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人都应当像他那样”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573249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反映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学习需求的变化和教育理念的完善,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曾经进行了多次变化和调整。建国之初,根据当时的情况规定,“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于1957年指示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年,我们表述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年要求“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986年提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995年又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阐明“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瑞士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在《论理想中的人》中说,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虽受过高等教育、智慧过人,但父老兄弟们的疾苦不能激起他的爱怜和同情;有一些人在自身工作中,干练可靠、辛辛苦苦,堪称楷模,但生性自私,只知为自己聚敛财富;还有一些人有天使般的心肠,但缺乏机智,助人无方……这些人都称不上是理想中的人。只有那些聪明智慧、心地善良、尽职尽责的人,人们才真正信得过。他在判断、评议人物和处理事务中表现出完美和老练的智慧;他坚定、有力、仁爱;他能够尽其所能;他在活动中沉着又机敏,确保任何情况下都获得成功;他是那种集远见卓识、策略高超、动机纯洁于一身;他掌握了人类特有的才华和能力,并将这些才华和能力不断应用于生活中……这样的人才是高尚的、理想的人,是所有同伙们的榜样。所有的人都应当像他那样!
  “所有的人都应当像他那样!”这样理想的“他”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裴斯泰洛奇认为,父亲、母亲和家庭的环境与条件以各种方式在他的身上唤醒了、培养了他接受和热爱优秀品质的能力;社会环境和他的祖国为他提供了实践这些优秀品质的更广阔的天地;虔诚的信仰使他超脱了自我,超脱了家庭,超脱了人间……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不仅仅让他在智能上有所得,或道德品质有所提升,或为将来的职业做好准备,而是教育者精心地不断地培养他,使他在所有方面都得到提高完善。尤其是所受的全面关心的教育,让他的心向往更高尚的事业,并在实现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身心感到轻松愉快。辛苦的努力和幸福的收获始终如一地激励他继续奋进,不断地增加幸福感……因而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
  “所有的人都应当像他那样!”这是我们的学校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可即使到今天,现实仍不能令人满意。记得陶行知先生多年之前曾语重心长的指出: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情的教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只有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才能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
  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究竟应该怎么做?首先,应该培养完整的人。我们应当基于人的基本生存发展特性,注重培养每个人的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健康人格、公民观念、规则意识、质疑勇气等等,使人们养成对智慧以及真、善、美的追求,实现精神成长,进而追寻一种良善的美好价值的生活。其次,应该培养有用的人。也就是有一定知识、文化、技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并以此实现自我生存发展、自我价值意义。惟有通过知识文化技能的传授,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本领、创新的精神、应变的技巧、思考的习惯、实践的能力等,才能使其以变应变,始终成为有用之人。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完整的人和有用的人,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双翼。在此基础上,人生的理想与信念、意义与价值、创造与创新、奋斗与进取,都变得明晰而可循。进而通过自由发展的塑造,使个人与国家、民族、人民、社会的利益目标实现统一。也只有这样,才会出现一大批裴斯泰洛奇所希冀的“理想的人”。
  “所有的人都应当像他那样!”让这句话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
其他文献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数学学习中处处存在着阅读理解,能否正确地阅读、理解题目的要求或题目中包含的意义,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
期刊
所谓口语交际,就是双方或多方为了某种目的,应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的情感交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随着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与日益普及以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口语交际的频率越来越高,对口头语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
期刊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并在学习语言运用的同时,受到人文的熏陶。因此,阅读课应成为学生躬耕语言的“农场”。那么阅读教学应如何进行语言实践呢?笔者结合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将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实践活动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阅读感悟类    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仔细体味文中的语言情
期刊
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还应充分体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基于这一主旨,本文试图对照课程标准的目标(尤其是阶段性目标),依托课程的核心资源(教科书),将传统双向细目的两维目标——即“按知识要点进行纵向设计和按能力水平进行横向设计”,进行扩充,从而实现知、情、意的有机统一。  教材多项细目是,介于宏观的课标和微观的教材之间,将课标具体化、教材精炼化。它
期刊
小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关键阶段。恰当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英语语感,增强听、说能力,从而提升其英语交际能力有着极为明显的作用。  “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置是一种对具体情境的多元化分析,不同的内容与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任务活动来实现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任务”:    (一)讨论或辩论式任务    小学生争强好胜。教学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
期刊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也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教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当今世界的教育非常强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明确提出,“今后的文盲是那些不懂如何学习的人”。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人类社会,其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阶段,人才的“才”再不是以传授知识总量大小为单项指标。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则应顺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
期刊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习作教学方面倡导,一要求真一一童真、童趣、童语;二要求实——有实在的内容,讲实话,讲自己的话;三要求活——内容不限,形式不拘,从语言到内容,都是自己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觉得无事可叙、无感可发,即使写出的也因原原本本描述生活而内容简单,缺乏魅力。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能力,缺乏朝向真实内心的“虚构”。因此,笔者在习作指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生为本,以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生本思想的建立,意味着教师中心的弱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加强。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着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体验,更多关心学生的创造,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英语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英语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教材,英语教师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
期刊
一、激发学习兴趣演绎课堂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兴趣,我们的一切探索计划就会落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要激发学生产生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带着疑问去寻求答案。很多学生或因为对科学课不感兴趣,或因为重语、数、英而轻其他学科,抱着对科学课无所谓的态度。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就必然懒得思考,也就很难提出质疑。在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采用趣味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