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式语用训练的策略浅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gzhu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课程改革的主题之一便是语用能力的提高,然而很多教师在重视语用训练、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使语文课堂失去了诗意。一提到训练,多数教师就会想到机械重复,甚至是负担,然而训练本身没有错,关键是看教师如何运用。在课堂上,教师要给语用训练插上想象的翅膀,也要攥紧手中的“线”,以便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还能有效推促课堂精彩生成。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就想象式语用训练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从提问定势走向方式灵活
  对于课堂提问,很多教师会有提问定式或口头禅。比如针对想象思维训练,一提到文本中某人说,教师就会问:“假如是你会怎么说?”或者提到某个动作,教师便会问:“假如是你会怎么做?”这种问法单调,不仅不会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还会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疲劳,感到课堂提问单调,既而想象也是被动应付,效果便可想而知。那么,怎样让想象式语用训练更加有效?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走出固有的思维定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提问,从而给学生每天一个“不一样”,自然学生也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精彩。比如教学《会走路的树》一课中动词“陪”的片段:
  多媒体出示:“从这以后,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生集体朗读,师多媒体出示生字“陪”。)
  师:同学们想一想,小树是怎样陪小鸟的?
  生:小树带着小鸟走了好多地方,让小鸟看见了许多东西。
  师:(一边用简笔画板书一边叙述)小树陪小鸟来到草地上,看到草地上开满了花。小树陪小鸟来到 ,看到了 。
  (生模仿师句式进行说话练习)
  案例中,关于“陪”字教学,同样是想象,但是教师改变了传统定势,没有直接提问“你心里怎么想”,而是借助简笔画,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场景进行想象。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的特征,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说话训练。如此有景有情有趣,语用训练也在巧妙地进行。
  二、从随意想象走向针对有效
  对于一篇文本来说,不可避免有很多留白,而这也是进行想象式语用训练的重要来源。想象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本主题,理解文本内涵,同时还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加之学习目标的限制,因而在何处进行想象式语用训练则显得尤为关键,教师应该仔细斟酌。如在《蜜蜂引路》一课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对于这一段话来说,有三处可以运用想象式语用训练,具体如下:
  第一处: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心里在想什么?
  第二处:列宁发现路边有许多蜜蜂,这时他心里在想什么?
  第三处:列宁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这时他心里又在想什么?
  对于第一处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阅读文本后可知,列宁来之前就已经想好了对策,只有找到了鲜花,才有可能找到蜜蜂,才有可能顺着蜜蜂回家找到养蜂人。而文中提到的“一边走一边看”,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列宁通過观察蜜蜂,终于有了后面的发现。
  而对于第二处想象,很显然答案只有两个,要么就是野蜂,要么就是养蜂人养的蜜蜂。其实学生读一读上下文就能知道答案,不需要再在提问上费时,白费力气。
  至于第三处想象,就更没有训练的价值,毕竟是不是养蜂人的房子,走进去敲开门便知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想象上,因此有效的想象必须具有针对性,应该紧扣教学目标进行。纵览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教师会明白:“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人。”很显然,三处想象只有第一处符合教学目标。而对于列宁想什么,编者这边省略,目的是让教师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准确把握列宁善于思考的这一品质。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编者对话,让想象式语用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从脱离文本走向紧扣文本
  与传统教学相比,现在的语文课堂渗透学法、写作技巧等语用训练增多了,学生说话、动笔的机会多了,但也存在一个极端现象,那就是语文课堂只剩下“热闹”,缺少语文的底蕴,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是浮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的对话。而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很多教师没有把教材当作例子,甚至把例子丢弃在一旁,自由发挥。比如对于《穷人》这一课的第9自然段,有位年轻教师这样设计:
  1.自由朗读,找出词语“忐忑不安”。
  2.结合工具书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3.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周末爸妈都不在家,你在玩电脑游戏,一不小心超过了规定时间,结果被突然回来的爸妈给发现了,你当时心情会怎样?
  4.小组合作交流,教师进行点拨,提醒学生,这时的心情就是“忐忑不安”,而桑娜此时也与你的心情一样。
  5.再次朗读这一小节,说说你从桑娜的心理活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通过学生表现可知,很少有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出桑娜的心情是什么。虽然这一想象式语用训练结合了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遗憾的是教师脱离了文本,试图让学生通过自由想象来体验桑娜的心情,这自然是缘木求鱼,不仅学生无法准确把握桑娜的内心活动,其语用训练也只是形式,没有实际效果。
  而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从文本出发,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延伸训练:
  1.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请找出词语“忐忑不安”。
  2.结合工具书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3.请你们认真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课文里哪些地方体现了桑娜内心的忐忑不安。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先适时给予点拨,并引导学生品析“够他受”“自作自受”等词语。在对话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桑娜的内心,体验感悟她内心的自责、后悔与矛盾等复杂心理。接着再次引导学生品析这一自然段中的标点符号,感知桑娜内心的矛盾。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桑娜的内心活动,让他们认识到担心、自责但又坚定的心情就是对“忐忑不安”最好的诠释。)
  4.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忐忑不安的事。
  5.进行写法迁移,让学生结合文本自由说说怎样把内心的忐忑不安表现出来。
  6.想象训练:周末爸妈都不在家,你在玩电脑游戏,一不小心超过了规定时间,结果被突然回来的爸妈给发现了,你当时心情会怎样?请参照本段手法,写写你当时的内心活动。
  两次的设计大致一样,但是次序却不同,自然教学效果也不一样。年轻教师为什么没有实效,归根结底在于脱离了文本训练,学生缺乏对桑娜内心真实的体验;而有经验的教师却紧扣文本,从文本中提炼写法技巧,并进行有效迁移,这样不仅融入了文本理解,还能把教材真正当作例子,发挥了语言“示范”效应,训练效果也不错。
  想象式的语用训练方法还有很多,但教师应该明白一点,无范围、无针对性的想象,其课堂必然也只有“热闹”。想象式语用训练应该紧扣文本,紧扣教学目标,在一定范围内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样才能达到语用训练的目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新昌县新民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能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读书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一种生活内容。早期阅读行为的建立——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是预期孩子未来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家庭中,家长在促进孩子阅读能力发展方面承担着很重要的任务。  究竟应如何指导孩子阅读呢?下面以阅读《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向大家介绍一些亲子阅读的方法。  《母鸡萝丝去散步》这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其教学应当是多元的。在教学中,孤立的机械化的阅读模式应逐渐向着全景式的阅读教学发展,从而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应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注重学生阅读的探究性。因此,我们树立全景式阅读教学的观念,构建
摘要: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际,就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意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校企合作;联合办学    近几年来,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视和努力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就笔者所执教的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而言,学校领导仔细研究、精心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新形势,紧密结合本校的实际特点,
小学第二学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统编本教材尤其关注这一学段的学生内在认知思维意识的发展,编选了许多经典优质的范文,设计了多维的认知联结点,在激活学生表达兴趣的同时,关注学生书面表达意识,从而提升学生内在语言意识的不断发展。  一、链接生活源头,扩展语言表达的整体视域  1.设计驱动任务,积累练笔素材  对于学生来说,任何学习活动和要求都应该有其认可的缘由,否则他们的思维难以得到
在低年级的默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默读意识与默读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并能够结合助学系统中对学生默读训练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默读训练,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默读训练中能够形成默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关于低年级阅读明确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由此可见,默读训练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的。那么,对低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统编本教材也体现了这一点,编排了许多世界名著,但由于篇幅有限,只是节选了其中最经典的部分片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篇”搭建桥梁,引导学生走向“这一本”,尝试进行整本书阅读活动,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审视目录,把握基本构架  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时候,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这本书的目录,而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从这一点来看,第三学段对文本的关注已经不再停留在语言内容层面,而需要站立在更高层面上梳理文本语句之间的联系,揣摩其内在的逻辑关联,深入文本意蕴,提升言语实践能力。  《为人民服务》(六年级下册)是一篇典型的说理文,语段之间的逻辑联系、语段内部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非常严谨,
统编本语文教材已用了一段时间,在观摩一些公开课后,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有些课堂教学,教师对教材虽然能进行反复研究,并设计出最符合心中预期的、最能直达教学目标的那条所谓最佳教学路径,看似行云流水,但不一定是学生的学路,导致阅读教学的乏味、功利与低效。那么,课堂是谁的?课是上给谁看的?课堂上教师的“魅力”和学生的“成长”哪个重要?注重教路,一心想着听课教师的感受,忘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忽视学路的课
2018年我执教了研究性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三年级上册的统编本教材。因为是新版教材,我特别留意它的独特之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三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编排了一种新的课型,要引导学生学会预测。预测,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自身背景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对文本后面的情节发展、结局等内容进行推测,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文本信息验证自己的推测,在推测与验证中不断推进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正式提出了“综合性学习”,但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综合性学习依然深陷困境之中,形成了高认可度和低实施度之间的巨大反差。那么,到底哪些因素阻碍了教师实施综合性教学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建立综合性学习这方面有效的评价机制,同时评价方式也没有落实好。由于综合性学习没有专项的考试,导致教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那如何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呢?笔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