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放不下的秦淮河

来源 :中国生态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21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到外秦淮河,王凯坚持要带着记者游一次,虽然作为南京水利局局长的身份,已经退居二线的他游过无数次。只要有朋友初到南京,王凯一定要把南京最美的一面给你展现出来。于是在一个隆冬的午后,细雨蒙蒙中,我们出发了。
  从武定门闸顺流而下,泛舟外秦淮河,两岸柳叶已经落下,草坪也呈微黄色,使得沿途的景色有些萧索。
  但是不断映入眼帘的李白、杜牧、陆游当年在金陵写作的名篇佳作群雕“两小无猜”、“牧童遥指”、“登赏心亭”、防洪墙浮雕上生动简洁的“运动永恒”和气象万千的“南京新貌”,长达160米、足以与《清明上河图》相媲美的《南都繁绘图》石刻,以及石头城、清凉山、明城墙,让记者开始应接不暇,在这里每一处景点都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秦淮风貌一览无余。
  “千百年来,秦淮文化都是南京人民的骄傲,但在近几十年来,秦淮河却遭受了严重的污染,这成了南京市民心中的痛!”说起治理前的外秦淮河,王凯仍很感慨。
  2002年底南京市全面启动外秦淮河环境整治工作,如今十年过去了,外秦淮河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机,成为了解南京历史、走进秦淮文化的重要载体。“整治秦淮河,是南京这座城市在寻找自己的根,而对自己来说秦淮河的治理也给自己上了一课。”王凯说。


  防洪墙要低一点
  王凯跟水利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大学学的是水利,30多年来从事的也是水利,王凯对水利最直观的认识就是防洪和灌溉,但是在外秦淮河的治理过程中,这个观念受到了挑战。
  外秦淮河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水利部门要保证秦淮河的防汛和灌溉功能,城建部门要求河流的景观性,而老百姓则希望能够更多地与水亲密接触,各方的需求和利益往往是矛盾的,如何平衡兼顾各方的感受是水利人王凯所更多考虑的。
  南京市的城市防洪工程起步较早,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外秦淮河的防洪工程建设,已建成的标准防洪墙对抗御长江1998年特大洪水起了巨大作用。“但由于传统治水理念的制约,当时主要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工程的防洪功能建设,高高的防洪墙、硬质化的护坡,将人与水分割,观赏性很差。”王凯介绍。
  外秦淮河的防洪墙是按照国家具体规范来做的,30年的历史最高水位再加上一定的高度,防洪功能完全可以保证,但是这个高度势必会影响外秦淮河两岸景观的打造,也会将老百姓挡在亲水的外围,这中间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为了找寻解决的办法,王凯带着队伍到浙江和福建去考察外省的防洪和景观工程,回来之后他觉得要做理念上的大胆调整,于是提出将防洪墙的高度适当降低,兼顾水利的景观和市民的亲水需求。
  此案一经提出,就遭到一些搞水利的老同志的不理解,议论的焦点在于降低防洪墙如何保证防洪功能?如果没有了防洪功能,那搞水利还有什么意义?
  “以前我们过分强调水利的防洪功能,建设高高的防洪墙,认为这是安全的表现,但事实证明这个标准有些高了。”为此,王凯做了大量的工作,让他高兴的是,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市政府的支持。
  秦淮河的防洪墙降低了1米,这是水利观念的重大转变,在防洪和灌溉功能的基础上,兼顾了景观和生态功能,南京在这个转变上走在了前列。
  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外秦淮河绿树成荫,不但水患问题没有发生,而且也早已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提到转变观念,王凯颇多感慨,过去水利人冬天搞水利,夏天搞防汛,水利的功能只有灌溉和防汛,现代水利的职能已经发生改变了。“水在城市里面是宝贵的资源,这个资源是环境的资源、景观的资源、文化的资源、生态的资源,现代人做水利就不能就水利谈水利,必须要把水作为城市里面非常好的一项资源,一项做好、做美后为老百姓服务的家产,秦淮河的治理给我上了一课。”


  不能只做一条河
  为了更科学合理地治理秦淮河,2003年南京市政府成立了治理秦淮河的9人小组,与治水密切相关的城建、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均要派人参加,还有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教授也到会讨论。王凯作为水利部门的代表,是9人小组的重要成员。
  在多次的现场考察和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秦淮河承载厚重的南京历史文化,但是现在众多的历史文化瑰宝埋没在破败杂乱的环境中,民俗文化难觅载体,历史的传承人为隔断,秦淮河作为南京景观和历史文化长廊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经过慎重和周密的考虑,以王凯为代表的9人小组提出,外秦淮河不能只是一条河,而是应该成为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展示载体,在治理外秦淮河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南京的秦淮文化、历史风情并融入河道治理中,真正让秦淮河成为“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华的河”。
  在考察了全国很多城市河流之后,王凯敏锐地发现,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它两岸的护坡、河岸几乎都是一样的,栽的树都是柳树、杨树,“我当时就在想秦淮河是一条充满历史的河流,为什么不能让它灵动起来,让秦淮河真正成为南京的魂?”
  得到市政府的支持之后,一切就水到渠成地展开了,挖掘和选取历史文化,打造景观,这些最具南京特色的展示一下子把秦淮河的魂给点出来了,外秦淮河不再只是一条河。
  但是创意并不仅限于此,在外秦淮河的尽头处有一座现代化的大闸,它很特别。水闸建筑物、管理楼造型以圆形为基调,线条流畅优美,突破了以往水工建筑都是线的习惯。护镜门闸结构新颖、视觉丰富,关闸时,溢流形成瀑布,瀑布之上,弧形闸门之顶同时亦成为人们闲庭漫步、观赏、通过的步行桥;开闸时,通航的人们乘船穿闸而过,隆起的护镜门与天水合一,似彩虹、似飞龙。   这个大闸是王凯主导下的得意之作,在王凯心里历史文化需要传承,但是当代人也需要建设自己的水利文化,这也是他治河的一大收获。


  治河“后遗症”
  在水利战线摸爬滚打30年的王凯很喜欢诗词。碰到有感而发的时候,会来那么一首。外秦淮河改造治理完成之后,王凯曾带着同事泛舟其上,诗兴大发,作词一首《忆江南·金陵好》:
  金陵好,第一属秦淮。宝华东庐两源头,外内新河三水脉,堤岸柳树栽。金陵好,其次是钟山。十朝遗迹存宝地,两尊伟人雕像站,梧桐绿长廊。
  王凯说自己曾经是个大老粗,袖子一撸,裤脚一挽,跳下水就能抗沙袋堵决口,跟历史文化结缘,这都是治河留下的后遗症,而这对自己来说又是一次蜕变。
  治理秦淮河期间,有一次,王凯去参加会议,旁边坐着的正好是当时已经75岁的东南大学民国建筑老教授潘谷西,潘教授当时问了王凯一个问题:南京市是先有护城河,还是先有明城墙?这个问题老教授已经问了很多参会的人,答案不一。
  王凯向潘教授表达了自己对城池的认识,他认为城和池是一块诞生的,中国人善守不善攻,在建城的时候一般都会挖护城河、建城墙用于军事防御,而挖护城河的土正好可以作为城墙的墙基。潘教授当即觉得王凯说得很有道理,而得到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肯定也让王凯多少有些受宠若惊。
  王凯看到,好多专家都是外地人,但他们讲起南京的历史文化头头是道,自己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却对故乡历史和水利文化的认识还不深。从那个时候开始,王凯开始对这个城市的文化关注起来,找来相关的书籍学习,越来越有兴趣,由南京再一一铺展到全国。
  如今王凯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对古文化的学习上,哪怕是到外地旅游和考察,他也会去看看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最近王凯刚刚从安徽马鞍山考察回来,他告诉记者,自己到了马鞍山之后先去看了楚霸王祠,又到寒山县看了昭关,这些古建筑总能给他以启示。


  现在王凯还是母校河海大学的兼职教授,每年水利系新生入校的时候,他都会被请去给新生做个讲座,他每年讲座的主题都逃不出南京的水利与历史文化,以及在大学里面学习水利专业时又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搞水利这么多年,我深知在学校里面学习的水利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有一点人文素养,我经常告诉学生,要是能把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以后在工作单位想不进步都难。”
  如今已经退居二线的王凯希望自己今后仍然能与外秦淮河不分离,他要把整个外秦淮河历史梳理一下,把它的历史文化再提升一下。“这几年下来,我觉得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退下来之后我会以市民的身份继续努力。”
  有些东西一旦拿起来,就很难再放下。
  链 接
  北有长城 南有灵渠
  灵渠是2000多年前人类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以利漕运的伟大工程。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公元前219年秦统一六国后,向岭南用兵受困于漕运不便,故派监御史史禄于湘江和漓江上游凿灵渠运粮,第一次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至今通航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却仍然发挥着功用。
  灵渠长约30多公里,宽约5米。开凿灵渠,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铧嘴类似都江堰的鱼嘴,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以通过大小天平来调节,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去,保证了运河的安全。
  灵渠的渠道工程非常艰巨复杂。南渠一路,都是傍山而流,途中要破掉几座拦路的山崖。尤其是在跨越分水岭,即太史庙山时,更要从几十米高的石山身上,劈开一条河道。这样的工程,在一无先进机械,二无炸药的条件下,全凭双手和简单工具操作,充分表现了当时人的智慧以及他们付出的艰辛。
  灵渠工程体系完整,设计巧妙,在技术上利用了都江堰的先进经验,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才能。灵渠修成后,在历史上起到过重大的作用。秦始皇就在渠成的当年(公元前214年),平服岭南。汉武帝在平定吕嘉的叛乱中,也曾利用这条交通线。灵渠的畅通,还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上的陡门,或称为斗门,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是灵渠上又一个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惊世之作,它对世界水利航运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灵渠的魅力绝不需要依靠热闹来体现,灵渠的价值和吸引力也并不以游客多少来衡量。它在经过了2000多年的风雨岁月,经历了众多的朝代更迭之后,仍在沉静中释放令人无法抗拒的力量。

其他文献
1月9日,2012中国摄影界迎春联谊会在北京东四十二条48号的中国摄影家协会办公新址举行,这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次在自己的办公地点举办大型摄影联谊活动。与往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国摄影界迎春联谊会不同,今年的场地更有了“家”的温暖,多了“联谊”的气息。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兼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秘书长李前光到会祝贺并代表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向全国摄影人拜年。在致辞中,他首先
期刊
风光摄影是广大摄影爱好者,以及摄影初学者的首选,而近年风光摄影在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多有跟风、雷同,缺少创造性的“糖水片”有增无减。就风光摄影存在的一些问题,最近,中国摄影家协会网采访了著名风光摄影家王达军,就大家关心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王达军以30多年风光摄影的经历,讲述了一位风光摄影师对其追求的理解。  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风光摄影的?  王达军(以下简称“王”):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至
期刊
张家界继打造了世界最高的百龙天梯后,准备年后在其大峡谷开建世界最高最长的玻璃桥。整个玻璃桥项目总投资额为2.6亿元,预计于2013年年底對游人开放。除去张家界,不少景区都热衷于打造“世界之最”,针對这一现象,《荀子》的一句“强本而节用”,可谓切中肯綮。  从遗产的角度讲,张家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它的每个动作,都要考虑到世界遗产这个崇高基础。履行保护世界遗产的职责,不单是口头上,思想观念上都要跟进
期刊
如果把国家水利风景区比喻成一棵树,那一圈圈的年轮里,有时材质疏松,颜色较浅;有时材质紧密,颜色较深,在成长的过程中,界限分明。如今这棵树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起来,而那些一路经历它成长、成熟的人,对它的感情,却像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无休无尽。  缘起  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由来已久,水利工程最早最著名的当属2000多年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漳河渠、都江堰和郑国渠。早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一句“甚
期刊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庆,春节已经延续了几千年。贴春联、放鞭炮、放花灯、舞龙舞狮等传统习俗,现如今深深地打上了春节的文化符码。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过年风物随着社会的变更而衰落,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年味儿淡了,人情味儿、幸福感也在弱化,春节逐渐变成了打牌吃喝的代名词。  此时,一些新潮的家庭开始寻求新的过年形式,如利用春节假期出境游;也有专家喊出了拯救春节、保卫春节的口号,将其上升到保卫文化遗产的高
期刊
车子未驶进临沂时,脑海中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革命老区三万沂蒙人献身疆场,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红嫂给伤员喂奶的感人画面。如果用颜色来比喻,那记忆中的临沂是红色的,可当真正站在临沂滨河新区的土地上,才发现革命老区已有了新景象,如今的临沂是绿色的,到处漾着水的清韵,俨然一片水城。  安全至上,防洪为础  2012年8月,台风“达维”掠过临沂时,整座城市被裹挟在大风和强降雨中。连续几日,临沂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期刊
“到松江度假,没有明确想要去哪个景点,主要还是因为环境很好,周末带着父母孩子过来到中央公园逛逛,在湖边坐坐,感觉蛮好。”在湖边带女儿嬉戏的黄震宇说。  小黄在上海结婚生女,生活了十几年,眼看着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的建设,越来越融入有山有水的元素,无处不散发着休闲怡情的气息。据统计,来上海松江的游客80%都是像小黄一样,采取自助游的方式。  松江在上海市郊,这里山水相依自然风光美好。自唐天宝年间设县至
期刊
古城的独特魅力隐于其精神风貌、性格特质中,但在如今风起云涌的“复建”风中,古城不“古”,并正在成为一些被撕裂的图腾。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这条俗称“龙脉”的7.8公里长的北京中轴线,已正式宣布启动中轴线申遗工程。此“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位于中轴线最北端,涉及拆迁居民130多户,门牌60余个,却即将毁掉北京中轴线最珍贵的一段属于市民的空间。  当中国城市化建设高歌猛进时,其历史环境被破坏
期刊
在一个交汇着东西方文化、融合了现代與传统风俗的街区,过去與现代必然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春节,多元文化在唐人街的舞台上演。  对于海外华人来说,唐人街无疑是他们在异国他乡建立的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农历新年则是华人每年最期待、最有归属感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到春节,作为海外华人聚会、举办各类活动的集中场所唐人街,便会在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中成为欢乐的海洋,有时甚至比在中国更热闹,更让人感动。  春节嘉年华  
期刊
12年前,国家水利部已经迈开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政府牵头、汇聚多元化市场力量参与的良性发展模式,正在水利风景区逐步形成。  “让‘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理念,改变国内目前重功能轻基础的城市开发思想,纠正城市规划建设回归基础设施建造,城市布局契合城市现有自然资源优势和谐发展,是我现在最想要做的事情。” 水利部综合事业局长王文珂说,他正是中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政府力量的重要策划者和积极实践者。  水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