,培养学生思维的“迁移性”。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适当插入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认知历史,阐释历史的基础上,对时事“热点”进行分析、理解和判断,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思考人类的发展,体现自身的价值。如:讲授日本侵华史时,我插入了赵薇军旗装事件和日本修改教科书否认侵华史、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等材料。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必须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全方位变革。“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摸索,我们才能使历史课的教学有新意,体现创新精神,才能使历史课“活”起来。
  
  参考书目:
  (1)、《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上海教育出版社
  (2)、《教学论》,李秉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3)、《学习论》,施良芳,人民教育出版社
  (4)、《历史研究》,中国科学杂志社
  (作者单位:276017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何谓衔接?它指事物间相连接。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到初中语文教学是
期刊
新的课程改革已在全省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同时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使“乐学”真正落到实处。然而,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显著起来,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一、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
期刊
汉字识别技术,简称OCR,可以理解为是让计算机认字的技术。它通过光电信号转换,即文本数据。    一、汉字识别技术的应用价值    汉字识别技术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把纸质档案上的固定信息变成可以被检索利用的活信息,为文本数据管理技术提供丰富的数据源。  首先,从库存档案的情况来看,近几十年来形成的大量印刷汉字档案记载了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历史,对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对精神文明
期刊
历史教学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过去 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革故鼎新,代之以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法成为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向。如何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功能,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本人通过对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对比和思考,有比较多的体会,现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
期刊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一大亮点。它是语文课程的有机构成,是语文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引领、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过程和实践探究过程,是语文学科的一种课程表现形式。它有利于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能使学生获得感悟和深刻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
期刊
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行,然而语文教学评价却仍是课程改革的瓶颈。目前多数语文老师无论是评价的内容还是方式、手段,都不尽如人意。在课堂上我们听到的不外乎如下一些套话:你说得真好;你的发言很精彩;你的回答是错误的;你没有理解老师的问题,等等。在这种评价下,学生难以获得情感的激励,其学习心境始终处于平静甚至麻木的状态,新课标的出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期刊
不论在哪一所学校的哪一个班级,都有一些学生,给人们留下的往往是调皮捣蛋、智力低下、不思进取的印象。因此,教育方式的转化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个别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全班的整体成绩,而且对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自信心的提高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这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失败而形成的。人人都有一个追求完美、得到别人承认的愿望,因此解决问题的合理思路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完善语文学科教学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注入人文色彩呢?笔者认为必须首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方能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建构。    一、转变教学理念——语文人文性建构
期刊
当今世界,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和多样的功能,几乎进入了人类工作的每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中也初露锋芒,使教学技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变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这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多媒体的运用不但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与保持,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目前大多数老师对课件的编制和使用尚处于不成熟阶段,本人就在数学课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问题谈
期刊
“2005年秋招的计科2班学生的全国信息技术考试办公软件应用模块操作员考试又是全部通过!最高分99分,最低分70分,是接05年春招班考试后第二次创造好成绩。”在这成绩的背后,肯定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肯定教师付出的成功。这付出仅是严格按步骤1,2,3来完成的吗?这样虽可以创造一时的好成绩,但不能让学生掌握更新知识必要的技术与持久的兴趣。要让学生在办公软件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中能自己去学,愿意学,轻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