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zat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在此,我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进行探究。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
  由于中国具体的国情和教育体制本身的不完善等原因,中学的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一直徜徉在“向左走,向右走”的缺失中。
  (一)向右走。
  由于功利主义大道其行,长期以来处于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育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
  1.“政治”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在建国初期乃至较长一段时期里,语文的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教学大纲到教学文本,无不体现出政治功利主义目的。语文德育被越来越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成了全部内容。而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特性的文学功能被挤压在狭小的角落,少得可怜的文学教育又多半围绕政治来进行,语言表达缺少温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态,多的是批判和揭露。失去语文味的语文教育必然造成学生思想感情的严重贫血,也因此造成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
  2.“考试”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随着时代的推进,教育的改革也一直在进行着,从文本到教学方法,都有所改进,语文教学一味政治化的导向有所改观,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语文教育曾一度陷入另一种误区:无论是学生的教,还是老师的学,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团团转。曾经有一段时期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何谓“名师”、“优秀教师”?那就是对考试大纲吃得最透彻的,对应试技巧把握得最到位的,由此所教的学生取得了高分的。何谓优秀学生?分数最高的。可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考分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课堂的中心自然也不在“语文味”了,老师的教大多为“灌输式”教,老师上课满堂灌,学生拼命记笔记,然后死记硬背,语文的教学与学习完全是一种机械化模式化,从而导致语文教学的异化。
  (二)向左走。
  语文教学近几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新课标实施以来,切实加大了改革的力度,教育思想、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均有所转变,也呈现了不少新气象,但是正如列宁所说:“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目前的情况正是如此,“语文味”依然走在缺失的道路上。
  1.“综合”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的认识与定位,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大语文”的理念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推崇,于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其他课程的沟通,这似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出的,但在实践中,一些老师的把握偏颇。
  2.“多媒体”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多媒体进驻语文课堂,这已成为事实。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颇受广大老师的青睐。特别是“公开课”,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我认为要区别看待。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苏州园林的景致,但我们无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独钓寒江雪”所涵蕴的意境。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有时候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回归
  语文教学无非是处理三方面的关系:文本、教师、学生,要使语文课堂大放异彩,就得从这三方面入手,处理好了这三方面的关系,那么“语文味”的大势就已得矣。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倡“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
  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可以包容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语文课应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中不是重点的内容清除出语文课堂。
  要净化语文课堂,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语文。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一解释,是将“语文”定位于口头与书面这两种“语言”范畴的。但是,“语言”本身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论是从现代语言科学看,还是从心理科学看,研究语言不能不忽视与“语言”有着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的“言语”。所以,净化语文课堂就似乎可以从“语言”和“言语”这两方面入手。但是,根据“语言”和“言语”的理论,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活动。所以,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就是指“言语”。净化语文课堂主要可以从“言语”上去开刀。
  (二)提倡“语文味”,还要提升教师素养。
  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老师是无论如何都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反之,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出口成章、词藻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会是一堂好课。所以,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要使语文课堂有语文味,教师可以走两条路:“专业化道路”和“个性化道路”。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种熏陶的过程,而要熏陶给学生,教师自身的文素养就要求就比较高。我认为,语文老师脑海中没有几百首诗词,几百篇古文,几百部中外近现代的著名作品的印迹,没有几个自己所钟爱、崇拜甚至痴迷的文学作家,自身的语文味恐怕是难以浓烈的,要使得课堂充满语文味,学生充满语文味,恐怕更是难矣。针对青年教师的现状,推崇古典文学。经千百年的大浪淘沙,流传于今的古代文学,无论是章法、语句的锤炼还是文意的蕴含,均堪为后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试看中国近代名人,哪一个不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这对于他们清晰、严密地构建思想体系,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家兔痤疮模型,观察复方褐藻素软膏主要成分褐藻素对痤疮炎症反应的干预效果,观察复方主要成分褐藻素、丹参酮ⅡA、小檗碱、黄芩苷和复方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同时通过Elisa、Western blot观察痤疮丙酸杆菌活菌诱导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初步探讨复方各主要成分抗炎作用机制,从而阐明复方褐藻素软膏及其主要成分在治疗痤疮,改善痤疮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通过观察畅脉乐Ⅱ号配合气压循环与单纯气压循环对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肢体运动功能治疗前后的变化,初步探讨畅脉乐Ⅱ号配合气压循环干预效果,从而为临床上治疗中风后偏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发展的现状,针对语文学习边缘化、中学生语文素养逐渐降低的现状,从注意、观察、记忆、习惯四个方面分析中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中的心理优化问题。  关键词: 语文学习 心理优化教学法 语文素养    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中,母语逐渐边缘化,导致了包括中学生在内的众多国民语文素养的降低。在现今高考指挥棒占主导地位的氛围下,弱化语文,对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负催化剂的作用。
摘 要: 导语和结束语在一堂课中至关重要,作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种有效的导语与结语设计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导语 结束语    古人论文讲“起句如爆竹”“结句如撞钟”,好的文章开篇应让人一见而惊,不肯弃去;结尾当响亮而有余音,使人回味流连。一堂好课也是如此,起始环节就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收时还要使人无穷回味,甚至激起对下一堂课的无限期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非
近几年,在国家号召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形势下,全国大部分中职学校走出了办学低谷,招生数量与学校规模都稳步发展。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能适应就业单位的需求,有的学生经不起挫折,没有艰辛、苦难的概念;有的学生自卑情绪严重,缺乏创业勇气;有的学生适应能力差,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还有的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对如何应对复杂、突变的事物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加之知识面窄、技能不过硬、心理承受
摘 要: 本文认为对学生进行的美德教育,可渗透在语文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可以与语文教材、语文活动、语文写作紧密结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育 “三结合”    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文化,丰富博大的文化与传统美德相融合,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让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是每一位人民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但是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队伍逐年发展壮大,
摘 要: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选修课程的建设既为学校与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给学校和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开设选修课?每一系列的选修课程价值何在?怎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本文从人文精神的教育性、高考的功利性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性三方面阐述了《论语》这部经典文化的价值定位。  关键词:《论语》 文化经典 价值定位 人文精神教育    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作为三大主科之一的语文尤其如此。现代社会提倡素质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体现素质教育呢?简单地说,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灌输,教师除了“传道、受业、解惑”之外,还应该和学生建立心理和情感共鸣的关系,真正做到情理交融。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