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关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想象

来源 :电影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an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红色》的结局,穿越英吉利海峡的轮船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途折返。我看到,被营救的幸存者中有:《蓝色》里的朱丽叶·比诺什,《白色》里的茱莉·黛尔比和伊比格尼埃夫·扎马霍夫斯基。
  彼时彼刻,大学生、模特瓦伦婷,和年轻的法官奥古斯特,同时出现在镜头里。
  瓦伦婷满脸惊恐,红色的背景下,她的侧脸,在一瞬间,和影片中曾经多次出现的、关于瓦伦婷的巨幅广告招贴,有了某种重合。
  回想1994年的戛纳电影节,一片哗然。“痞子”昆汀·塔伦蒂诺凭借《低俗小说》战胜了“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这部《红色》,夺得了当年的金棕榈奖。而两年之后,1996年3月13日,基耶斯洛夫斯基病逝于巴黎。
  我对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一切想象,都是从他的作品和有关他的描述中获得的,他的一生为我们创造了无数影像,而我可以看到的关于他自己的影像,只有寥寥几幅。在影像的灰白里,他抽着烟。他说,他只不过是一个地方性的导演。
  
  汤姆·蒂克威
  
  就像当年卡拉克斯声称自己不知道昆汀其人一样,我想基氏电影的骨血里,同样秉承了欧洲艺术电影的某种高贵传统。电影不只是电影,而是融入了思想的另一种媒介,关乎宗教、关乎道德、关乎个体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的怕与爱。从这种传统看,基氏电影无疑是宏大的。
  但是这种宏大的传统,无碍于以一种现代性、甚至是后现代性的面目呈现。基氏逝世之后的一年,汤姆·蒂克威的电影《罗拉快跑》,在世纪末玩尽了电影叙事的种种噱头。
  汤姆·蒂克威当年还很年轻,有报道说,他是那种从小泡电脑游戏长大的新新一代。把这样的“孩子”和“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相联系,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偏偏,2002年,我们看到了汤姆·蒂克威导演的基氏的遗作《天堂》。
  影片《天堂》的开始,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式的。宿命的时间巧合,一切,都好像是命里注定一样。寡妇菲莉帕决定亲自惩罚那个罪恶滔天的贩毒者,可是炸药被垃圾工无意之中转移进了电梯,无辜的垃圾工,一个父亲和他的两个女儿,成了菲莉帕原本善意的报复行为的牺牲品。
  菲莉帕在故事的开端,就陷入了来自于她内心的、无可饶恕的、深重的罪孽感里。作为观者,我的良心的天平也随之加上了沉重的砝码,随之失衡。接下来,整部影片就是菲莉帕赎罪的过程,一种自赎和求得他赎的过程。
  这是一种基氏电影叙事里惯常出现的心理结构。在《蓝色》里,影片刚一开始,朱丽叶·比诺什就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生命无以停驻她的爱。同样,一种自我救赎的沉重感成为影片的情绪基调。
  
  昆汀·塔伦蒂诺
  
  如果说,在昆汀·塔伦蒂诺看来,故事只是他当年在各种录像里看过的零星碎片,是可以拼凑的言语片段,故事是可以忽略的;那么,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来,他既要叙述好故事,又要谋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在看过了基氏二十年前的电影《盲打误撞》之后,才知道,原来这样的可以像洗扑克牌一样的、把故事的叙述推倒重来的叙事,基耶斯洛夫斯基运用得要更早。
  时间成为耐人寻味的东西。昆汀·塔兰蒂诺把他的《低俗小说》划分为三个大的组合段落,但是三个段落之间的安排并不是线性的,而是首尾循环的。故事其实可以有任意一种由开始到结局的讲述方式,具有无穷多的可能,无穷多的假设。
  但是,这样的对于时间的推翻还只是表面化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式的叙事,更多时候不是粗暴地推翻线性的时间,而是以一种较为温和的、回忆的方式。因为,这样的叙事依托于故事,而不是超越故事。


  在1979年的影片《影迷》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叙事开始于小人物莫滋先生初为人父的那一刻。后来,他开始逐步沉迷于摄影,曾经,他以为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儿就是他生命的全部,可是随着对于摄影的沉迷,他生命的内容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改变。
  这部影片的悲剧及其深意,在于结局,叙事时间上的一种轮回。小人物莫滋先生,他的一生似乎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改变,摄影成为一种给他的生命带来新的光荣与梦想的载体,可是在结局他有了反思。他把摄影机对准他自己。在镜头里的镜头里,时间仿佛又回到了影片开始的讲述。
  到头来,他的幸福只是一场和他的影像一般虚幻的假设;到头来,他还是一无所有。这一次,他甚至也失去了他的妻子和女儿。
  
  克里斯丁·麦茨
  
  这是一种电影叙事时间的年轮。时间和电影所叙述的故事结合在一起,有了一种又一种、一层又一层的、回环往复的、套层式的结构。每一段故事的写就,每一部电影的讲述,都有着自它诞生起,就与生俱有的时间的年轮。
  热奈特曾经援引克里斯丁·麦茨的一段话,来表达时间对于叙事的重要意义:“叙事是一组有双重时间的序列:被讲述的事件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所指的时间和能指的时间。这种双重性不仅使一切时间畸变成为可能,而且要求我们确认,叙事的功能之一,就是把一种时间兑现为另一种时间。”
  1991年5月的某一天,著名电影符号学者克里斯丁·麦茨,刚刚结束毕生最后一次讲课,提前退休。作为巴特的学生,这位个头矮小、略显臃肿的法国老人对于电影符号学、电影叙事学的研究,无疑是开创性的。
  同一年,《十诫》之后一直没有什么做为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来到了法国,刚刚开始重整旗鼓,续写他自我的某种电影生命。这一年,我们终于看到了《薇奥尼卡的双重生活》。
  随后,基氏锐意进取,在1993年至1994年间,与搭档多年的好友,编剧波耶谢维兹律师一起,一鼓作气,完成了轰动国际影坛的《蓝》、《白》、《红》三部曲。
  《薇奥尼卡的双重生活》再一次证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是故事与故事的叙述完美结合的典范。波兰的薇奥尼卡和法国的薇奥尼卡,一个人遇见另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这种不可言说的机缘与宿命的感觉是震人心魄的。
  
  史蒂芬·霍金
  
  波兰的薇奥尼卡和法国的薇奥尼卡相逢于广场一角的某一个黄昏,但只是擦肩而过,匆忙的隔着车窗玻璃的一个照面,一个模糊的暗影,一张写满了讶异的、轮廓不清晰的脸。但是,我仍然可以感觉得到你的生命的热度。
  在这里,基耶斯洛夫斯基式的叙事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双重的、甚至是多重的,时间是可以延展的、可以延续的、可以被无限扩写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不再是孤单的个体,我们是有人为伴的。
  基氏的电影,这时候类同于魔法师手里的神奇水晶球;两个薇奥尼卡,类同于被木偶艺人的丝线操纵的木偶娃娃。你永远也猜不透,那种时间的巧合背后的、宿命的力量。
  直到20世纪初,我们还在相信绝对时间。也就是说,每一个事件可由一个被称为“时间”的数以唯一的量度来标记,所有的钟在测量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上,都是一致的。然而,对于任何正在运动的观察者,光速总是一样的,这一发现导致了相对论。在相对论中,我们不得不抛弃一种唯一的、绝对时间的观念。
  理论物理学者史蒂芬·霍金在其著作《时间简史》中,引入了一种“虚”时间的观念。“虚”时间和“实”时间是相对而言的。在实时间里,前进和后退的方向存在明显的差别,所以,我们总是记住过去而不是将来;虚时间是不能作空间方向区分的,往前和往后不可能有重要的差别。
  虚时间的观念扩展了我们对于经验时间的理解,在叙事作品中表现虚时间得以成为可能。基耶斯洛夫斯基可以把薇奥尼卡的生命给以复制,波兰的她死后,法国的薇奥尼卡却依然在某种新的意义上,延续着她的生命和时间。
  
  几米
  
  《红色》也可以被理解为一场超越时间的爱恋。年轻的大学生、模特瓦伦婷,在舞台上以其光鲜的外表,和浑身散发的生命的青春、美好、向善的一面,唤醒了老法官静若止水的内心。
  而基耶斯洛夫斯基似乎要以一种并列式地叙事结构,暗示我们,瓦伦婷和她的邻居、那位年轻法官奥古斯特,才是真正应该相爱的两个人。
  两个人各自有其生活,有其爱情,又似乎总是失败,似乎一直落寞和孤单。瓦伦婷的情人甚至仅仅是停留于电话线那一端的一个声音而已。影片里,瓦伦婷和奥古斯特的生活在叙述上一再得以重合,他转过街角,她走出家门。
  但是,又总是错过。
  基耶斯洛夫斯基说,《红色》的真正主题是,人有时候会不会错过时间?你非得把同一个苹果的两半,合在一起,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苹果;完整的苹果,必须由成对的两半结合而成,人的关系也一样。问题是:两半苹果不能遇见怎么办?或者遇见了却不在对的时间怎么办?
  只有老法官是一个洞悉一切的宿命一样的角色。他监听邻居的电话其实是一种隐喻:他无所不知。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如时间轨迹一样纵横交错、循环往复,而我们并不知道,只有他知道。
  虽然一再强调命运的无常,基耶斯洛夫斯基没有变成一个悲观论者,他固执地要祝福瓦伦婷,而不是劝她随遇而安。这时候,《红色》的结局,又让我想起了几米绘本《向左走,向右走》的结局,只是让两个人出现在同一幅画面、同一个镜头、同一种生活、同一段时空里,什么也毋需多说。
  
  米柯·曼彻夫斯基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这时候,是关乎人的敏感性的叙事。影像的背后,他一直在试图努力捕捉一种敏锐的对于时间、对于生命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倏忽即逝。
  《红色》里有这样一个片段:老法官指给瓦伦婷看,在他的黑黢黢的小屋里,每天黄昏的某个时刻,会有一缕落日的余晖斜射进来。那一瞬间,瓦伦婷看见那一点落日的余晖,就像镶嵌在屋角的一枚指环一样,一种无上的神圣性笼罩住了她和我们。这时候,老法官抛起一枚硬币。正面还是反面?
  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屏住鼻息而已。
  回顾整个90年代以来的电影史,其实不乏这样的,由形式到内容层面,都关乎对于时间以及生命的敏锐感觉的电影。比如,还是1994年,马其顿、英国、法国三国合拍、米柯·曼彻夫斯基编导的电影《暴雨将至》,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这又是一部天才的作品。
  我也看到了曼彻夫斯基2001年导演的、据说是他的收山之作的《尘土》。同样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后现代叙事作品,我惊讶于他的影像的大气与敏感,要远远在昆汀·塔伦蒂诺之上。时间,在曼彻夫斯基的电影里,又一次成为一种要浮现在叙事之外的东西。
  而1995年,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剧场电影处女作《情书》,被视为日本新电影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这部东方气质的唯美的影像里,我们跟随两个女子的书信往复,重温了两段美丽的爱情。
  女藤井树找到了自己少女时代一段真挚爱情,却是在爱情的男主角离开人世之后。这时候,我们又一次遭遇到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式的追问:人有时候会不会错过时间?
其他文献
电影“媒人”    记得大一以前,我对电影根本不感冒,感兴趣一点的也就是那几部武打电影。  大二的时候我恋爱了,但初恋的感情是经不起打击的。一个月后我们有了第一次较厉害的争吵!那天争吵过后我们选择了结束这次短暂的相爱,但分手的方式很特别:一同去看最后一场电影。  晚上我们吃过晚饭都八点过了,匆忙之间就进了电影院,连名字也没有看。虽然那是我们相爱的“最后晚餐”,但到了那个时候谁也没有心思去选择什么电
期刊
佩服舒淇    一致认为舒淇能在娱乐圈大红大紫,完全是靠她的身体本钱和一路上的幸运再加上与黎天王似真似假的绯闻炒作。从拍不穿衣服的写真到拍三级片,舒淇的出道经历可以说是不光彩的。初期的电影里都有她光着身子的镜头。但她又是多么的幸运,很多那个时期的三级片影星或早已从娱乐圈消失,或仍然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小电影。可舒淇却遇上了几乎是改变了她的命运的文隽。正是如此,她得以从那种不光彩的工作中跳出来与主流电影
期刊
刘嘉玲:美人迟暮时      “怎么总是有这个老女人啊!一大把年龄,故意装年轻,看着就心烦!”看《心痒痒》时,旁边的一个小男生,对刘嘉玲的情人造型大为不屑道。 如此评价这位天姿国色、举世公认的大美人,显然有失偏颇。但我却不止一次地听到少男观众们,对刘嘉玲的一片嘘声。    或许,在刘青云等成熟男人眼里,刘嘉玲是位成熟欲滴,女人韵味十足的魅力女人,而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从刘嘉玲身
期刊
记得有谁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音乐,那么几乎会有一半的人会有神经病。是不是这样,没有人考证。但我们实在不能低估音乐在我们生活里的重要性。对于我,电影,也是这样。   小时候,家在农村,不是每家都有电视。记得要看一个风靡的电视剧,要跑到有电视的人家里去看。要看上一回电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除非哪家有什么喜事,大宴亲朋,要么就是偶尔上街去看一场,而且还有票价的忧虑。当哪家要放电影
期刊
从踏进演艺圈开始到捧走第二十三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时,余男只主演了三部电影。虽然比起那些一夜成名的影星来说,也算是经历了一些“艰辛”,但余男仍然是幸运的。在盛大的颁奖晚会上,穿一件黑色的西服加一条长裙的余男,坐在其他影星华丽的盛装之中,显得有点平淡无奇。在听到自己获得最佳女主角奖项的时候,余男的脸上先是露出了诧异的表情,随后才是惊喜。这个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但是余男自己倒显得很坦然。在接受记者
期刊
“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是陆游笔下的临安,我在临安的日子里并没有听到卖杏花的叫卖声,却闻到了电影《白色栀子花》的清香。这部由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联合出品的艺术影片正是本期封面人物姜丽芬集编剧、导演、主演于一身制作的电影。  采访前,我已经知道《白色栀子花》在剧本阶段就得到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审委会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此片有望成为2004年国产重大艺
期刊
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惊蛰》,导演王全安一反《月蚀》的作家电影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二妹子在乡下是一位本分的姑娘,起早贪黑的生活着。她像村子里的姑娘一样本应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那个从城市里回来的伙伴毛女扰乱了她的生活。二妹子开始抗婚不出嫁,她心里记得城市中的“梦巴黎”,那里有一种安逸舒服的生活。  二妹子离家出走,撇下了她的未婚夫。二妹子不仅土,而且有点掉渣。公共厕所收费她都不理解,千辛万苦,她
期刊
在布拉格西北的波系米亚平原,由于泰普拉河与奥郝热河的侵蚀,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深谷。深谷边缘,一只梅花鹿的雕像举足跳跃,屹立在峻峭的山尖,这便是著名的“鹿跳岩”。传说查理四世时期,这位波希米亚国王来此狩猎,在林中发现一只梅花鹿。小鹿受到惊吓,狂奔而逃;国王觅到猎物,穷追不舍。小鹿被追到这里,前有陡峭壁立的山崖,后有手持强弩的猎手,小鹿走投无路,便跳下悬崖,坠入水中。查理四世下山取鹿,以外发现泉水是热的
期刊
费德里科·费里尼也许称得上是欧洲电影新浪潮时期最狂放的一位导演,他的电影一反之前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而转向了一个意识流、超现实的奇幻世界,充满浪漫夸张的场景、情节、人物。他说:“我的影片是我终生漫长的、连续不断的一场演出。” 如果把他的电影比作他至爱的马戏演出,那么电影中充斥的各色各样的女性角色,就像个个光彩夺目的马戏明星,在聚光灯下不断展示自己年轻诱人的身姿。狂放的费里尼从不在影片中避
期刊
这是一部绝对的暴力电影,血浆、头颅、残肢,血肉的饕餮;这是一部纯粹的黑色电影,膨胀的仇恨、模糊的道德观、迷失的下一代,歇斯底里;这也是一部标准的昆汀电影,截面、回忆、碎片,时间自由地断裂、重组。电影的名字跟电影本身一样直白——《杀死比尔》。  当听说米拉迈克斯公司决定将这部长达四小时的电影分成上下两部分期上映时,失望之情自是难免。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明智的做法,经历了《低俗小说》的盛赞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