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沈从文先生学教作文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开放图书室的时候,趁学生在查找图书的时间,我也随手拎出一本看看。拿到手的是云南与文化名人的丛书之一——《云烟渺渺——汪曾祺与云南》。我喜欢汪老的文章,喜欢教《端午的鸭蛋》一文,喜欢触摸他在云南的经历及他作品中浓浓的云南情、云南味。他很多文章都写云南的风物,如昆明的雨、昆明的花、昆明的小吃等等,让人倍感亲切。而众多的写云南的文章中,我对两篇特别感兴趣:一篇是《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发表于《人民文学》1982年第5期;另一篇是《星斗其文》,好像发表于《北京文学》。两篇都写沈从文。作为一代文豪的弟子,汪老对恩师自然有独特的感情。我看了汪老的文章,除了体会到汪老对老师的感激怀念之外,更多的是学到了沈从文先生写作教学的思想及方法。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话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当时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罗常培先生说过:
  ‘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汪老在文中以沈先生以后没有培养几位知名作家来证明。但也谈到了可以教一些东西。他写道:“但也不是绝对不能教。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来教。现代大学很少开创作课,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一、让学生多实践多动手。“教创作光靠讲不成。”汪老回忆沈先生的时候这样写。还有鲁迅先生论小说创作时的观点:“教学生如何开头、结尾、刻画人物等等没有用,应该让学生先写,之后再讲。”这里所阐述的是文学创作问题,但与作文教学同理。与其讲许多这样那样的理论,不如先让孩子们放开手脚去写,无所顾忌地写,写后再根据不同问题作有针对性的评改。我每周让孩子们写一篇命题作文,再写一篇生活随笔或三篇日记,不拘一格地写,写出“真我”为最佳。日记字数不限,周记稍作限制。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每学年不少于14次作文训练,还要写不少于1万字的课外练笔。少一些框框条条,多动手多实践无疑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多做片段练习,扎实练好基本功。沈从文先生很少让学生写大命题,一般不写命题作文,即使写也只是很小的命题,如“教室里的空气”之类。把生活中细小的局部写好,再写大篇章。他用学好车螺丝才能装机器来比喻。老师在写作时容易贪多、图大,学生对局部的表达都不过关,何谈写大命题?
  三、追求朴实的文风。华丽的文章固然也是一种美的体现,但语言的储备及运用是因人而异的,朴素的文字有时也会有撼人心魄的美。沈先生讲课不喜欢引经据典,尽管他也算博览群书的。在写作教学中他也提倡朴实的文风。沈先生的文章虽然很有诗意,但语言是生活的自然流露。我们中学生的习作,一般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见闻感受即可。初中生求华丽的语言,显得很成人化。这也是一种悲哀。
  四、下水写作有引领作用。沈先生是创作颇丰的作家,他对汪老等学生的影响自不待言。语文老师多下水写作,这是多数语文老师的共识。叶圣陶先生对此有很系统的理论及实践,魏书生、李镇西、于漪等无一不是写作的好手。我们喜欢写点文章,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作用是很大的。汪老对先生的写作多于理论评论很高。他说,自己不够有心,否则就可以写一本《沈从文先生论创作》了。
  五、鼓励学生投稿。沈先生经常把学生的习作认真修改好,投递到报刊。学生的作品发表是他最高兴的事。这对汪老及其他的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语文老师就是幕后英雄,要把学生作文发掘出来,修订好,给孩子们一个发表作品的园地。浅层次的作文,可以拿来发表在板报、墙报上,更好的可以投递到各级各类报刊,这一点很多老师不愿做,因为没有眼见的利益。可是经常做一点这样的苦差事,也许会激发很多孩子的写作兴趣,有利于我们平常的教学。
  六、强调自身的修养。语文老师的修养,当然有很多方面,如语文专业的修养、文学修养、口才等,但道德的修养也很重要。作文问题也就是做人的问题,老师在做人方面的修为会对学生有很多影响,做人的质量也会影响作文的质量。沈先生从一个普通人,一点点发展到最高学府的老师,写作了《边城》等许多现代文学的精品,其为人的不少精神让学生佩服。就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他也朴实、真诚地热爱着学生,体现了一代文豪的师心、风采。我们语文老师在乎平时的一言一行,也会给学生树立榜样。魏书生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榜样。我们老师都很难养成写几十年日记的习惯,在给学生做示范的过程中,不但鼓舞了学生,还让我们自己养成坚持的习惯,培养坚忍的品格。
  在偶尔的闲读中,我收获了许多:既感受了沈先生的人品,又感受到汪老对老师的深情,最重要的是学到了不少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思想和方法。
  (作者单位: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拖枝中学)
  推荐理由:这篇博文可贵之处就在于让我们了解到几十年前一个优秀的作家是如何教自己的学生作文的。我们在课堂上常常追求新理念、新方法,但不应忘记,有些法则是亘古不变的,博文中所述的某些教习作的方法当是一例。
其他文献
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有一些这样的课文:看似文字浅显、主题单一,实则内蕴丰富、魅力十足。此类课文往往是名家经典。但是,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时往往找不到有效的抓手。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在苏教版中被编在“底层的光芒”这一板块中,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梳理和概括格斯拉作为底层人物的品质,没能引领学生感悟和分析作品“描述的卓越艺术”(其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这样,学生缺乏对作品应有
众所周知,犹太人特别聪明。这种聪明是与生俱来的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聪明,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喜爱阅读。在犹太民族,孩子刚懂事的时候,父母就会将蜂蜜滴在书本上,让孩子们去尝一尝书的“味道”,从而喜欢上书籍。  一、阅读,原来这么美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
沈从文曾经评价朱自清,“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成就并提,作为比较讨论,使我明白代表五四初期两个北方作家: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1]《背影》一文,则是“至性”散文的典范之作。《背影》创作于1925年,自1931年入选由赵景深编的《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以来,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至今仍保留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背影》语言质
语文课难教,作文课更难教。大凡上公开课,很少有教师愿意上作文课,作文课俨然成为语文教学的软肋。可难教的作文课不好好地教,学生的作文水平恐难真正提高。为了寻求突破作文课教学的难关,我们在县级“教坛新秀”评选活动中,要求所有参赛者以“补课”为话题执教一堂作文指导课。比赛中涌现出一些优秀课例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典型误区。  一、指导内容只“多”不“精”  “作文指导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可以涵盖学生写作前的
赵振江,生于1940年,北京顺义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98年获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颁发的“伊莎贝尔女王骑士勋章”,1999年获阿根廷总统颁发的“五月骑士勋章”,2004年获智利总统颁发的“聂鲁达百年诞辰勋章”。著有《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歌导论》《拉丁美洲文学史》(合著)、《山岩上的肖像:聂鲁达的爱情·诗·革命》(合著)及学术论文多篇,译著有《拉丁美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表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每一位炎黄子孙,贯穿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当中,才能形成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学校以年段为单位研究,制订单元文化主题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语文教育根植于更深厚、肥沃的生存土壤。  一、利用早读、午读等,营造吟诵经典的氛围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西部一位语文教师,已经自费订阅《语文建设》4年,在教学一线中深受其激励,收获也不浅,非常感谢你们能编发这么好的杂志。  拜读贵刊今年第1期刊登的一节课堂实录课一江苏省特级教师张赛琴老师的《小螺蛳的“细节”》后,内心不由感叹:作文还能这样教!    启悟一:生活就是作文的基础。    站在生活的角度学语文,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给语文课堂
《诗经·卫风·氓》(以下简称“《氓》”)是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时间并不算特别长的古诗,怎样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课堂的教学特质,背后是关乎古典诗歌教学效果的大问题。  《氓》的篇幅较长,有的教师着眼于文言字词,索性将其上成文言文课,完全抹杀了《氓》作为诗歌的文学特质;也有的教师为了营造探究性课堂的氛围,就采取务虚的态度,将字词以诸如小检测等形式一带而过,然后脱离诗歌具体的语言与情境空谈人物形象、文化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边的蛇山上,始建于三国时期,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有“天下绝景”之称。古往今来,骚人墨客纷纷登临揽胜,留下了无数传唱千古的不朽诗篇。李白的两首黄鹤楼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虽是一人一地之作,却情随事迁,风格迥异,耐人玩味。    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在日常生活和跨学科学习中,我们获取信息的文本,不仅仅是比较熟悉的连续性文本,如文学类、实用类、论说类等,还有图表、广告、目录、索引等多种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然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重视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忽视、漠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为例,其中只有一篇非连续性文本——《图片两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对图片阅读的策略知之不多,对如何读图、如何实现图文转换、如何让学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