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品鉴构建高效古典诗词教学课堂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anh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其美丽的情感与丰富的内涵是远古诗人从多姿多彩的生活阅历中体味出来的,其精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意蕴是诗人从丰富多彩的语言宝藏中提炼出来的。故此,中国古典诗词具有超越普通文体的丰富内蕴、美丽情感、精美语言、深远意蕴等卓越品质,不仅可以润泽学生美丽的心灵,点燃学生生命的火花,升华学生美好的情操,还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能力。
  一、品鉴诗歌的内蕴美
  古代诗人不仅是技艺高超的文字巧匠,更是深远睿智的的思想家。
  作为诗人,他们具备普通人不曾具备的高尚的道义感和神圣的使命感,无论身处变幻无常的政治漩涡中还是身陷风雨飘摇的战争风云中,均能够从容不迫地聆听风雨、直面现实、书写华章。如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无比旷达之心将自己遣世独立的孤独情怀与传说中的美丽神话巧妙融合在一起。在皓月当空、月圆人圆的中秋之夜,在月亮运行的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中,渗进浓郁的哲学意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便使之成为一首将自然美景和社会现实高度契合的写景抒情名篇。
  作为智者,他们所具备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能够使诗歌表现出“究天人之际,穷苍茫彼岸”之崇高和唯美境界,并以反复锤炼、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赋予古典诗词众心所会、世代流播的哲理与思想等美学意蕴。如宋代爱国名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全诗以激昂悲壮的语言抒写了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激情与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表现了作者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怀,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是诗歌结末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被古今中外读者视为千古名句而广为流传。
  因此,在教学上述古典诗词时,我们应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导入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身处逆境甚至危难之境所拥有的旷达、崇高、唯美、坚韧之情怀。反复品读文本,让上述古典诗词中蕴涵的丰富而又美好的情感内蕴渗透出开启学生美丽心扉的绵远之力,让学生美丽纯净的心灵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古典诗词阅读、品鉴中获得高尚品格的熏染与陶冶。
  二、品鉴诗歌的形象美
  古典诗词中的形象,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人、物、景等各种现象进行艺术概括后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具有某种思想内蕴和艺术感染力,具体生动鲜活。古典诗词中的艺术形象一般包括人、景、物等。其中,人物形象既可以是诗人在文本中创作的自我形象,也可以是诗人在文本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无论哪种形象,都寄寓了诗人无限真挚的情感。因此,认知、感悟古典诗词中的艺术形象,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品鉴诗人寄寓于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谈谈引导学生品鉴古典诗词中艺术形象的具体方法。
  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过零丁洋》文本,在学生基本读懂文本大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如下鉴赏: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是作者自叙生平;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对山河破碎的国势和对自己家破人亡的凄凉情境的具体描写,表现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概叹;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继续叙说艰难的处境和凄凉的心境,流露出满腔的悲愤与惶恐不安;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诗人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然后再引导学生综合上述分析,一个心系抗金事业、满怀报国热情、视死如归的诗人形象便屹立在学生的面前。
  三、品鉴诗歌的意象美
  在古典诗词中,诗人通过精美的语言塑造意象,以此寄寓诗人内心的情感。故此,在古典诗词中,意象往往是诗人“心象”的具体表现,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物化形态。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含蓄委婉,诗人在文本中常常不愿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真挚、纯美的情怀投射到诗歌作品的具体意象中,使意象成为具有丰富内涵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学元素,使古典诗词文本呈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之美。教学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与联想,充分感受古典诗词文本中的意象美,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意蕴和作者情怀的了解与品鉴。
  比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意象看似寻常,实则意蕴深远。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将之与周敦颐散文《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和“菊,花之隐者也”两句话联系起来品鉴,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用文笔或者画笔描绘想象之中的唯美画面。结果,学生在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随堂练习中,几乎都能准确把握诗歌中“菊”的意象所蕴涵的丰富意蕴,“自然”、“悠闲”、“恬淡”、“隐居”、“闲适”、“隐逸”、“悠然”等词语频频亮相,描绘的画面也如恬静淡雅的水墨山水画一般。由此,我们感悟到诗歌中的自然意象“菊”所折射出的诗人的悠闲、淡泊、宁静、超然物外的美好品质。
  四、品鉴诗歌的语言美
  古典诗词语言的个性美,与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语言个性美一样,是指不同古典诗词文本中各不雷同的语言独特美,是不同古典诗词作者在语言表达中所独有的风格与特性。
  古往今来,真正优秀的诗人,无不是由其独特的人生阅历和与众不同的文化熏陶铸就了独一无二、性格鲜明的艺术人格,并由这种独特的、鲜明的艺术人格所决定而创作的独具风格与韵味的古典诗词语言。纵观中国古典诗词历史长河,愈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者,其语言的个性化色彩愈是鲜明和强烈。充满个性化的古典诗词语言,可以有效启迪和强烈影响学生,培养、发展、完善学生所拥有的、体现自己鲜明独特的个体生命和精神风貌的个性化语言,从而满足学生充分表达个体生命意愿和独特审美体验等诸多需要。故此,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充分鉴赏古典诗词文本中极具个性化的语言美。
  比如,教学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我们可以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展示在白板上,引导学生在基本读懂《武陵春》大意的基础上,比较品鉴二者在语言风格上的极大反差。两位词人同样身处逆境,同样思亲怀人,但是,前者语言表现出无比的飘逸与旷达,后者语言则表现出无限的深沉与愁苦。当然,还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不同诗人独具个性的语言风格源于其不同的生活阅历与个性品格及文化修养等。
  总之,古典诗词的多维审美价值,不仅仅在于文本中蕴涵着的丰富的内涵美,还在于文本中塑造的形象美、意象美和文本独具特色的语言个性美。上述诸多美学特质,是古代诗人极为优秀的个体生命极富独创性的精神活动之结晶,是熏陶学生美好情操的智慧之光,是激励学生追求超越现实的美丽精神价值的强大动力,是提升学生阅读、品鉴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水平与能力的尚方宝剑。
  
其他文献
一、现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阅读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1.教师层面  第一,阅读教学理念落后。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但不少语文教师缺乏改革精神,教育理念滞后。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现象仍然存在,尽管课堂也进行了一些学习探究,但流于形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阅读教学“考试化”模式使阅读教学陷入僵局。不少教师为了应对考试,将语文教材
二战后,美国关乎教育的人士在教师教育的问题上,一直在讨论“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教”三个问题,对三个问题回答所体现认知逻辑过程的不同形成了“学科-知识理性”、
今年暑假,我带着10岁的儿子在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居住了3个月。孩子在当地的一所小学就读。怀着对新西兰小学教育的极大兴趣,我提出申请并很快地成为该校ESOL课(English as
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实现师生互动,以问题为主轴开展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探究和发现,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期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一、引导式问题的设计  引导式问题是具启发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
该文借鉴群居昆虫的“群集智能”特性,提出了1种结构简单、资源消耗小,但能检测复杂入侵行为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该模型将一整体入侵检测系统分解为若干功能独立、单一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从“听”、“说”、“写”及“阅读”等多个方面来综合培养学生的。这里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从“说”的方向出发综合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但有些老师还是只看重学生的试卷考核成绩,没有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也融入到语文的成绩考查中。针对这些情况的出现,要想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首先需要老师深刻地了解初中学生语文听说能力培养的意义,然后再让老
教学过程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教学系统是否完善,检验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否充实。除此之外,教学过程还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积极性越高,也就是他们的主体地位体现得越好。因此,作为教育者,要努力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品尝学习的乐趣,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一、拓宽选
中学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当好学生情感的引领者,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来体悟文中之情,“披情人文”以达到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也是困扰广大教师的一大难点,和阅读、作文并称初中语文教学“三难”。创新古诗词教学理念与方式,对整个语文教学成效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撑功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共同解读课文,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立意和选材,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与艺术手法,从而形成自我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