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给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带来的新气象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ao_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实施以来,信息技术高考已经举行了两次。虽然将技术类课程纳入高考的做法一开始就备受关注,但是当前人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和评价研究仍然比较薄弱。本期“视点”,我们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情景一]课前,很多学生急急冲入机房,一入座便打开游戏;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关心的是课堂要完成的作业,对参与教学的热情却不高。学习显得很机械、被动,课堂也比较安静。
  [情景二]课前,学生快速赶到机房,一进门就有人问:“老师,今天学什么?”更多的学生则是赶紧入座,打开桌面上的文件夹认真浏览课堂学习内容,只有少数学生忙着玩游戏。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学生间的交流明显增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上述两种情景分别是新课改前与新课改后,我校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况。笔者从2002年开始任教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新课改前与新课改后的教学,明显感受到新课改后的信息技术课堂出现了一些可喜变化:课堂生气勃勃,气氛和谐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师生关系自然和谐,学生间交流合作频繁,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状态,表现力较以前更丰富。总的来说,课改后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总体表现出一种师生和谐、共建课堂的良好状况。
  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面貌焕然一新,这归根结底是因为新课改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对旧课程作出了全面而有意义的调整,使信息技术课堂在新课改后呈现出新的气象。
  
  一、课程地位提高
  
  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还是学生,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而言,在新课程改革之前,这是一门会考科目,但却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和观念的影响,被很多人认为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副课,甚至认为是休闲游戏课。学生对本学科从根本上缺失认真的学习态度。
  新课改后,尤其是2009年新高考政策出台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被列入了高考科目行列,课程地位一下子提高了,大家的观念随之有所改变,学生也从思想上逐渐重视起本学科来,学习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因此说,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地位的提高为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动力,为课堂教学新气象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更新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新课改前使用浙教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其教学内容主要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Excel、FrontPage等应用软件的学习,这些内容在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已较多甚至较全面地涉及过,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是简单的、熟悉的。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对课程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不大。义因学时过多,难免出现一些反复操作:致使很多学生感到无聊、枯燥甚至厌烦,学习显得很被动。
  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必修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内容,必修内容与新课改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修改和调整,且学时缩短为一学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简单重复。第二学期学习的选修内容,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是实用又新鲜的。比如我校选择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其教学内容主要是Flash、Photoshop等应用软件的学习。很多学生之前都未接触过这些软件,再加上多媒体技术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应用,他们对这门课充满兴趣与好奇,表现出积极好学、兴致勃勃的状态。就如在学习Flash动画制作的课堂中,能不时地听到学生兴奋地喊:“这动画制作,挺有意思的!”在学习用Photo-shop处理和合成图片时,看着自己的作品,有学生由衷地感叹:“以后,我们也能去制作广告宣传画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大家相互交流着、评比着,不断进行探索,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新课改后的课程内容不仅以其趣味性吸引了学生,更以其实用性吸引着学生。比如每次文艺汇演前,学生都要为自己班的节目准备音乐伴音,从不同歌曲中提取某几段合成一段等。这在以前他们基本上无能为力,在学习了GoldWave软件的应用后,大家都能信手拈来了。这样,学生既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些技能技巧的实用性,又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动力。新课改后的课程内容既具有时代气息又适应社会发展,既具趣味性又有实用性,它不仅能让学生即刻学以致用、随学随用,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因此说,新课改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其内容丰富实用、贴近现实、具有挑战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为课堂教学新气象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课堂教学更具活力
  
  在新课改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简单、学时多,再加上一些信息技术教师为片面追求会考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在课堂中过分注重会考内容的巩固操作而不愿对其进行考试范围外的拓展教学。于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尤其是复习阶段)就出现了教师让学生反复操作练习、学生厌烦甚至抵触练习的状况,师生关系紧张,课堂索然无味却又日复一日地重复着。
  新课改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化,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教师通过重新建构课程具体内容、设计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尝试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有效吸引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一)通过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情境使课堂更具有活力
  比如在对“数据库系统”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考虑到第一课时中新概念和需要教师介绍的内容稍显过多,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笔者就将第二课时中最直观、最容易理解的记录操作移到第一课时,而将第一课时中有关字段的属性介绍及基本操作移至第二课时。同时,通过创设从同学录中查询同学信息的教学情境,将问题生活化、具体化。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带着问题,他们积极交流探索着新知。一堂内容枯燥、理论性较强的信息技术课因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和创设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情境而变得丰富生动和有吸引力了。
  
  (二)通过改进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具有活力
  在一次Photoshop习题课中,因为考虑到传统的习题练习法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笔者就将习题练习形式稍作改变,只提供给学生素材图片,不提供题干描述。在练习前,按次序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每小题完成后的效果图,让学生观察这几幅图片,找出它们的区别并讨论分析如何实现,最后让学生自主实践。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将原来题目中的题意都分析归纳出来了,并跃跃欲试地投入到实践操作中去。原本单一枯燥的习题课因为灵活运用了观察法、讨论法、自主实践等教学方法变得生动了。
  
  (三)通过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使课堂更具吸引力
  信息技术课堂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多种评价平台让学生自评、互评。比如使用教学小网站让学生在线留言进行互评;通过网站投票形式反馈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情况;等等。这种新颖的评价方式极具信息技术特色,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总之,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其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性的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迸发出更强的表现力,为课堂教学新气象的出现提供了重要保证。
  记得有本书里说:“越是落后的课堂就越安静。”新课改给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带来了新气象,使信息技术课堂生气勃勃,彰显出现代教育的特色。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与最后的评价可能存在着脱节。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更要教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新知,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就需要一段很长久的时间,决不是一二年后的会考或高考成绩能说明问题的。(2)信息技术教师工作压力过大。当信息技术教师致力于课程建设以开展多元评价时,因为所任教的班级较多,评价数据的采集占用了教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教师用于自身提高的时间大大减少。
其他文献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教师如果对课堂动态生成处理得当,将会使学生获益匪浅,也能使整个课堂异彩纷呈,放射出无限的活力;反之,如果处理不当,既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有可能弱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善于捕捉积极有效的课堂讯号,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去灵活地应变,促进课堂动态形成,解
语篇中的信息随着语篇表层朝着一定方向发展并得到传递,信息的发展和传递构成信息流动。本文从信息流向、信息流动的条件、信息流动中信息的变化以及流动的方式等角度分析语篇信息流动的过程。分析基于信息发展和信息传递两个维度,以交际参与人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信息的发展一方面随着语篇表层的发展呈线性行进,另一方面逐步丰富语篇的树状信息结构。
零和竞争(zero game)是博弈论(game theory)中的术语,是从西方语言中意译而来,同汉语里的“此消彼长”有相通之处。零和竞争,通常指一种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市场份额上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另一种技术在市场份额的减少,双方加起来的总变化量为零。现在也用来比喻无法带来总量增加或整体进步的恶性竞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学校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如升学率、优秀率、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情
“优化习题教学”是针对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一项可行性措施,是提高应试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结合我们多年的习题教学情况,对如何“优化习题教学,提高应试能力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深化例题教学,优化地理思维品质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例题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整合,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深刻性,提高学生解答新情景问题的能力。  (一)一题多变,训练思
中国修辞学会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王德春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1年7月30日21时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78岁。2011年8月5日上午,王德春先生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国际修辞学史学会、韩国修辞学会、日本日中对比语言学学会以及台湾修辞学会、辞海编辑委员会、中国文体学学会、中国语用学会、《当代修辞学》编辑部和上海、广东、山东、辽宁等省市的语言学会,中国修辞学会各地区分会等国内外众多学术团体、各大高校和世界各地的语言学者,纷纷发来唁电、唁函,表示沉痛悼念。
2010年10月15日至17日,全国第二届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2010年常务理事会在广州大学隆重召开。本届研讨会由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和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研讨会由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肖坤学教授主持。开幕式上,广州大学校长庾建设教授致欢迎辞。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束定芳教授致开幕辞。
由西班牙洛维拉·依维基里大学(Rovira i Virgili University)的翻译学教授Anthony Pym撰写的《翻译理论探索》[1]一书,将西方翻译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五十年出现的六大范式,即等值、目的、描写、不确定论、本土化和文化翻译,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做出了进一步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是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带有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如果教师能使“教”与“学”的各个环节配合得适当、协调,达到和谐优美的妙境,则会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课堂上教师幽默的表达、真诚的笑容、信任的跟神、鼓励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因此,在语文教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课程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务之急。上好课的前提是备课。作为数学教师,笔者对高中数学集体备课教研模式有如下一些思考,与同行们商榷。    一、集体备课的背景和意义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及需求使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进入学校教学,而教师个体接受新知识的方式、能力和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