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五部曲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208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经常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不会。通过教学“连除解决问题”一课,以窥一斑见全豹,概括出“问题解决”教学的普法,即“审题、分析、择优、建模、练习”五个基本步骤,能有效提高“问题解决”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问题教学 基本步骤 连除 策略 审题 分析 择优 建模 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6-026
  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赛课活动,教学内容是“连除解决问题”,这一内容将集体舞表演作为情境,先以纯文字形式呈现信息和问题,接着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鉴于对教材的解读,我把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使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学会收集、分析相关的信息数据,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会列综合算式;2.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和解决,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是初步感悟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基于以上认识,如何展开本课教学,我进行深入的思考,现将主要的教学片断与思考整理如下。
  教学片断一:情境引入,寻找信息
  师(出示主题图):题目告诉我们什么?圈出关键词句。
  师(整理关键词句):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评析:课伊始,教师直接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什么”,目的是引导学生碰到问题时首先应该收集、整理关键信息,明白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能力。]
  教学片断二:列式解决,分析数量关系
  1.师:这个问题怎样解答?独立列出算式。
  2.学生汇报交流。
  (1)60÷2=30(人),30÷3=10(人),这里根据什么先求什么,根据什么再求什么?
  (2)60÷(2×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60÷3÷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小结):把3个组想象成一个整体,每个小组的人数变成原来的2倍再除以2,就是每个小组的人数。
  师:这些算法的结果正确吗?怎么验证?
  师:哪种方法最简便?
  [评析: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用“根据……先求……根据……再求……”的句式来提炼总结思考方法,并通过“结果正确吗?怎么验证”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计算结果放到题目中进行检验,看结果是否符合题意,使学生体会到验证方法的优越性。最后让学生选择最简便的解决方法,发现方法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众多方法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
  教学片断三:数形结合,建立连除模型
  师(多媒体动态呈现下图):这场集体舞共有60人,用一个长方形来表示,平均分成2队,就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即把长方形中的一份平均分成3小份,求每组有多少人,就是求长方形中的一小份有多少人。像这样,连续两次平均分就可以用连除来解决。
  [评析:通过图形动态演示,沟通数与形的关系,使所有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连除就是表征连续两次平均分”的概念,初步建立直观清晰的数学模型。]
  教学片断四:分层练习,巩固数学模型
  1.基本练习:完成课本第53页的“做一做”。
  2.变式练习:选一选,哪个算式是正确的?
  (1)6只猩猩一个星期吃了168千克水果,每只猩猩每天平均吃多少千克水果?
  A.168÷6 B.168÷6÷7
  (2)饲养员用90元钱买了3箱水果,如果买5箱同样的水果,要花多少钱?
  A.90÷3÷5 B.90÷5÷3 C.90÷3×5
  3.拓展练习:共有756本书,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几本书?
  (1)列出算式,把算式的意思用图表示出来。
  (2)全班交流。
  生1:756÷3÷6,先求一个书架放的书本数,再求每一层放的书本数。
  生2:756÷6÷3,先求3个书架一大层放的书本数,再求每个书架每层放的书本数。
  生3:756÷(6×3),先求3个书架共有18小层,再求每一小层放的书本数。
  师(小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评析:练习层次清晰,先通过“做一做”巩固所学新知;再通过“选一选”培养取舍有效信息,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书架放书”一题,让学生画直观图表示算式的意思。这样教学,使学生经历从算式到图形的思考过程,借助图形清楚地解释每个算式的实际含义,为中下水平的学生理解题意提供有力的帮助,从而巩固连除的数学模型。]
  ……
  教学感悟:五个步骤,让问题解决更容易
  上述教学过程较好地实现了课前的预想,虽说没有绚丽的情境,没有教师苦口婆心的阐述和解释,但学生始终能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良好状态参与学习并学有所成。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连除解决问题”这课的教学,让我对“问题解决”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可从以下五个步骤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重视信息收集分析,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由于学生对图文结合的呈现形式不太理解,不能从图画中抽取出数学本质,更缺少选择有效信息、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利用读一读整道题、画一画有用信息、写一写图画信息、圈一圈关键词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如上述案例中,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画一画关键词,找一找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使学生明白碰到问题时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寻找信息。在后面的练习中,我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6只猩猩一个星期吃了168千克水果,每只猩猩每天平均吃多少千克水果?”这题隐藏了一星期(7天)这个重要信息,学生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有时信息是隐藏的,只有细心审题才能发现。又如,教学中设计了一道乘除两步计算的练习题,目的是要学生仔细读题,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如能经常在教学中设计这样的练习,必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审题的习惯。   2.注重数量关系分析,梳理提炼解题思路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教师认为“问题解决”的教学只要学生会做习题就行了,可以不讲数量关系。其实不然,如果学生弄不清楚数量关系,就不可能从纷繁复杂的情境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只有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遇到各种类型的问题时,才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关于这一点,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先根据……求出……再根据……求出……”等,这些提问看似简单,事实上恰恰是梳理和提炼解题思路的拐杖,因为它能帮助学生理清基本的解题思路,让隐性的解决问题策略显性化。如上述案例中,我不仅运用“根据……先求……根据……再求……”这一句式,还配以具体形象的解题思路图,突出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提炼,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立足学生认知水平,筛选问题解决策略
  同样的问题有时有不同的解决策略,即一题多解。如上述案例中,教材介绍了两种解决方法,有学生想到了60÷3÷2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的意思难以理解。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解决策略,教师要有指向性地优化更具普遍性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让优生经历好中选优的过程,让一般水平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策略,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得到真正落实。
  4.巧用数形结合方法,建构问题解决模型
  吴卫东教授曾说过:“问题解决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数形结合是把数学问题中的运算、数量关系等与几何图形或图像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使数与形各展其长、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从而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示意图、线段图、平面图、立体图等形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经常进行根据线段图列算式、根据题意画图等训练,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悟出画图的方法,感受数形结合的优点,养成画图帮助理解的习惯,提高数形转化的能力,建构一定的数学模型。如上述案例中,我先通过把一个长方形连续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连除就是表征连续两次平均分的表象,接着通过“书架放书”这一练习,沟通了图形均分与连除的内在联系,丰富了知识的表象,帮助学生真正构建应用连除解决问题的模型。
  5.精心设计分层练习,巩固数学模型建构
  著名数学教育家顾汝佐多次倡导:“小学数学课堂要保证学生有静静思考和独立解题的时间。”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保证学生学有所得的观念出发,精心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如上述教学中,基础练习中的“做一做”确保学生能应用当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完成,让学生体验和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变式练习中的“选一选”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将隐藏条件或多余信息的数学问题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取与舍的选择中有效解读信息,正确分析与解决问题。如果练习中的所有题目都用建立的连除模型来解决,那么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因此,我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道不是连除解决的问题,即拓展练习中的“书架放书”问题,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问题解决”是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教师,如果能引领学生落实审题、分析、择优、建模、练习这五个步骤,相信解决问题不会再成为学生的问题。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变式教学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沟通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搭配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变换、层层递进的变式学习、符号化的呈现形式和数学模型的逐步构建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思维活动逐步走向深入,凸显有序、全面的思维,并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变式教
在我的鼓励下,小陈第一次向所有人说出了一切,这也是他经过思考后做出的慎重决定,因为他不想再向身边的人隐藏自己,他想试着去信任这个世界。说出自己的经历后,小陈渐渐变得活跃起来,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心理困扰:重要亲人两次离去性格变得愈发叛逆  “老师,您这样做是什么意思?我和小娅谈戀爱的事情您跟我说就好了,她是个女孩子,您让她以后在学校里怎么见人?”  对班主任发出质问的学生叫小陈,就读于一
现行苏教版低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别于旧教材的内容展现大都是纯文字,而是通过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的主题图来呈现数学问题。这种编排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导的认知特点。因此学生能否有效地读图,并从中提炼相关的数学信息,从而解决问题,决定了低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高低。下面就以一年级数学教学为例,谈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读  刚入学的学生看图往往没有针对性,目的性不
[摘 要]现代教育学认为,进入课堂前每位学生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建一个符合成长的环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尝试、探索,获得智慧和认知的生长。通过教学“体积与容积”一课,从理性剖析数学的本质、冷静审视当前教学的一些“热”现象以及创新实践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些思考和做法,意在表明把握数学本质、巧设数学活动是促进学生智慧自主生长的关键。  [关键词]
在小学阶段,口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抓好专项训练,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经常练习,才能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坚持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基本训练,逐步调整为让学生在预备铃响后的2分钟之内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现代数学教育观的引领下,引进其他领域的成熟先进思想,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之一。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应该是一个个PDCA循环,不停地巩固和提升。    一、有效策划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
教学案例一:主题图中找规律  片断A:   师(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生1:图中有彩旗、彩灯和盆花。彩旗是按“红红黄黄”的规律排列的,彩灯是按“红紫绿”的规律排列的,盆花是按“蓝红”的规律排列的。  师:照这样排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请你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后进行交流)  生2:我是画图的发现的,即○●○●○●○●○●○●○●○(○表示
教学是一门艺术。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曾听过黄丽娟老师执教“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下课铃声虽然响起了,但学生喜悦兴奋的面庞,让人知道他们意犹未尽。黄老师用数学的理性之美和教学的情感之美感染、激励着学生,让我为之感叹:新课程、新理念,让课堂如此美丽!我想留住这份美丽和精彩,故撷取其中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断,与大家回味、共享。  精彩一:从科学世界回归
前不久,学校和市实验小学开展校际交流研讨活动,由两所学校的两位教师共同执教“认识三角形”一课。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环节时,两位教师以对文本的不同解读,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流程。现结合他们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对此的粗浅认识与体会。  教学片断一(教学材料为4根长度不一的小棒和探究记录单):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拿出信封里的小棒(4cm、5cm、6cm、10cm),任意取三根看能否围成三
[摘 要]面对传统的复习课,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复习效果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师希望达到高效的复习,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需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使复习课成为学生温故知新,提炼升华,享受学习的快乐殿堂。  [关键词]思考 复习课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53  【问题描述】  以下是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