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教育与《论语》经典文化的价值定位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选修课程的建设既为学校与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给学校和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开设选修课?每一系列的选修课程价值何在?怎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本文从人文精神的教育性、高考的功利性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性三方面阐述了《论语》这部经典文化的价值定位。
  关键词:《论语》 文化经典 价值定位 人文精神教育
  
  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应对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所以开设这门选修课程,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
  语文教师在开设这门选修课程时,一定要给文化经典正确的价值定位。通过文化经典的阅读与学习,进一步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使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发挥得更好,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开设这门选修课程时的教学体验,谈谈对于《论语》这部经典文化的价值定位。
  一、人文精神的教育性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文化思想和情感沉淀于中华五千年的悠悠文明之中,领略它们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情感,完善我们的人格。“教育不是机械的布道和苍白的说教,教育是人格的影响和智慧的引导”。[1]由于当下一些学生的功利心较强,做任何事都要图利,价值观的形成有扭曲的趋势,因此我对文化经典首先给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性”的价值定位。
  有研究总结了当前我国中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特征:“价值主体的冲突;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矛盾;价值选择的困惑;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价值取向的转变;由人伦关系走向利益效率关系;个人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和行为脱节。”[2]我在教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课时,就把“对社会转型期中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结合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价值误区,作了正面健康的引导。我很明确地告诉学生:钱和势,只有合道义才肯接受,这体现了孔子“是非分明,有正义感”的精神品质。我们要如何辩证地看待“义与利”的关系?这是我为这堂课设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在“利益”面前的差别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们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可以谋取利益,却不能只谋私利,很多人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个道理,可是为什么当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还是有那么多的人会抛弃“义”而选择“利”呢?我列举了“三鹿奶粉”、“地沟油”事件,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义愤填膺地指责这些发不义之财,甚至是谋财害命的商家违背了社会道德,没有人性。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有时候是因为经不起诱惑;有时候坚守正义会给人带来危险,甚至生命威胁,这也是一些人抛弃了“义”的一大原因。我进一步问学生:当你在路上被持刀的歹徒敲诈威逼时,你希望经过你身边的人做些什么呢?你又会产生什么感想呢?当你落水时,你希望路人怎么做呢?(学生:自己有危险时都希望别人伸出援助之手。)由此看来人是多么矛盾,一方面自己达不到君子的境界,另一方面又希望别人能够成为君子,这就是一切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人类的劣根性。最后我总结:人在面对利益的时候,就要思考,得到这个东西是否符合道义,如果不符合,那我们就不要这个东西。
  我在教授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很注意联系实际,创设生动的情景。因为长时间的文言阅读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惫,如果再不联系实际,则无疑是建造空中楼阁,学生无法真正走进这些文化经典。在教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时,我结合了较多的实例,发现学生兴致很浓,听得津津有味,连平时爱打瞌睡的几个男生整节课头都抬得很高,精神专注。我想这堂课上完,不管他们能掌握多少文言知识,但至少有一点他们一定印象深刻,那就是我们在面对“义与利”时,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因此《论语》教学应注重贴近生活,让学生明白儒学讲的就是关系到自己的事情,关系到自己家庭的事。
  学生学习《论语》可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对于我而言也受益匪浅。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与思要结合起来,更强调学习中要善于反思。这一点给了我在教学上很大的启发: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反思的时间。有时我深刻感受到,教师与其整堂课喋喋不休、“满堂灌”,还不如给学生留出一些思考的空间。但是新课程改革后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教师赶着教学进度,课堂45分钟内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教师如何处理好新形式的“教与学”关系,这一点也是我在课程改革实施中产生的困惑。
  二、高考功利性
  现代的教育功利性很强,学生学习的功利心很强,如果学习对他们没有实在的利益可言,他们就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高二下学期刚开始介绍先秦诸子思想时,有些学生就很不解:“为什么我们还要学这些东西?”“这对我们有用吗?”“太枯燥了,又是文言文。”诸如此类的抱怨一大堆,特别是理科班的男生,本身就惧怕文言文,现在又是“之乎者也”,他们就更不感兴趣了。为了能够吸引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我对《论语》又给出了“高考的功利性”的价值定位。在《考试大纲》中“文化经典论著”的考点主要考评学生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而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题也越来越注重学养、学识和综合素质及能力的考查,命题的思维更加宽广,题目也更加新颖。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选修模块的教学上,要有高考的功利因素,适当针对高考。我在上课时,一面注重训练学生文言文的断句、翻译、理解的能力,一面结合高考“文化经典阅读”试题的特点,设置一些思考题,这样学生上完课后感觉时间没有耽误,兴致就越来越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结合相关的高考试题,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论著内容和思想的理解,同时也让他们熟悉高考的题型。
  例题1:“为政以德”,通常我们把这个“德”字理解为“道德”,包括注解:“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郭象认为:“万物皆得性谓之德。”还有人把“德”字理解为“有德的人”。古文中“德”字的意思和用法有不少,你能至少说出三种吗?
  【评析】本题虽然也是考查字词,却符合文化论著的教学目标,因为对“德”的理解有助于研究孔子的《论语》“为政以德”的思想。
  例题2:读了课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句,请自选角度写出你的评点。
  【评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可以提供一些名家的点评,引导学生挖掘其内涵。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举一反三是知识迁移的过程,是能力培养的过程。当下语文考试的试题早就超出了课本的范围,尤其是主观综合阅读题,都是从课外采样;学生只靠死记硬背绝对解决不了问题,因为考的是学生的“反三”能力,也就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因此我很重视对学生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即所谓的“告诸往而知来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更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三、民族文化传承性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3]因此我从“民族文化传承性”给《论语》作了价值定位。
  中国几千年来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被很多西方学者认为是最终解决困扰人类全球性问题的理论源泉。首先,说说《论语》思想体系的核心:“仁”文化,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总原则。“仁”即“爱人”。孔子认为“仁人”应当具备五种品德:庄重、宽厚、诚实、勤勉、慈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要克制个人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如果人人都能传承《论语》文化中以“仁”为核心的思想,领会其作为民族文化的真正内涵,那么和谐社会将指日可待。其次,从恢复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目的出发,孔子提出行“仁”以“孝悌”为先。“孝”即是爱自己的父母,“悌”即是爱自己的兄弟和家族的同辈。百善孝为先,现在部分学生自私自利,不懂得爱自己的父母,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都是理所应当的,而从来不想自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有的在家里对父母呼来喝去,能真正做到“孝”的没有几个。当今的“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分享,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我们作为语文的从教者,应该好好利用孔子《论语》中的“孝悌”文化向学生传授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让学生知道何谓“仁”,何为“孝”。语文教育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便没有读过书,但是他做人做事完全是对的,就可以说是有学问了。的确,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这种意义上说,孔子的思想更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仁、忠、孝、悌”是中国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根基。因此不管是哪一个阶段的语文教育,都必须致力于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主性,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强化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培育出对各种文化的选择与鉴别能力。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不是让学生做一个文化遗产的看守者,而是做一个文化园地的拓荒者。
  
  参考文献:
  [1]周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能力[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5).
  [2]裴娣娜,文喆.社会转型期中学生价值观探析[J].教育研究,2006,(7).
  [3]常森.《先秦诸子选读》编写说明.《人民语文》网刊[EB/OL ].
其他文献
摘 要: 群众性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对于陶冶职工情操、振奋职工精神、促进企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与其他物质、精神文化共同构筑了优秀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 职工文体活动 企业文化 建设作用    职工文体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发挥教育、引导、激励促进的作用,不断增强职工的凝聚力、战斗力,陶冶职工情操和提高职工品位,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文体活动是促进企业文
摘 要: 图书馆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阵地。本文主要阐述了新时期下图书馆如何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如何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关键词: 技校图书馆 读者服务工作 新环境    前苏联文学的创始人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不少学习形式已经被淘汰,然而图书馆始终是人类学习需求的重要平台。作
目的:通过家兔痤疮模型,观察复方褐藻素软膏主要成分褐藻素对痤疮炎症反应的干预效果,观察复方主要成分褐藻素、丹参酮ⅡA、小檗碱、黄芩苷和复方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同时通过Elisa、Western blot观察痤疮丙酸杆菌活菌诱导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初步探讨复方各主要成分抗炎作用机制,从而阐明复方褐藻素软膏及其主要成分在治疗痤疮,改善痤疮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通过观察畅脉乐Ⅱ号配合气压循环与单纯气压循环对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肢体运动功能治疗前后的变化,初步探讨畅脉乐Ⅱ号配合气压循环干预效果,从而为临床上治疗中风后偏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发展的现状,针对语文学习边缘化、中学生语文素养逐渐降低的现状,从注意、观察、记忆、习惯四个方面分析中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中的心理优化问题。  关键词: 语文学习 心理优化教学法 语文素养    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中,母语逐渐边缘化,导致了包括中学生在内的众多国民语文素养的降低。在现今高考指挥棒占主导地位的氛围下,弱化语文,对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负催化剂的作用。
摘 要: 导语和结束语在一堂课中至关重要,作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种有效的导语与结语设计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导语 结束语    古人论文讲“起句如爆竹”“结句如撞钟”,好的文章开篇应让人一见而惊,不肯弃去;结尾当响亮而有余音,使人回味流连。一堂好课也是如此,起始环节就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收时还要使人无穷回味,甚至激起对下一堂课的无限期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非
近几年,在国家号召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形势下,全国大部分中职学校走出了办学低谷,招生数量与学校规模都稳步发展。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能适应就业单位的需求,有的学生经不起挫折,没有艰辛、苦难的概念;有的学生自卑情绪严重,缺乏创业勇气;有的学生适应能力差,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还有的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对如何应对复杂、突变的事物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加之知识面窄、技能不过硬、心理承受
期刊
摘 要: 本文认为对学生进行的美德教育,可渗透在语文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可以与语文教材、语文活动、语文写作紧密结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育 “三结合”    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文化,丰富博大的文化与传统美德相融合,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让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是每一位人民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但是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队伍逐年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