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作者以《細胞膜》的教学片段为例,探讨如何提炼科学事实及如何设置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细胞膜》科学事实问题导引
一、背景分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提炼科学事实,配以一定的问题导引,可以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下面就以《细胞膜》的教学片段为例,探讨如何提炼科学事实及如何设置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情景描述
《细胞膜》教学片段。
1.探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问题: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细胞膜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资料1:1895年,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膜。
问题:从资料中你可得知细胞膜中含有什么成分?依据是什么?
学生:细胞膜含有脂质成分。
问题:进一步用脂肪酶、磷脂酶等去处理质膜,发现磷脂酶能破坏质膜,说明什么?
学生: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
资料2: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而且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
问题:根据实验现象,你对膜化学成分在种类上认识是否还有新的结论。
学生:细胞膜成分还有蛋白质。
2.探索细胞膜的结构
资料3:磷脂分子的结构图及其特点: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头部由磷酸组成,具亲水性特点,尾部由脂肪酸组成,具亲脂性特点。
问题: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磷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中及水溶液中的排布方式是怎样的?
学生:水—空气界面中呈头部朝下,尾部朝上的单层分子分布,水溶液中呈头部朝外,尾部朝内的脂双层分布或形成极小的微囊。
资料4:1925年,E.Gorter和F.Grendelet用有机溶剂丙酮提取人的红细胞膜中的脂质,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问题:该实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细胞膜的脂质分子呈双层分布。
资料5:20世纪初,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侧链有的是亲水的,也有的是疏水的。由此可知,蛋白质分子表面基团,有的全部都是亲水的或疏水的,有的部分是亲水的而另一部分则是疏水的。
问题:你认为蛋白质在脂双层中会怎样排列?
学生: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对称的,有的整个覆盖在脂双层的表面,有的一部分嵌插在脂双层中,有的整个贯穿在脂双层中。
3.探索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资料6:人细胞与鼠细胞的融合过程示意图。
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映了细胞膜的什么特点?
学生: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可以运动的,体现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资料7:脂双层的中磷脂的尾部可以摆动,使得整个磷脂分子能发生侧向滑动,所以脂双层就好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脂膜。但是这种膜的“柔性”又是有限的,因为许多细胞的质膜中夹杂着有“刚性”的胆固醇(胆固醇虽然是脂溶性,但没有长长的尾巴)。
问题:这则资料反映了细胞膜的什么特点?
学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清教学层次: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其次,避免教师“一言堂”,避免从头到尾一个个介绍,而是利用很多科学家对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的探究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发散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既避免死板、枯燥,又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对知识印象深刻。
下面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实践谈谈教师在问题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必须针对科学事实提出
科学事实很多,可教师要选择对自己教学目标完成有极大帮助的科学事实来推动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教师要精心提炼科学事实,问题必须针对科学事实提出,做到有的放矢。
2.问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每一个问题,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要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要多元化,要面对全体学生。
3.对学生的回答必须给予及时的激励
“失败乃成功之母”是用来激励受挫者的,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经常批评、打击、挖苦、讽刺,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率。所以教学中对具有创造性的回答、独特的见解要给予表扬,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对正确的回答要给以肯定,给学生足够的信心,特别是有进步的学生;对于胆子小的学生则要提供机会,让他们参与回答,如果一时答不上来或答错了,就要给予引导和希望,这样全体学生都能以极高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究。
关键词: 《细胞膜》科学事实问题导引
一、背景分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提炼科学事实,配以一定的问题导引,可以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下面就以《细胞膜》的教学片段为例,探讨如何提炼科学事实及如何设置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情景描述
《细胞膜》教学片段。
1.探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问题: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细胞膜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资料1:1895年,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膜。
问题:从资料中你可得知细胞膜中含有什么成分?依据是什么?
学生:细胞膜含有脂质成分。
问题:进一步用脂肪酶、磷脂酶等去处理质膜,发现磷脂酶能破坏质膜,说明什么?
学生: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
资料2: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而且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
问题:根据实验现象,你对膜化学成分在种类上认识是否还有新的结论。
学生:细胞膜成分还有蛋白质。
2.探索细胞膜的结构
资料3:磷脂分子的结构图及其特点: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头部由磷酸组成,具亲水性特点,尾部由脂肪酸组成,具亲脂性特点。
问题: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磷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中及水溶液中的排布方式是怎样的?
学生:水—空气界面中呈头部朝下,尾部朝上的单层分子分布,水溶液中呈头部朝外,尾部朝内的脂双层分布或形成极小的微囊。
资料4:1925年,E.Gorter和F.Grendelet用有机溶剂丙酮提取人的红细胞膜中的脂质,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问题:该实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细胞膜的脂质分子呈双层分布。
资料5:20世纪初,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侧链有的是亲水的,也有的是疏水的。由此可知,蛋白质分子表面基团,有的全部都是亲水的或疏水的,有的部分是亲水的而另一部分则是疏水的。
问题:你认为蛋白质在脂双层中会怎样排列?
学生: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对称的,有的整个覆盖在脂双层的表面,有的一部分嵌插在脂双层中,有的整个贯穿在脂双层中。
3.探索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资料6:人细胞与鼠细胞的融合过程示意图。
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映了细胞膜的什么特点?
学生: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可以运动的,体现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资料7:脂双层的中磷脂的尾部可以摆动,使得整个磷脂分子能发生侧向滑动,所以脂双层就好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脂膜。但是这种膜的“柔性”又是有限的,因为许多细胞的质膜中夹杂着有“刚性”的胆固醇(胆固醇虽然是脂溶性,但没有长长的尾巴)。
问题:这则资料反映了细胞膜的什么特点?
学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清教学层次: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其次,避免教师“一言堂”,避免从头到尾一个个介绍,而是利用很多科学家对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的探究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发散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既避免死板、枯燥,又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对知识印象深刻。
下面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实践谈谈教师在问题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必须针对科学事实提出
科学事实很多,可教师要选择对自己教学目标完成有极大帮助的科学事实来推动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教师要精心提炼科学事实,问题必须针对科学事实提出,做到有的放矢。
2.问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每一个问题,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要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要多元化,要面对全体学生。
3.对学生的回答必须给予及时的激励
“失败乃成功之母”是用来激励受挫者的,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经常批评、打击、挖苦、讽刺,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率。所以教学中对具有创造性的回答、独特的见解要给予表扬,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对正确的回答要给以肯定,给学生足够的信心,特别是有进步的学生;对于胆子小的学生则要提供机会,让他们参与回答,如果一时答不上来或答错了,就要给予引导和希望,这样全体学生都能以极高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