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一种动人的感情

来源 :电影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90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草木凋零,树叶尽脱,大自然繁华落尽,春之花、夏之绿、秋之金黄都褪去,惟余枯灰。季节安安静静地死去,人的心也慢慢被冬的静寂浸透,想起荷兰诗人伦科·坎伯特的一句诗“死亡是一种动人的感情”。
  这句诗和这个季节一同让我感动。于是回思电影里那些各具特质的自杀者或向死者,比如醉死的尼古拉斯·凯奇(《走出拉斯维加斯》),渴望安葬在樱桃树下的巴迪(《樱桃的滋味》),那位生下来就有末日情结的阿飞(《阿飞正传》)。他们在电影里以向死者的身份出场,终因所遇的不同,导演创作意图的不同,结局处,他们有的如愿以偿的死去,有的浴火重生,有的继续似死非死似生非生。
  
  樱桃的滋味
  
  阳光热爱伊朗的大地,平原上起伏着红褐色的丘陵、沙地、大片大片的灌木丛,这一切,都在正午的阳光下静静出神。
  巴迪不打算再和伊朗的太阳和红土地一道出神,他关上车窗,目不斜视,就拒绝了阳光和土地的气息,只沉浸在自己的思绪或一无所思中,耐心地驱车在盘绕的公路上,寻找自己需要的人。他先找到了一个年轻的士兵,载他到一棵樱桃树下,树下有一个坑,是巴迪挖给自己的墓。巴迪说我要提供给你一份工作,报酬是20万,这笔钱不算多,但是工作也相当简单。巴迪说他会在晚上吞下大量安眠药,然后躺进坑里,士兵的工作就是在次日早晨,来叫他几声,如果他不回答,就证明他已死透,士兵就给坟坑填上土,交易就完成了。士兵听了非常惶恐,他说这是杀人他不干。
  巴迪只好再物色人选,这一回是一名神学院学生,学生试图用自己不算精通的神学知识和坚强的神学信仰说服巴迪不要这样干,这是杀生,是犯罪,是真主禁止的。巴迪说一个不快乐的人只能让周围的人不快乐,这同样是犯罪,你不必枉费口舌,这只是一份工作,干不干由你。
  巴迪又找到一个在博物院做动物标本制作的老头。老头为了筹钱给儿子治病,爽快接受了巴迪的工作。但他讲了自己的故事给巴迪。他30多岁时,工作、家庭接连不顺,灰心之下,在一天黎明,他吻别了熟睡的妻子怀揣一根绳子离开家,来到一片樱桃园打算“自挂东南枝”,他试了好几次一直没有找到特别中意的树枝,就爬上树躺下来打算休息一会儿。忽然,一束奇异的光从背后的树叶间照了过来,把一切都照亮了,他恍然惊起,是清晨的第一道霞光,他的手触到了软软的东西,是樱桃,熟透了的红樱桃。他不禁摘了一颗放进嘴里,无比甜美的滋味妙不可言,生的喜悦自心底升起,迅即遍布全身,他大把大把地把樱桃送进嘴里,在霞光中尽享这无上的美味,全然忘记了当时来这里可不是为了吃樱桃的。他又怀揣绳子回到家里,妻子仍在酣睡,他吻吻她,她醒了过来,他从怀里掏出一大捧樱桃,和妻子在床上吃了起来。老头说想想樱桃的滋味吧,不过,如果你坚持要死,我自会按约定埋葬你。
  巴迪带着安眠药在约定的夜晚来到樱桃树下,他没有吞药,只是躺着,夜风昵喃,树叶片片飘落身上,他躺了一夜,黎明时,从墓坑里一跃而起。在起伏的无边无际的红土地上,奔跑、凝望、收集着一束束霞光,在霞光中苏醒,像一个新人一样重新接受生命,他也许仍没有找到活着的理由,但他找到了活着的感觉,生命的感觉,而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阿飞正传》
  
  阿飞曾经渴望母爱而不得,这是他来到这世上的第一个伤口,他的一生便活在这伤口中,于是他把自己想像成一只无脚鸟,决定不再在这个世界栖息,落脚之日即生命终结之日。所以他以“不要”对抗这世界的诱惑。当然,这种不要只是态度上的,他故意无视心灵对幸福、柔情的渴求。
  活在末日的痛感和美感中,这个到处辜负别人的男人,却让你恨不起他,因为他看上去比受害者更畸零无助,他的眼神令你心痛,他的背影让你怜惜。最后,他找到了生母,不是为打开心结,只是为表达仇恨,看到生母后,他决绝地转身,发誓只给她看一个不回头的背影,他就是要她心痛,要她知道他不原谅。
  阿飞死的时候,刘德华问他是否记得曾经的一分钟,他许给张曼玉的珍贵的一分钟。他记得,其实,他什么都记得,他只是不能要,不肯要,他不要这世界的安慰和补偿,只因为最初的伤害太大。他坚持做一个没有心的人来宣告他的永不妥协和绝不原谅,阿飞是怨毒的,只不过他怨毒的方式并不激烈,而是疏离和淡漠,他不要任何人离他太近,包括他自己,他对自己更是不动声色的残酷,不管心里真正的渴望,他给心灵的惟一指令是拒绝,这样就不会被拒绝。
  
  《苦月亮》
  
  我总觉得奥斯卡和咪咪一上船就没打算再下船。他们的这一次旅行,就是要求一个终结,遗失掉这两具早已被激情烧成枯骨的形骸。
  奈杰尔夫妇只是恰好促志了这件事的完成,没有他们,就会有另一个故事,但也只是过程不同,结局是定好了的。奈杰尔被奥斯卡选为听众,听他讲他和咪咪的爱情故事,故事甜蜜、疯狂、残酪。说爱情美好的从来只是断章取义,因为所有的美好终会逝去,而人又是如此的容易疲倦和厌弃。爱情如同醇酒,让他们酣醉一场,然后,酒醒了,人空了,激情焚毁了奥斯卡原本就不怎么丰厚的生命力,激情消尽的生命唯余空虚,生命的新鲜他再也不想要了,他只想堕落,只想沉沦。他残酷地伤害咪咪以重获自己可耻的自由,结果两败俱伤,沦为两具活死人现在这世上。
  奥斯卡过生日时,咪咪送给他一把枪,说亲爱的你可以用它自杀。而我疑心咪咪是授权奥斯卡杀死她。最后,奥斯卡果然用这把枪打死了咪咪和自己,法国的情死冰寒冷酷。日本的情死电影则很两样,《失乐园》也好、《感官世界》也好,是爱欲的升华也好,是爱欲的尽头也好,日本的情死,既使血淋淋,也煊染得浪漫凄美。
  
  《白》
  
  人挪活树挪死,这句俗语有的时候是不成立的。卡罗到了巴黎后,就日渐性无能,妻子于是起诉离婚。卡罗不名一文地和一只空木箱子流落在地铁,高级理发师卡罗拿只木梳子当口琴吹奏故国波兰的歌曲,靠路人施舍度日。他遇到了另一个波兰男人米高拉,40多岁,不太高,满面愁容,那人请他喝酒,问能不能和他排排坐。他们并肩坐在一起,米高拉说他有一个朋友,想自杀,但下不了手,想找人代劳,他问卡罗肯不肯,卡罗问他为什么不自己干,他说这个朋友有爱他的妻子和女儿,自杀会让她们难以接受,但被杀,就没办法了,妻子女儿会好过一些。卡罗大叫道一个有钱又有爱他的妻女的人要自杀,我老婆把我赶到大街上我还是爱她,而且更爱她。
  卡罗让那人带他回波兰,米高拉于是把卡罗装进冰箱当作随身行李带到机场。可是行李在机场被盗,幸运的是,劫匪们将箱子运到波兰边境才打开,本以为要发财的劫匪发现偷了这么个活宝,气得大骂晦气,将卡罗暴打一顿遥下山坡。好在,这是波兰的山坡,卡罗回到了故乡。
  一流的美发师卡罗不再做理发师,劳动致富太慢了,他开始介入黑道,干得还不错。
  再度遇到那个米高拉,卡罗提出接受那份工作,那人说好。在约定的地点,卡罗见到的是米高拉,卡罗问你朋友改变了主意?他说没有米高拉就是我,有分别吗?卡罗说没关系,不过你再考虑一下,米高拉说不用你动手吧,卡罗开枪了,随着枪响,米高拉捂着胸口倒了下去。卡罗拍拍他说起来吧你没死,米高拉站起来,发现自己果然没死,枪是空枪。卡罗说还死吗,米高拉说不了。
  是卡罗让他打消了死志,于是他就成为卡罗的心腹和经理人,精力充沛地卡罗打点合法的及非法的生意,卡罗发了大财。米高拉又帮助卡罗实施了一场阴谋,惩罚了卡罗的妻子,让她住进了监狱。最后,他和卡罗成功地成为这世上两上孤独而隐匿的男人。
其他文献
刘嘉玲:美人迟暮时      “怎么总是有这个老女人啊!一大把年龄,故意装年轻,看着就心烦!”看《心痒痒》时,旁边的一个小男生,对刘嘉玲的情人造型大为不屑道。 如此评价这位天姿国色、举世公认的大美人,显然有失偏颇。但我却不止一次地听到少男观众们,对刘嘉玲的一片嘘声。    或许,在刘青云等成熟男人眼里,刘嘉玲是位成熟欲滴,女人韵味十足的魅力女人,而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从刘嘉玲身
期刊
记得有谁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音乐,那么几乎会有一半的人会有神经病。是不是这样,没有人考证。但我们实在不能低估音乐在我们生活里的重要性。对于我,电影,也是这样。   小时候,家在农村,不是每家都有电视。记得要看一个风靡的电视剧,要跑到有电视的人家里去看。要看上一回电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除非哪家有什么喜事,大宴亲朋,要么就是偶尔上街去看一场,而且还有票价的忧虑。当哪家要放电影
期刊
从踏进演艺圈开始到捧走第二十三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时,余男只主演了三部电影。虽然比起那些一夜成名的影星来说,也算是经历了一些“艰辛”,但余男仍然是幸运的。在盛大的颁奖晚会上,穿一件黑色的西服加一条长裙的余男,坐在其他影星华丽的盛装之中,显得有点平淡无奇。在听到自己获得最佳女主角奖项的时候,余男的脸上先是露出了诧异的表情,随后才是惊喜。这个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但是余男自己倒显得很坦然。在接受记者
期刊
“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是陆游笔下的临安,我在临安的日子里并没有听到卖杏花的叫卖声,却闻到了电影《白色栀子花》的清香。这部由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联合出品的艺术影片正是本期封面人物姜丽芬集编剧、导演、主演于一身制作的电影。  采访前,我已经知道《白色栀子花》在剧本阶段就得到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审委会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此片有望成为2004年国产重大艺
期刊
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惊蛰》,导演王全安一反《月蚀》的作家电影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二妹子在乡下是一位本分的姑娘,起早贪黑的生活着。她像村子里的姑娘一样本应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那个从城市里回来的伙伴毛女扰乱了她的生活。二妹子开始抗婚不出嫁,她心里记得城市中的“梦巴黎”,那里有一种安逸舒服的生活。  二妹子离家出走,撇下了她的未婚夫。二妹子不仅土,而且有点掉渣。公共厕所收费她都不理解,千辛万苦,她
期刊
在布拉格西北的波系米亚平原,由于泰普拉河与奥郝热河的侵蚀,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深谷。深谷边缘,一只梅花鹿的雕像举足跳跃,屹立在峻峭的山尖,这便是著名的“鹿跳岩”。传说查理四世时期,这位波希米亚国王来此狩猎,在林中发现一只梅花鹿。小鹿受到惊吓,狂奔而逃;国王觅到猎物,穷追不舍。小鹿被追到这里,前有陡峭壁立的山崖,后有手持强弩的猎手,小鹿走投无路,便跳下悬崖,坠入水中。查理四世下山取鹿,以外发现泉水是热的
期刊
费德里科·费里尼也许称得上是欧洲电影新浪潮时期最狂放的一位导演,他的电影一反之前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而转向了一个意识流、超现实的奇幻世界,充满浪漫夸张的场景、情节、人物。他说:“我的影片是我终生漫长的、连续不断的一场演出。” 如果把他的电影比作他至爱的马戏演出,那么电影中充斥的各色各样的女性角色,就像个个光彩夺目的马戏明星,在聚光灯下不断展示自己年轻诱人的身姿。狂放的费里尼从不在影片中避
期刊
这是一部绝对的暴力电影,血浆、头颅、残肢,血肉的饕餮;这是一部纯粹的黑色电影,膨胀的仇恨、模糊的道德观、迷失的下一代,歇斯底里;这也是一部标准的昆汀电影,截面、回忆、碎片,时间自由地断裂、重组。电影的名字跟电影本身一样直白——《杀死比尔》。  当听说米拉迈克斯公司决定将这部长达四小时的电影分成上下两部分期上映时,失望之情自是难免。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明智的做法,经历了《低俗小说》的盛赞和
期刊
电影《红色》的结局,穿越英吉利海峡的轮船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途折返。我看到,被营救的幸存者中有:《蓝色》里的朱丽叶·比诺什,《白色》里的茱莉·黛尔比和伊比格尼埃夫·扎马霍夫斯基。  彼时彼刻,大学生、模特瓦伦婷,和年轻的法官奥古斯特,同时出现在镜头里。  瓦伦婷满脸惊恐,红色的背景下,她的侧脸,在一瞬间,和影片中曾经多次出现的、关于瓦伦婷的巨幅广告招贴,有了某种重合。  回想1994年的戛
期刊
一派肆意盎然的青翠,带着酥油茶的乳香,葱茏着广袤原野上豁达的胸襟。草原上的神庇护着牧人的生活种种,用一种无法触摸的方式,轻诉着草原上被人情浸染的羊群、奔腾的马群,衍化着人的内心深处固有的生存法则,在内外冲撞中汩汩流溢出人性的淳厚和生命的厚重。导演塞夫、麦丽斯夫妇的这部《天上草原》,虽不是很完美,但是他们的成就是不允许我们苛求太多,对于一个简单的故事,一群简单的男女,一种简单的生活来说,这也够了。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