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urth film——玩转暴力

来源 :电影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ossus198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部绝对的暴力电影,血浆、头颅、残肢,血肉的饕餮;这是一部纯粹的黑色电影,膨胀的仇恨、模糊的道德观、迷失的下一代,歇斯底里;这也是一部标准的昆汀电影,截面、回忆、碎片,时间自由地断裂、重组。电影的名字跟电影本身一样直白——《杀死比尔》。
  当听说米拉迈克斯公司决定将这部长达四小时的电影分成上下两部分期上映时,失望之情自是难免。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明智的做法,经历了《低俗小说》的盛赞和《杰基布朗》的唾骂,昆汀的电影更让人捉摸不透,虽然上映前,许多娱记和影迷都对《杀》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但影片究竟能取得怎样的成绩还是一个未知数,分部上映让米拉迈克斯有了更大的见风使舵的自由。
  从《水库的狗》到《杰基布朗》,一路走来,昆汀戏谑地调侃着暴力,镜头前种种怪异而又极具破坏力的行径就好像那标志性的黑色西装,掩盖了孱弱的身躯。当某种宿命的意外突然降临时,不离不弃的镜头又赤裸裸地暴露出人们的怪诞、可笑,甚至是可怜。但是到了《杀死比尔》,昆汀却一反常态地收敛起前几部作品所沉淀下来的风格,开始变得严肃认真起来。“当你想令人感到难受的时候,你必须是认真的。”昆汀想让所有的观众感到暴力的震撼,而乌玛要让所有的仇人感到绝望的恐惧,所以,昆汀不再絮絮叨叨,他将乌玛的所有情感都凝聚在刀上,每一次挥刀都是一次仇恨的宣泄,一种无声的控诉。整个上半部影片除了偶尔一两个场景外,演员的对白非常精练,正如乌玛自己所说:“很多时候,我感觉我就像在拍摄默片。”
  风格的转变并没有影响到昆汀对叙事技法的纯熟运用,支离破碎的时空关系已然成为昆汀电影的另一标志。“现代电影之父”爱森斯坦借助摄影器材的影像记录功能创造了自由改变时空的蒙太奇理论,从而产生与现实生活时空不同的电影时空。昆汀将这一理念延伸到电影结构上,于是就有了由三段不闭合的故事所组成的一个圆形的完整的电影《低俗小说》,这部颇具后现代主义叙事风格的作品令昆汀赢得满堂红,不但捧回了金棕榈奖,培养了一大批疯狂的拥戴者,还将10倍于投资成本的收入装进了兜里。在《杀死比尔》中,昆汀依旧孜孜不倦地在叙事上寻找突破。由于只有半部影片,我们很难贸然推测昆汀的逻辑,但多少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在上半部中,昆汀选择了一种辐射式的叙事结构:从乌玛在婚礼上遭到以比尔为首的“吸血刺客”的袭击,连同她肚子里的孩子一共9人死于非命,到警察赶到命案现场,将乌玛救起。这一幕是整个故事的起因,它以两个截片作为两次报复行动的开始,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由同一原点引出的两个片断,每一个片断都是一个能自圆其说的故事,而串联这些片断的线索就是乌玛和她的复仇计划。


  整个上半部2/3的时间都停留在了日本(其实是在北京拍摄的),说到这儿,也就不得不提到日本和它的电影。本尼迪曾用《菊花与刀》准确而精炼的描绘了日本人的精神状态,文静与疯狂,温柔与狂暴,日本人好像总喜欢游走在极端的边缘。作为精神与社会的延伸,日本的电影自然是免不了“菊花”与“刀”的碰撞。经历过长时间社会底层生活的昆汀,对日本的“刀”似乎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他可以肆意糟蹋人类的肢体,但对于刀,他却表现出信徒般的虔诚,当乌玛面对着熠熠生辉的刀时,她的眼神里流露出朝圣般的崇敬。
  在这段日本的行程里,昆汀以极认真的态度向日本电影和动漫表达了自己的敬意。交待奥文身世的一段动漫令笔者仿佛回到年少时,静静的坐在电视机前守候六点半的钟声的时光。而那场长达25分钟的厮杀更是似曾相识,镜头前血浆喷射、残臂断腿的场面让人不得不联想到那个令人窒息的《杀手阿一》。之前曾有报道说,昆汀剪掉了袁武指设计的很多动作,引起袁指导的不满,想来不是袁指导设计的动作不够精彩,只是这种屠宰场似的砍杀不需要太多的动作。
  几年前就有人说:“昆汀就是黑社会他爹”。这个长着一个可爱的下巴的男人,却有着一颗不可爱的脑袋,他总会在他的电影中冒出一些怪异得几近疯狂的想法。他在《低俗小说》中留给布鲁斯·威利斯一块藏在肛门里几十年的怀表作为遗产。在《杀死比尔》中,原本应该救死扶伤的医生,却干起了“皮条客”的勾当,将昏睡中的乌玛像妓女一样出卖给男人,价钱是75美元。当你有了这些思想准备,你就不会再为乌玛微笑着说:“我必须杀死你,等你丈夫回来再杀死他。”而感到惊讶了。但是,在这部似乎只有仇恨和杀戮的电影里,昆汀没有忘记对人性、对黑社会的拷问。这样的镜头首先出现在福克斯扮演的杀手的家中,两个正在拼命的女人因为小女孩的出现而不约而同的停手,接着乌玛告诉我们:这不是理性,这是宽怒和怜悯。或许这其中还带有乌玛天生的母性,但“宽恕和怜悯”岂不已经到了人性的底线,如果连最基本的宽恕和同情都丧失了,乌玛与野兽又有什么分别?可是这稍带温情的一幕还没有超过3分钟,乌玛就被迫在女孩面前结果了她的妈妈。以暴制暴的结果,只是让暴力的种子生生不息,在小女孩的眼中,乌玛就是另一个比尔。更触目惊心的一幕出现在17岁的日本少女身上。花季的少女,却有着与年龄极不相符的凶残,是什么攻陷了下一代的道德防线,是什么造就了这些畸形的可怜虫?谁又该要沉思?长久以来,在文明社会的角落里,始终存在着一个被称作“黑社会”的道德与法律的禁区,他在与文明社会的长期共存中形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默契,占据着文明社会的每一处空隙。压抑、洒脱、堕落、炫耀、颓废、斗狠、凶残、脆弱、奢华、窘迫、扭曲、怪癖……它的绚烂侵蚀着年轻一代的信念,捏造了一个个没有灵魂的躯壳。昆汀冷眼旁观,不动声色地捕捉着黑社会的畸人百态。
  《杀死比尔》的任务还没有完,乌玛在一步步地实施她的复仇计划,影迷也在一天天的等待故事的下一回。一口气看完了上半部,没有惊喜,也不失望,毕竟只看一半的滋味并不畅快。我们并不急于为昆汀的表现做个评判,所以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等待。
其他文献
来自休士顿22岁的贝洋塞,是一颗正在上升的新星,就像她的招牌饰物大耳环一样闪闪发光。这枝妖娆无比的“黑玫瑰”, 有着黑人女歌手中少有的绝美面孔,有着让人难以拒绝的性感诱惑。楚楚动人的身材,巧克力色的肌肤,让她性感至极。为了配合这种特性,贝洋塞在穿着上也更是惹火大胆,紧随时尚。在褪去晨雾后的清晰与露水浸润过之后,这枝热情绽放的“黑玫瑰”,笑在了春风里。千面伊人贝洋塞、标致辣妹贝洋塞、活蹦乱跳贝洋塞、
期刊
电影“媒人”    记得大一以前,我对电影根本不感冒,感兴趣一点的也就是那几部武打电影。  大二的时候我恋爱了,但初恋的感情是经不起打击的。一个月后我们有了第一次较厉害的争吵!那天争吵过后我们选择了结束这次短暂的相爱,但分手的方式很特别:一同去看最后一场电影。  晚上我们吃过晚饭都八点过了,匆忙之间就进了电影院,连名字也没有看。虽然那是我们相爱的“最后晚餐”,但到了那个时候谁也没有心思去选择什么电
期刊
佩服舒淇    一致认为舒淇能在娱乐圈大红大紫,完全是靠她的身体本钱和一路上的幸运再加上与黎天王似真似假的绯闻炒作。从拍不穿衣服的写真到拍三级片,舒淇的出道经历可以说是不光彩的。初期的电影里都有她光着身子的镜头。但她又是多么的幸运,很多那个时期的三级片影星或早已从娱乐圈消失,或仍然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小电影。可舒淇却遇上了几乎是改变了她的命运的文隽。正是如此,她得以从那种不光彩的工作中跳出来与主流电影
期刊
刘嘉玲:美人迟暮时      “怎么总是有这个老女人啊!一大把年龄,故意装年轻,看着就心烦!”看《心痒痒》时,旁边的一个小男生,对刘嘉玲的情人造型大为不屑道。 如此评价这位天姿国色、举世公认的大美人,显然有失偏颇。但我却不止一次地听到少男观众们,对刘嘉玲的一片嘘声。    或许,在刘青云等成熟男人眼里,刘嘉玲是位成熟欲滴,女人韵味十足的魅力女人,而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从刘嘉玲身
期刊
记得有谁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音乐,那么几乎会有一半的人会有神经病。是不是这样,没有人考证。但我们实在不能低估音乐在我们生活里的重要性。对于我,电影,也是这样。   小时候,家在农村,不是每家都有电视。记得要看一个风靡的电视剧,要跑到有电视的人家里去看。要看上一回电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除非哪家有什么喜事,大宴亲朋,要么就是偶尔上街去看一场,而且还有票价的忧虑。当哪家要放电影
期刊
从踏进演艺圈开始到捧走第二十三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时,余男只主演了三部电影。虽然比起那些一夜成名的影星来说,也算是经历了一些“艰辛”,但余男仍然是幸运的。在盛大的颁奖晚会上,穿一件黑色的西服加一条长裙的余男,坐在其他影星华丽的盛装之中,显得有点平淡无奇。在听到自己获得最佳女主角奖项的时候,余男的脸上先是露出了诧异的表情,随后才是惊喜。这个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但是余男自己倒显得很坦然。在接受记者
期刊
“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是陆游笔下的临安,我在临安的日子里并没有听到卖杏花的叫卖声,却闻到了电影《白色栀子花》的清香。这部由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联合出品的艺术影片正是本期封面人物姜丽芬集编剧、导演、主演于一身制作的电影。  采访前,我已经知道《白色栀子花》在剧本阶段就得到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审委会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此片有望成为2004年国产重大艺
期刊
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惊蛰》,导演王全安一反《月蚀》的作家电影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二妹子在乡下是一位本分的姑娘,起早贪黑的生活着。她像村子里的姑娘一样本应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那个从城市里回来的伙伴毛女扰乱了她的生活。二妹子开始抗婚不出嫁,她心里记得城市中的“梦巴黎”,那里有一种安逸舒服的生活。  二妹子离家出走,撇下了她的未婚夫。二妹子不仅土,而且有点掉渣。公共厕所收费她都不理解,千辛万苦,她
期刊
在布拉格西北的波系米亚平原,由于泰普拉河与奥郝热河的侵蚀,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深谷。深谷边缘,一只梅花鹿的雕像举足跳跃,屹立在峻峭的山尖,这便是著名的“鹿跳岩”。传说查理四世时期,这位波希米亚国王来此狩猎,在林中发现一只梅花鹿。小鹿受到惊吓,狂奔而逃;国王觅到猎物,穷追不舍。小鹿被追到这里,前有陡峭壁立的山崖,后有手持强弩的猎手,小鹿走投无路,便跳下悬崖,坠入水中。查理四世下山取鹿,以外发现泉水是热的
期刊
费德里科·费里尼也许称得上是欧洲电影新浪潮时期最狂放的一位导演,他的电影一反之前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而转向了一个意识流、超现实的奇幻世界,充满浪漫夸张的场景、情节、人物。他说:“我的影片是我终生漫长的、连续不断的一场演出。” 如果把他的电影比作他至爱的马戏演出,那么电影中充斥的各色各样的女性角色,就像个个光彩夺目的马戏明星,在聚光灯下不断展示自己年轻诱人的身姿。狂放的费里尼从不在影片中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