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要利用好导学案,老师应对它至少进行两次批改。第一次批改在上课前,在批阅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并发现学生的薄弱点和易错点,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第二次批改在课后进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键词: 物理课堂 有效教学 导学案
现在都在倡导“有效教学,道德课堂”,这也是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教改后,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使现在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感受。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
“导学案”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是教师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的课前预习材料。“导学案”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策略。其操作要领主要有先学后教、问题探究、导学导练、当堂达标、课下巩固。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
二、“导学案”教学的设计和使用
在导学案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是关键。完整的学案设计包括以下六个环节:第一部分:学习目标,第二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第三部分:课内探究学习,第四部分:课后延伸,第五部分:知识汇总,第六部分:节清。下面以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二节机械效率为例对导学案的使用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
通过目标展示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针对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课前预习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就是将本节课的基础内容及要求掌握的目标和相关知识列出,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样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机械效率”这节课中,就是将基础知识列出让学生预习,并且要求学生会进行基本计算。
第三部分:课内探究学习
机械效率这一节课虽然是本单元第二节课,并且是一节计算课,但是与本册书第十三章的简单机械和滑轮组有比较大的联系。老师首先让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复习简单机械和滑轮组,并分组讨论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对每一个涉及的知识考虑到位,并且要能把知识梳理连贯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部分:课后延伸
学生对照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相应的公式做本节课课后延伸习题。教师要求每组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计算题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公式的掌握和理解。
第五部分:知识汇总
在课堂上留有3~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存在问题。开始的时候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写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我认为我的优点是什么,我的不足是什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做什么。并且要求学生在课下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并且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分组上交。知识汇总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六部分:节清
这是自主学习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知识反馈的一个重要环节,能使老师对学生本节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了解。
三、“导学案”教学的反思
为了用好导学案,老师应对学生的导学案至少进行两次批改。第一次批改在上课前,在批阅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并发现学生的薄弱点和易错点,有利于在课堂上能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及时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针对第一次批改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备注和制订解决方案,并且在课堂上积极引导,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给预习好的小组展示加分、将他们的导学案放在板报上展览,引导学生从被动预习变为积极主动学习。
第二次批改是在学完本节课后进行。此时大多数学生能把导学案整理得有条不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并没有真正将导学集中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让小组成员自查,然后组织小组竞赛。竞争犹如一剂兴奋剂,好胜心会驱使学生乐于参与比赛活动,对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起着有很大的作用。这样无论是参赛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都会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练习量,又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大环境的熏陶下,平时不太喜欢学物理或学不好物理的学生也表现得很积极,各组学员之间更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在学生小组互动的时候,教师要做的不是等待,不是观察,也不是干其他事情,而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本领,而在于能否激励、唤醒、鼓励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与时俱进的教学理论,并且以“导学案”为载体,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导学案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它既是教学的指南针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既有目标又有方法。
关键词: 物理课堂 有效教学 导学案
现在都在倡导“有效教学,道德课堂”,这也是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教改后,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使现在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感受。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
“导学案”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是教师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的课前预习材料。“导学案”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策略。其操作要领主要有先学后教、问题探究、导学导练、当堂达标、课下巩固。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
二、“导学案”教学的设计和使用
在导学案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是关键。完整的学案设计包括以下六个环节:第一部分:学习目标,第二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第三部分:课内探究学习,第四部分:课后延伸,第五部分:知识汇总,第六部分:节清。下面以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二节机械效率为例对导学案的使用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
通过目标展示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针对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课前预习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就是将本节课的基础内容及要求掌握的目标和相关知识列出,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样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机械效率”这节课中,就是将基础知识列出让学生预习,并且要求学生会进行基本计算。
第三部分:课内探究学习
机械效率这一节课虽然是本单元第二节课,并且是一节计算课,但是与本册书第十三章的简单机械和滑轮组有比较大的联系。老师首先让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复习简单机械和滑轮组,并分组讨论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对每一个涉及的知识考虑到位,并且要能把知识梳理连贯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部分:课后延伸
学生对照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相应的公式做本节课课后延伸习题。教师要求每组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计算题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公式的掌握和理解。
第五部分:知识汇总
在课堂上留有3~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存在问题。开始的时候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写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我认为我的优点是什么,我的不足是什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做什么。并且要求学生在课下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并且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分组上交。知识汇总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六部分:节清
这是自主学习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知识反馈的一个重要环节,能使老师对学生本节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了解。
三、“导学案”教学的反思
为了用好导学案,老师应对学生的导学案至少进行两次批改。第一次批改在上课前,在批阅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并发现学生的薄弱点和易错点,有利于在课堂上能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及时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针对第一次批改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备注和制订解决方案,并且在课堂上积极引导,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给预习好的小组展示加分、将他们的导学案放在板报上展览,引导学生从被动预习变为积极主动学习。
第二次批改是在学完本节课后进行。此时大多数学生能把导学案整理得有条不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并没有真正将导学集中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让小组成员自查,然后组织小组竞赛。竞争犹如一剂兴奋剂,好胜心会驱使学生乐于参与比赛活动,对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起着有很大的作用。这样无论是参赛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都会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练习量,又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大环境的熏陶下,平时不太喜欢学物理或学不好物理的学生也表现得很积极,各组学员之间更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在学生小组互动的时候,教师要做的不是等待,不是观察,也不是干其他事情,而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本领,而在于能否激励、唤醒、鼓励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与时俱进的教学理论,并且以“导学案”为载体,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导学案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它既是教学的指南针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既有目标又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