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系列之二十六东方世界的盔甲武器4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ugjl012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骑兵模型,展现了13~17世纪蒙古弓骑兵的形象

草原游牧民族


  盔甲武器
  从骑兵出现开始直到19世纪结束,在整个亚州地區有一种类型的士兵主导着战争的基本形态,这就是弓骑兵。这种骑在马背上使用弓箭作战的战斗形态,大约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最早的弓骑兵是当时迁徙至俄罗斯草原的游牧民族塞西亚人(也称斯基泰人)。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一波又一波的部落集结、迁徙和不断发生的内外冲突,驱使弓骑兵的作战方式逐渐传遍整个亚洲大陆。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世纪帕提亚人进入波斯,公元1世纪萨卡人进入印度,公元5世纪匈人进入东欧并建立政权,所有这些过程无不与弓骑兵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成功、最令人恐惧的弓骑兵是蒙古草原骑兵。1206年,蒙古族部落首领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王国。其多次发动对外战争,疆土从中国北部延伸至里海。后来,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将国土疆界向西扩展到匈牙利、波兰、波斯,以及与埃及接壤的广阔区域。1279年,蒙古人推翻中国南宋王朝。此后,继续向南扩张,攻占了北印度。蒙古弓骑兵四处征战,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13世纪蒙古弓骑兵穿着的是一种鳞片式铠甲,也称“鳞甲”。这种铠甲使用皮革、甲片、皮绳和织锦编织而成,制造方法是先将硬化的皮革片与小的铁甲片通过皮绳连接固定,形成一组组“鳞片”,之后再将各组“鳞片”层叠组合起来,并使用刺绣织锦加以装饰。这种铠甲是世界战争历史上最重要和普遍使用的一种铠甲样式,只是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下来的数量极少。
土耳其托普卡珀皇宫图书馆收藏的《法提赫专辑》(Fatih Album)中,一幅身穿鳞甲的中国骑兵形象插图,表明中国古代军事文明是经由蒙古传播到伊斯兰世界的
小型盔甲,可能是捐给寺庙的“还愿盔甲”,来自中国西藏,17世纪制作

  一个蒙古骑兵模型,展现了13~17世纪蒙古弓骑兵的形象。这个模型主要由骑兵头盔、铠甲、马盔甲、马镫、弓箭筒、骑兵盾牌组合而成。其中,骑兵穿着的铠甲是一件保存尚好的17世纪鳞甲衣(lamellarcoat),使用铜合金、皮革和丝绸制成,长861mm,腋下宽度510mm,共有2703片鳞片,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蒙古骑兵鳞甲衣,它是博物馆1986年2月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中购入的。模型中的马盔甲也是鳞甲,与骑兵铠甲一样属于同时期的产品,其制作精细,保存完好,这件展品是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出借的。马镫是13世纪的铁制品,上面带有雕龙镀金装饰。骑兵配备的弓箭筒,年代为15世纪,全长794mm,宽258mm,深130mm,材质为皮革涂漆,带有黑色线条装饰图案。骑兵佩戴的头盔年代稍晚,是19世纪的制品,头盔盖的形状为半球形,带有镀银的宝石状盔顶,脸颊和颈部防护使用丝绸锦缎和粗布制作,上缘与头盔连接,形成对头颅和颈部的整体防护。当时骑兵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复合弓,有的还配备长矛和剑。
《法提赫专辑》中的蒙古步兵形象插图

  鳞甲起源于中国,大蒙古国骑兵在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中将其带到西亚地区。土耳其托普卡珀皇宫图书馆收藏的《法提赫专辑》(FatihAlbum),记述了14~15世纪大蒙古国的军事力量,在收录的插图中还有一幅是身穿鳞甲的中国骑兵形象,表明中国古代军事文明是经由蒙古传播到伊斯兰世界的。
  一件配有头盔的小尺寸鳞甲套装来自于中国西藏,头盔高240mm,甲衣长510mm,宽350mm,制作于17世纪。据考证,这种小型盔甲可能是捐给寺庙里的“还愿盔甲”,使用的材质和制作方法与全尺寸的鳞甲基本相同。甲衣下沿的裙摆和衣袖皮革上贴附有一层彩色织锦,增强了美感。关于展品来源,据博物馆介绍,这件盔甲是“1904年英国远征军从西藏带回来的,1954年由克莱夫提上校(A.M.Cleverty)捐赠给了皇家军械库”。
蒙古骑兵头盔,13世纪制,配有银饰,并饰有中式狮子和西藏佛教喇嘛形象
日本13世纪卷轴画《蒙古袭来绘词》描绘的蒙古弓骑兵,其佩戴的头盔是标志性配置

  一个13世纪的蒙古骑兵头盔,被放置在中央大厅一个单独的玻璃展柜中展出。其形状为碗状,高158mm,周长680mm,质量1.05kg,上面带有镀银图案装饰,装饰图案由滚动的树叶、中式狮子和西藏佛教喇嘛形象构成,这种形状的头盔在日本京都皇室收藏的绘画作品《蒙古袭来绘词》(约1293年出版)中可以看到,它是9~14世纪蒙古骑兵的标志性配置,完整的头盔还包括附着在头盔下沿的护布或通过铆钉连接的鳞片状护颈甲。这件展品极具珍罕性,是博物馆在1990年购入的。

中世纪伊斯兰


  伊斯兰,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世界崛起,被认为是一种异乎寻常的现象。直到现今,希吉拉历仍然是全世界伊斯兰教国家通用的历法。伊斯兰教历元年,即公元622年,先知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徙到麦地那,创立了伊斯兰教。公元624年,穆罕默德的追随者在拜德尔与麦加古来什贵族交战中大获全胜。这场战役也成为“真主护佑”的证明,并由此确立了穆罕默德的权威和在西阿拉伯世界的支配地位。
  公元632~661年,继穆罕默德之后的四任哈里发(穆罕默德继任者、阿拉伯政权元首的统称),通过强大的宗教影响力和“圣战”,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伊斯兰军事帝国。之后,在倭马亚(Umayyad)哈里发统治时期(公元661~750年),伊斯兰帝国又向西扩展到北非沿岸、西班牙以及法国南部部分地区,向东扩展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河、土库曼、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在伊斯兰帝国建立和扩张过程中,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4~651年)成为最主要的受害者。公元224年,波斯人通过战争推翻了中亚帕提亚人建立的帝国。当时,帕提亚人采用的是典型的中亚战术:大量的轻骑兵弓箭手在装甲重骑兵支持下,使用弓箭和长矛作战。在打败帕提亚人以后,萨珊王朝延续了帕提亚的军事系统并进行改革创新,增加了装甲骑兵的数量,更加重视步兵的重要性。但是在公元651年,萨珊王朝的军队还是被新兴的伊斯兰帝国打败了。萨珊军队的盔甲和武器样式,被后来的阿拉伯入侵者接受,并一直沿用到13世纪蒙古人入侵。
  14世纪以后,帖木儿王朝(1370~1507年)成为最后统治波斯的大蒙古“后继国”,他们也信奉了伊斯兰教。在其他一些没有被蒙古人征服的阿拉伯地区,诸多地方割据王朝纷纷宣告独立。其中包括占领阿塞拜疆和伊拉克、由逊尼派穆斯林建立的黑羊王朝(1375~1468年)和占据安纳托利亚东部、由什叶派穆斯林建立的白羊王朝(1378~1502年)。逊尼派与什叶派是伊斯兰教中的两大派别,在伊斯兰历史早期便出现了。逊尼派,全称“逊奈与大众派”,承认逊奈与古兰经具有同等权威。而什叶派将穆罕默德堂弟阿里也归于神圣地位,认为阿里隐遁的后裔“伊玛目”将以救世主(马赫迪)的身份再现。这两个教派的矛盾影响深远,不仅爆发过继承权之争,还延伸到穆斯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伊斯兰帝国解体后,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据王朝和穆斯林内部不同派别间的争斗持续不断。
  皇家军械库收藏的中世纪伊斯兰盔甲武器大部分是14~15世纪的物品,它们几乎都来源于同一个地方,即位于伊斯坦布尔的老拜占庭神圣和平教堂军械库,是伦敦武器经销商塞缪尔·卢克·布拉特(SamuelLukePratt)于1841~1843年从这里购买的。这些盔甲武器是伊斯兰世界错综复杂的战争产物,但是都被标以“tamgha”的标签,表示为土耳其所有。许多类似的藏品,可以在伊斯坦布尔托普卡珀皇宫的帝国宝库里看到,托普卡珀皇宫是被作为奥斯曼土耳其的胜利丰碑建立的。
头巾盔,使用金银镶嵌和阿拉伯书法铭文装饰,系15世纪晚期白羊王朝土库曼部落军队的装备
头巾盔,饰有黄铜镶嵌的阿拉伯花纹图案和大号带棱角的库法体古阿拉伯字母铭文,15世纪帖木儿王朝骑兵的装备
奇恰克(Cicak)头盔的早期版本,16世纪初制作

  头盔
  头巾盔(migfer),使用单块钢铁锻造,与清真寺洋葱状圆顶和穆斯林包头巾的形状十分相似,具有强烈的宗教象征意义,是伊斯兰世界的特别标志。
  一个在中央大厅单独展出的头巾盔,周长740mm,高420mm,宽260mm,质量2.2kg,是15世纪晚期白羊王朝土库曼部落军队的装备,头盔下沿有两个拱形的开口,附带锁子甲面罩,原本还有一个可调节的条形护鼻装置,现已缺失。头盔制作得十分精美,使用金银镶嵌和阿拉伯书法铭文进行装饰,铭文内容来自15世纪流行的阿拉伯诗句:“鸽子咕咕叫,愿主人富有、安宁、健康,终其一生”;“荣耀的信仰者,胜利凯旋的国王,愿他永远荣光、兴旺、富有、权威、安宁、健康”。
  另一个头巾盔,是15世纪帖木儿王朝骑兵的装备,形状与白羊王朝土库曼部落的头巾盔相差无几,盔体局部严重腐蚀受损,带有护鼻条,锁子甲面罩缺失,饰有黄铜镶嵌的阿拉伯花纹图案和大号带棱角的库法体古阿拉伯字母铭文,这种字体的装饰性铭文也是分辨帖木儿军队头盔的主要标志。
細节显示锁甲铆接链上的铭文
阿拉伯锁子甲,由头盔、锁甲面罩和锁甲衫组成,15世纪晚期制作
15世纪的阿拉伯板链甲, 带有不同装饰和戳记的板甲片, 表明这件甲衣经过多次修复
盔甲靴,16世纪早期的骑兵装备
马头护甲,15世纪晚期制作
马头护甲装饰细节
被稱为“卡卡尔”(karkal)的盔甲,是将一块块小铁片铆接在织物外套内的防护衣,15世纪晚期制作
中世纪阿拉伯骑兵作战场景,约1493年,来自大英图书馆收藏

  奇恰克(cicak)头盔,是继头巾盔之后伊斯兰世界出现的一种新型敞面盔,展出的一件展品是16世纪初出现的早期型号,是头巾盔向标准型奇恰克头盔过渡的一种款式,头盔带有前檐和锁子甲面罩,盔体上刻有大号的阿拉伯铭文。
  铠甲
  从波斯萨珊王朝开始直到13世纪蒙古入侵,伊斯兰世界的铠甲大多是锁子甲(zirh)。1350年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的铠甲样式——板链甲(zirhgomlek),它是在锁子甲上加装一排排小板甲片组合而成的,这些相互交叠的板甲片被置于胸腹部等重要部位,可以抵御强力复合弓射出的箭矢的攻击。甲衣上的板甲片一般都带雕刻装饰及戳记,显示其制作的年代。板链甲盛行的时间与欧洲板甲几乎同时,它也被用于人体其他部位和战马的防护。
  一件阿拉伯锁子甲,由头盔、锁甲面罩和锁甲衫组成。头盔为圆形,直径69mm;头盔面罩长430mm,下沿落在肩膀上;锁甲衫长740mm,质量1.03kg;锁甲链环直径15mm,上面带有程式化的阿拉伯铭文,可能是来自古兰经中的诗句。锁子甲制作的年代为15世纪晚期,说明在板链甲出现以后,锁子甲在阿拉伯世界仍继续使用。
  一件15世纪的阿拉伯板链甲,上面的板甲片不尽相同,可以看到多种不同类型的装饰和戳记,很显然出自不同的甲衣,表明这件甲衣被使用了很长时间,并进行了多次修复。盔甲在当时十分昂贵,坏了以后加以修复,不断被重复使用是常见的现象。
  一双精致的盔甲靴,是16世纪早期的骑兵装备,也采用板链结构,被制成土耳其靴子的样式,其造型和装饰都非常精美,特别是用锁甲链接的甲片一直延续到靴底,这对于不需要徒步走路的骑兵来说是非常实用的设计。
  一个由板甲和链甲组合的马头护甲,出自15世纪晚期的白羊王朝,被认为是这一时期阿拉伯马头盔的精品之作。马盔甲尤其是马头护甲,对于中世纪大多数穆斯林国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弓箭是当时战场上最重要的武器,战马很容易被箭矢射伤。展出的这个马头护甲上饰有细腻的花纹和狮子浮雕,这个狮子浮雕形象可能出自亚历山大大帝的狮子头盔,亚历山大大帝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伊斯干达”,意思是“人类的捍卫者”,在波斯等阿拉伯文化中被赋予神的化身。这件马头护甲上还刻有阿拉伯铭文:“永远荣耀、繁荣、富有、好运”,“哦!伟大的苏丹,在阿拉伯与非阿拉伯国王中最高贵的皇帝,最伟大的统帅”。
  展品中还有一件比较少见的盔甲被称为“卡卡尔”(karkal),15世纪晚期制作。它与欧洲的“甲片戎衣”(Brigandine)十分相似,是将一块块小铁片铆接在织物外套内,这种防护衣造价相对低廉,仍可以起到身体防护作用。
盾,15世纪白羊王朝制作,最初的主人是帖木儿帝国撒马尔罕统治者兀鲁伯
波斯战锤,12世纪制作
波斯民族史诗《列王记》描绘萨珊王朝作战场景和武器装备的图画和诗文

  盾
其他文献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对教学内容、编写体例进行适当的调整、修订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新教材)。下面就本册教材的主要变化进行分析。  总体来看,新教材和实验教材单元总量保持不变,实践活动由2个减至1个。由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移来“位置”单元,“观察物体”则移到修订版五年级下册,“可能性”和“
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解决教育资源不均问题?一种思路是,把平板电脑与同步直播课堂相结合,在良好的管理支持下发挥两者的优势,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合理利用教师资源,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了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还要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得才能达到巩固、运用以及系统化知识的目的,这也是数学学习的特点之一。然而,练习仅仅是“多次”“反复”就能顺利、有效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吗?显然不是。  尽管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也大为改观了,但我们仍然能看到,许多教师在练习方法上存在一些误区,即“强调练习的数量,忽视练习的功能”。这样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甚
“读式语文”一是倡导教师返璞归真,朴朴实实地教;二是鼓励学生多读,以读促悟,以读构建知识网络,并在读的过程中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掌握自主读书的方法。“读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六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鄂教版课标教材第九册《快乐王子》时,教师伴随着忧伤的音乐讲述:有人说,他的童话里有一种“不可摧
武汉市江岸区小学教研室2013年就致力于“体验式作业”的研究,在认真思索、整合的基础上,给全区教师送出了第一本《体验式作业设计范例集》(以下简称《范例》),在湖北大学吕渭源教授看来,这是一块“含金量较高的引玉之砖”。  就是这块“引玉之砖”,拉开了江岸区作业改革的序幕。一年来,江岸区各校教师对《范例》展开了学习、实践和创编,使得体验式作业的研究蓬勃发展。孩子们在体验、实践中,更加快乐主动地学习。 
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那天,当教师从创设情境(运用主题图:比较长方形花坛和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大小),转入激趣生疑阶段(长方形花坛的面积计算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却没有学过),接着抛出:“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个问题,原先预设的教案是学生都不会,教师借机导入新课:“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
冷热兵器共存的年代  与第一个展厅以盔甲为主相对应,第二个展厅则主要展示那个年代的武器装备。  早期医院骑士团都是一些苦修修士,武器外观相对比较朴素,很少有华丽装饰。12世纪医院骑士们常用的个人武器包括骑士枪、步兵短矛、战斧、钉头锤、机械弓弩等。由于长时间与东方穆斯林作战,展厅中也展示了一些具有东方色彩的武器,其中有一对华丽的武器,采用木柄,金属墩头,使用起来应该类似于中国古代武器中的硬鞭或骨朵,
思想品德情景介入导学法,是钟祥市教学研究室思想品德教研员王珣10多年来研究、实践、推广的一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它打破了思想品德课空洞理论说教的模式,走出了一条生动高效的路子。  一、模式概述  1.模式结构  思想品德情景介入导学法是以学生生活中的一个情景为主线贯穿整堂课,学生依据情景材料提出的问题开展合作探究,在活动中体验、获得并掌握知识、升华情感。其具体教学步骤可以概括为“教材问题化——
摘要:多元化开发利用是今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趋势。阐述水资源适度开发利用的意义,介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提出提高降雨和回归水利用率的措施,探讨劣质水灌溉利用问题,以期为灌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灌溉;水资源开发;多元化;灌区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6-0077-03  水资源量分为天然资源量、可利用资
哈瓦国际航空技术(深圳)公司秉承“提供军警执法特种装备专业解决方案”的宗旨努力打造警用产品。在2018年第九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上,公司展出一款特种装备无人机,该无人机机身采用日本T800碳纤维和德国航空级铝材,可实现指点飞行、断点续飞、一键起降、一键返航等智能飞行方案续航时间达60分钟飞行高度达4384m。  该无人机通过加装不同应用模块可执行如下任务;公安执法辖区可视化智能管理,防范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