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的读中悟写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核心,“读中悟写,课堂练笔”则成了言语实践的有效形式之一。读中悟写,核心在于“悟”,即在阅读理解中不仅感悟文本蕴含的丰富内涵,更要感悟文本的写法之妙,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积累。课堂练笔,强调的则是模仿与运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教学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与雷轰电击,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成就了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如能巧妙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课堂练笔,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更能有效地提升语用能力。
  一、读中感悟文本的语言精妙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在咬文嚼字中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是读中悟写的首要方法。
  请看课文1、2自然段: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寥寥数句,看似轻描淡写,却用“极其平常”与“神奇、望而生畏、伫立”三个关键词形成强烈对比,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感。随即3、4自然段用较大篇幅描写青海高原的广袤无垠、青石嶙峋、寸草不生,看似没有具体介绍这株柳,其实却从侧面暗示这株柳的生长不易。
  无独有偶,作者在6、7自然段用大胆的猜测与想象直抒胸臆,丰富了柳树的品格,这也是文本的一大语言特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乘上作者想象的翅膀,感悟的同时进行如下语言训练:
  倘若这株柳树会说话,当它经历无数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被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它会说:“
  !”
  倘若这株柳树会说话,当它经历无数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芽,它会说:“ !”
  倘若这株柳树会说话,当青海高原给予它一次又一次摧残,却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它会说:“
  !”
  倘若这株柳树会说话,当 ,它会说:“ !”
  四个句式由浅入深,在思维和语言的碰撞过程中,学生的语用能力也得到了强化。
  二、读中感悟文本的布局谋篇
  1.感悟总分总的写法
  课文第5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株柳的与众不同,可以概括写法启发学生: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先整体描写这株柳外形的特点,再用特写镜头具体描写枝叶的特点,最后发出感叹,他用这样的写法,把这株神奇之柳展现在我们眼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读中感悟并课堂练笔: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处写下来共同分享。学生能紧扣“百十余平方米”“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独特锻铸”“巍巍然撑立”等词组,畅所欲言,在体会写法的同时,加深了对这株柳树“神奇、令人望而生畏”的感悟。
  2.感悟反衬的写法
  文章要赞颂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却在第8自然段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的灞河柳,“极易生长、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与“难以想象、艰苦卓绝”等词语对比鲜明,读来震撼心灵。作者别具匠心的“反衬”写法,又一次将这株柳的生命力之顽强表露无遗,值得引领学生品读感悟,将这种写法运用到习作之中。
  3.感悟首尾呼应的写法
  课文开篇直接点明高原之柳的神奇、望而生畏,结尾则直抒胸臆,由衷赞美这株柳的“不抱怨,不畏怯,聚合全身身心之力,顽强抗争”的品格。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情感表达自然深入,较易模仿运用。教学中加上关联词:“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可是,这又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因为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虽然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但是,它却在一线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通过师生配合朗读,进一步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学习文章结构的完整。
  三、读中感悟文本的情感表达
  《青海高原一株柳》不仅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布局谋篇上颇具特色,还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流露出对高原之柳的敬畏之情,把自己前后不同的感受,用“初见、细看、想象、联想、感叹”的顺序巧妙贯穿全文。
  请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青海高原一株柳一直深深触动着作者的情思,他不但用“反衬”的写法来突出柳树顽强的生命力,还把自己前后不同的感受巧妙地贯穿全文(屏显,配乐):
  师:初见青海高原一株柳,“我”不由得——
  生1:“哦”了一声。
  师:细看青海高原一株柳,“我”感到——
  生2: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师: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我”知道——
  生3:这株柳树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因为它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残,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师:联想家乡灞河柳,“我”感叹——
  生4: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学生起立读)
  师:然而——
  生:(屏显第9自然段)齐读。
  师: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师: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说——
  生:(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们每一个人都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以“青海高原一株柳,深深触动着‘我’的情思”再次统领,引领学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从读中感悟作者情感表达的不露痕迹,巧妙自然。
  四、基于文本的悟写练笔
  学文至此,教师不但指导学生阅读理解了文本,还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读中感悟了文本语言的精妙、布局谋篇的巧妙、情感表达的自然。此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诉诸笔端,自然是水到渠成。
  生1:面对青海高原一株柳,我思绪纷飞:你用顽强的生命力,伫立在青海高原上。面对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你都坚强地挺了过来。你就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我要高声赞美你!
  生2:面对青海高原一株柳,我思绪纷飞:“宇宙之王”霍金虽然全身瘫痪了,但他靠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精神完成了《时间简史》。虽然他也遇到过许多困难,但他始终不断求索,这种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难道不令我们感动吗?
  生3:面对青海高原一株柳,我思绪纷飞: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也要像这株柳树一样,不退缩,不放弃,勇敢面对,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战胜困难。因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学生的课堂练笔,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读中感悟:有对这株柳的由衷赞美和敬畏,有的想到了和柳树一样富有顽强品质的人,也有表达这株柳对自己的启发。
  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之人,研读文本、基于文本、活用文本、精心设计,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练习中模仿和创造性运用,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生错别字频出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当前识字教学的不足。本文从学会质疑,进行梯度思考;寻根溯源,发现汉字之美;师生共举,为汉字“发声”三方面循序渐进地提出有效减少错别字的教学策略。以减少错别字为目的,将易错汉字作为切入点,由点及面地让学生体悟汉字之“美”。  【关键词】汉字文化 识字教学 错别字  从甲骨文演变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乃至如今的简体字,伴随几千年的沉淀,汉字已不再是冷冰冰的语
师:在“识字4”这首儿歌里,我们认识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下面我们来玩个“我说你猜”的小游戏,把小动物们请出来!(随机出示课件)  师:什么半空展翅飞?  生:蜻蜓半空展翅飞。  师:什么花间捉迷藏?  生:蝴蝶花间捉迷藏。  师:什么土里造宫殿?  生:蚯蚓土里造宫殿。  师:什么地上运食粮?  生:蚂蚁地上运食粮。  师:什么池中游得欢?  生:蝌蚪池中游得欢。  师:什么房前结网忙?  生:蜘
【摘要】语文教学的“碎片化”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语文教学需要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有组织、有系统地编排教学材料、安排教学程序,让学生通过结构化的语言材料和言语实践活动,获得语言规则,建构语言图式,内化认知策略,积淀言语经验,形成言语能力。  【关键词】结构化 结构化教学 规则学习 图式学习 认知策略学习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呈现一种“碎片化”的状态,主要表现为:1.教学内容的碎片化。教科书
【课程】小学音乐  【教材】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  【内容】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第三课  1.表演唱《我是一粒米》。  2.初步欣赏管弦乐合奏曲《龟兔赛跑》的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重点】   1.用自然亲切的音色演唱歌曲,在演唱中加入动作表演和变化演唱形式。  2.欣赏乐曲,能够感受并分辨不同的音乐形象。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一、展现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  音乐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生活的本身不仅需要知识、技能和方法,还需要有一定的自信心、意志力等。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单靠心理健康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因此我尝试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格。备课时,我仔细研读教参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因素;授课时,我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
一、情景描述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屡有发生,我百思未得深解。学校学期初安排听常态课,两位老师分别执教《渔歌子》时的课堂现象,再次引发了我的思考,现将课堂实录片段与我邀部分学生深入访谈的结果,描述如下。  教师1课堂再现: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这是词牌名,“子”读第三声“zǐ”,一起读课题。这首词是张志和写的,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设计一堂课都是以板块的形式呈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理所当然地采用了板块推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笔者认为,较好的过渡语不仅使板块之间衔接自然,连贯紧密,整个课堂结构浑然一体,还能使学生学习兴趣持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和谐灵动。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锤炼过渡语,讲究过渡艺术。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常见的过渡方法。    设疑过渡  课堂上要使学生主动地去探
2011年4月在山东胶州听了三节课,前两节由本地老师执教,第三节由来自北京的吴正宪老师执教。时间过去很久了,但吴老师对这三节课不一般的对话与追问,仍然常常在我脑海里闪现,打动着我的心。当历经时间的沉淀,再回头感悟,我赫然发觉,吴老师的三次追问,分明就是给出了一名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所应该修炼的层次。  一、逼近数学知识本质的追问  第一节课是一位年轻的孙姓教师执教四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依次探究字母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思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应该具备的五项基本能力,而听则排在了首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表达与表现”部分的第一条。便是“注意倾听他人讲话。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因此。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他们逐渐形成自觉、良好的倾听习惯,为以后的语言学习、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在小学阶段。学生倾听状态普遍欠佳。插话、做小动作等现象时有发生,反复讲解的知识点在做
【摘要】动画绘本是传统绘本在新媒体领域里的延伸与拓展。在绘本阅读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动画绘本创作,借助“基于文本的动画绘本制作”和“超越文本的动画绘本创作”,化抽象为具体,化感性为理性,让学生能从浅显的文字表面读懂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从简单的故事中读出鲜活的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辨意识,丰富学生的阅读内涵,延展学生的创意思维。  【关键词】绘本阅读 动画绘本 超越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