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guisheng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在《五猖会》一文中曾提到7岁时想去东关看会,可是父亲却要“我”背《鉴略》,背不出,就不准去。“我”感觉“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好不容易“梦似的背完了”,父亲才点头同意走。在去玩的过程中,因为背书的事,“我”并没有同行的工人们那么高兴,感觉五猖会的热闹已没什么大意思,多年以后,“别的完全忘却”,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分明如昨日事”。先生在文章结尾还说:“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鲁迅先生的父亲运用了“延迟满足”这种方法。我不知道先生的父亲是否曾经知道这种教育方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这种做法并没有错。虽然这对于热切中盼望的孩子有些残忍,但是对孩子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值得肯定。
  在心理学上,延迟满足是指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学者罗腾伯格通过“延迟满足”研究儿童自我控制行为,他要求被试者完成实验任务,并给予奖品。他供儿童自主选择的有两种奖品,一种是当时即可拿到的小奖品,另一种是第二天才可以得到的很好的奖品。结果发现,6~8岁的儿童中有1/3、9~11岁的儿童中有1/2选择等待,而12~15岁的儿童几乎都愿意等待。这说明,童年期儿童延迟满足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有显著提高,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因而在这个时期是运用这种方法的最佳时期。
  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水果甚少,桃子是我童年时期能吃到的唯一果品。每年桃子快成熟时,我就很想爬到树上去摘几个下来解解馋,可是桃树太高,我爬不上去,而爷爷又把那棵老桃树当宝贝一样看待,绝不允许大家用竹竿敲打。当时,父亲在外地工作,爷爷是家中唯一会爬树的人,我只能恳求爷爷。爷爷那时刚50岁出头,正当盛年,爬树当属小菜一碟。可是,爷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说话。每次我提出要求后,他都会到外面去转一圈,回来之后才跟我说,你把作业做完,或是把牛牵到河里去洗个澡,我就摘给你吃。当时我很气愤,这明明就是吊人胃口嘛,虽然不想去,但是为了得到桃子,我只好嘟着嘴去做了爷爷要求的事。
  在幼儿园里,我们也能看到老师运用这种方法。譬如,有个同学表现好,得小红花了,旁边有个调皮的孩子也想要,老师便向他提出要求说:“如果今天下午你表现得好好的,不打人,不骂人,也不到处乱走乱跑,老师放学之前就会奖给你一朵小红花。”于是,为了得到小红花,平时喜欢打闹的孩子,此时都会乖乖地坐在座位上。还有前面提到的罗腾伯格做的那个试验,性急的孩子等不及就去拿了眼前的小奖品,而耐心等待的孩子虽然要等到第二天才能拿到奖品,但是他却能拿到更好的奖品。相比之下,孩子们就更愿意去等待。
  在学习等待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就会明白,要想得到一些东西必须学会放弃某些即时的欲望,放弃一些眼前利益,这便应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说法。而那些第一次吃了亏的孩子们,下次若再遇到类似情况,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学着控制自己,等等再等等,即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长大以后,他们一定也会对那段经历记忆深刻。就如鲁迅这样的名人,若干年之后还对父亲延迟他去看五猖会耿耿于怀,说想不明白原因。由此可见,延迟满足是能影响到孩子的行为的。
  国外的家长们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思维很发散,运用范围也很广。比如,孩子们想要得到零用钱,家长就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按劳付酬。这样,孩子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地开动了脑筋,拿到钱后会有一种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会慢慢明白,要想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必须要学会等待,必须要有所付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从而摒弃不劳而获的想法。
  由于国情不同,观念也不同,国内家长们对国外家长的那种做法似乎并不认同,认为那样做会让孩子形成“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其实,我们不必用金钱来作为目标,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操作。比如,孩子急切想要一个漂亮的布娃娃或一架精致的小飞机,这个不太贵,但对孩子来说却极有吸引力,家长这时就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个目标,要完成哪件事才给买。家长们务必记住,必须选择孩子平时不想做或不愿做的某件事情,要求坚持的时间也应具体化,三五天或一周,时间不宜过长,孩子的耐性和毅力不比大人,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
  训练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孩子真的会有所改变。
  【编辑:吴万夫】
其他文献
日 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多明戈斯山分校的心理学家选取了700名10~14岁的学生,逐一评估他们的感恩之心,随后进行为期4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对父母的养育、老师的培养充满感激之情的孩子,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心情更愉悦,而且他们的行为更加检点、规范,很少沾染上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  这项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公布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指出,心怀感恩之心,会让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下降13%,意志消沉
性格突变为哪般  小惠今年17岁,高二刚开学就被迫休学了,原因居然是胆量太小,无法适应住校生活。小惠的妈妈何女士在预约电话里告诉我,小惠从小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优异,初中阶段一直担任班长。两年前参加中考,小惠以优异成绩考入现在就读的高中,开始了住校生活。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小惠在高一时性格突变,原来活泼开朗的外向性格一下子变成了羞于见人的内向性格。”何女士语速极快地说,“我仔细调查过了,她在高一
近日,国际咨询公司发布一份报告表明,基于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中国功能性糖果的消费正在平稳上升,尤其以富含维生素及钙剂的糖果表现最为突出。人们对功能性糖果这个词可能不熟悉,但对维生素糖果、高钙糖果、强化铁糖果等添加营养成分的糖果却并不陌生。许多家长愿意给孩子买这类糖果吃,不少白领也将这类糖果视为健康零食。那么,以维生素糖、高钙糖等为代表的功能性糖,真的健康吗?  功能性糖果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由于分类
[摘 要]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研学旅行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近年来,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并结合智慧教育特色,开启了一系列研学旅行探索。本文旨在总结一线德育工作者组织研学旅行的方法和策略,从确立目标、分设主题、创新形式、经验汇集、保障安全、周密安排、升华收获等七个角度提炼研
如今,大家公认女孩普遍比男孩学习努力,成绩更好。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男孩生活懒散,没有目标,人际关系也处理不好,频繁卷入打架等纠纷中。男孩真的如此不堪吗?研究发现,非也。男孩多呈两极分化:一方面,15岁以后的男孩因意外、暴力、自杀等原因早死的可能性是女孩的三倍;另一方面,男孩如果培养得当,可以成为非常优秀的人,能干、稳重、会照顾人,其魅力远远超过同龄女性。  那么父母如何做,才能将儿子“培养得当”
上海某重点中学的宋芳同学,读小学和初中时成绩优异,用父母的话说就是:“从小没让我们操过心。”然而,从郊区的初中考入上海市的著名高中之后,她对自己学业上的表现越来越不满意。  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宋芳是“死用功”的书呆子。课间她也趴在课桌上学习;寝室晚上熄灯之后她去厕所继续看书;走在路上她不忘背英文单词,几次撞到树上……然而,如此疯狂地用功,并没有让她的学习成绩提高多少,相反,在高中的理科难度提升之
广州家长不做虎爸虎妈  日前,广州市妇联和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德育研究中心课题组共同发布了《广州市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该调查覆盖广州全市11个区和县级市,兼顾公办、民办及农村学校。调查对象以中小学学生及家长为主。共发放学生问卷4339份,回收有效问卷4309份;发放家长问卷4842分,回收有效问卷4403份。  调查显示,69.3%的家长将孩子的身心健康排在最重要的位置。相比之下,有42.
若曦是父母基因的完美继承者,父亲个子高,她的身材也颀长,母亲漂亮白皙,她长得也美貌白嫩,人称美人坯子。父母骄傲,若曦也颇感自豪。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若曦上初三后,身材突然横向发展。为了恢复苗条的体型,若曦下决心节食,管住自己的嘴,无论妈妈做什么好吃的,她都一个劲儿地提醒自己“浅尝辄止”。  一天,若曦跟妈妈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女人的私事上。若曦问妈妈,她的例假之前一直比较规律,但不知道咋回事,上个
【编者按】  前不久,微信朋友圈流传着一位妈妈写的短文。她用令人心酸的文字讲述自己被上大学的孩子冷落的亲身经历,最后发出感慨:“我们爱孩子,但孩子爱我们吗?”许多家长感同身受,纷纷讲述自己的类似经历。他们问:“为什么父母倾尽心血养育孩子,却养出一个白眼狼?”“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没有感恩之心?”最后得出结论:“孩子不孝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进入
我和老公结婚第二年,大宝出生了,是个女孩。公婆虽然高兴,但偶尔也会透露出想要男孩的意思。大宝被全家人宠得厉害,隔三岔五就有人给她买新衣服、新玩具,几个人经常抢着抱她。  大宝1岁多的时候,我意外怀孕了。公婆强烈支持我生下来,说到时我只管放心去上班,大宝和二宝他们都会照顾好的。就这样,二宝在一家人的期待中出生了,依然是个女孩。公婆什么也没说,但我能看出他们的失望。月子里二宝哭,婆婆就没有当初哄大宝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