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单元复习指导

来源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nchang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的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事实上,我们观察的到的都是正确的吗?〖BP)〗怎样才能说明我们观测、度量、猜测的结论都是正确的呢?那就是需要严格的证明,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初步接触到证明,其主要内容包括证明的基础知识、平行线的有关证明、与三角形内、外角和有关的证明等知识.在复习《证明(一)》时,要切实弄懂证明的要求和格式,树立起步步有理、时时有据的推理意识,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
   一、知识点集中营 
  
   (一) 定义与命题 
  
  1.定义:对术语和名称的 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
  
  2.命题: 的句子叫做命题,每个命题都是由 和 两部分组成, 是已知的事项, 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命题一般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部分引出的是 ,那么部分引出的是
   .
  
  3 真命题、假命题、反例
  
  正确的命题称为 ,不正确的命题称为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举出一个例子,使之具有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个例子称为
   .
  
  4.公理、定理、证明
  
  人们公认的真命题称为 ,经过证明了的真命题称为 ,推理的过程称为 .
  
   (二)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
  
  1.平行线的判定公理: 相等,两直线平行.
  
  2.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相等,两直线平行; 互补,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两直线平行, 相等.
  
  4.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直线平行, 相等;两直线平行, 互补.
  
   (三)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1.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将三个内角“凑”在一起,拼与一个平角,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了 思想.
  
  2.在证明过程中,我们添加的线称为辅助线,通常我们把辅助线画成 .
  
   (四) 关注三角形的外角 
  
  三角形的外角定理是内角和定理的两个重要推论:
  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 .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 .
  
   二、典例分析 
  
  例1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做直线AB⊥CD;(3)你今天吃早饭了吗?(4)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5)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解析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命题,主要把握两点:(1)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语句,(2)必须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由此可以看出,(2)(3)不是命题,(1)(4)(5)是命题.对命题的真假的判断,要把握推理的过程,把握不好的,要学会举反例,其中(1)(4)为真命题,因为同旁内角互补时,两直线是平行的,所以(5)为假命题.
  
   点评 :在命题的判断过程中不要把它与命题的真假混淆,一句话对一件事情的判断无论对错,都是命题,如“一星期有8天”这是一个命题,只不过是一个假命题.
  
  例2 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若a∥b,b∥c,则a∥c. (2)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3)同一个角的补角相等.
  
   解析 :找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关键在于命题的形式,对于不是“如果……,那么……”的形式的命题首先要改成这种形式.(1)题设:a∥b,b∥c,结论:a∥c.(2)题设:有两个角相等,结论:这两个角相等;(3)题设:有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补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
  
   点评 :找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的前提是把命题改写“如果……,那么……”的形式,同时还有语言上的变化,使得前后畅通.
  
  例3 如图1,BE∥DF,∠B =∠D,求证:AD∥BC.
  
   解析 :因为BE∥DF,所以∠B +∠BCD=180°,又因为∠B =∠D,所以
  ∠D+∠BCD=180°,所以AD∥BC.
  
   点评 :要证明两直线平行,就应该利用题中已有的条件,虽然条件中有∠B =∠D ,但是不难发现它们并不是内错角或同位角,所以应该想办法转移到要证的两直线上去,所以可以利用等量代换和已有的平行来进行证明.
  
  
  例4 已知:如图2,AD∥BC,∠B=∠D.求证:AB∥CD. 
  
   解析 :因为AD∥BC,所以∠B+∠BAD=180°,又因为
  ∠B=∠D,所以∠D+∠BAD=180°,所以AB∥CD.
  
   点评: 此题是一个性质与特征综合应用的题目,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判定与性质的区别:由“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是性质,由角相等或互补得到直线平行是判定”,只要分清这一点,此类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例5 如图3,已知△ABC中,∠A=40°,剪去∠A后成四边形,则∠1+∠2=
   .
  
   解析 :因为此题中形成的四边形在三角形中,所以不能离开三角形的内角和或外角定理,因为已知∠A=40°,所以可以外角定理将∠1+∠2进行转化,因为∠1=∠A+∠ADE,∠2=∠A+∠AED,所以∠1+∠2=∠ADE+∠AED+∠A+∠A=180°+40°=220°.
  
   点评 :因为在剪去∠A时存在不确定性,所以∠1、∠2的度数也是不确定的,也就是我们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它,所以可以把它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和和∠A的和.
  
  例6 已知,E是△ABC中∠C的外角的平分线与BA的延长线的交点,求证:∠BAC>∠B.
  
   分析 :由于∠BAC、∠B均在⊿ABC的内部,所以直接证明是有很大的困难的,因此证明角的不等关系,常用外角定理.证明时首先看大角是哪个三角形的外角,小角是哪个三角形的内角,有时,还需要中间量来过渡证明.本题中大角∠BAC是
  △ACE的外角,∠BAC>∠1,而∠1=∠2,所以只需要证明∠2>∠B.而∠2为⊿ABE的外角,所以∠2>∠B,故∠BAC>∠B.
  
   证明 :因为∠BAC是△ACE的外角,所以∠BAC>∠1;因为CE是角平分线,所以∠1=∠2;又因为∠2是△BCE的外角,所以∠2>∠B,所以∠BAC>∠B.
  
   点评 :证明角的不等关系,往往不能直接证明,所以借助外角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法宝.
  
   练习: 
  
  1.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
  
  (A) 你带作业了吗
  (B)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平行线
  
  (C)内错角相等 (D)红扑扑的脸蛋儿
  
  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有()个
  
  (1)两个钝角三角形一定相似;(2)所有的定理都是命题;(3)所有的命题都是定理 ;(4)公理不一定都是真命题.
  (A)1(B) 2(C)3(D) 4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有( )
  
  (A) 同位角相等 (B) 内错角相等
  (C) 同旁内角互补 (D) 以上结论都不对
  
  4.在△ABC中,∠A、∠B的平分线交于点O,若∠A=60°,则∠BOC= ,由此得到∠BOC和∠A的关系是 .
  
  5.如图5,AB∥CD,∠1 = 100°,∠2 = 120°,则 ∠α= .
  
  
  6.如图6,AE∥BD,∠1=3∠2,∠2=26°,求 1 2 ∠C.
  
   答案 :
  1.(C) 2.(A) 3.(D) 4. 120°,90°+ 1 2
  ∠C 5. 40°
  6. 因为AE∥BD.
  所以∠1=∠3,
  因为∠3=∠2+∠C,
  所以∠C=∠3-∠2,
  因为∠3=∠1=3∠2,
  所以∠C=3∠2-∠2=2∠2,
  所以 1 2 ∠C=∠2=26°.
  
  
其他文献
学习了方差公式,有些学生往往只局限于具体的计算之中,没有体会其中的奥妙,实际上方差公式在数学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家知道,如果一组数据x1,x2,x3,…,xn,其平均数为  [AKx-D]= 1 n ( x1+x2+x3+…+xn) ①    方差为 S2 = 1 n [ ( x1-[AKx-D])2+(x2-[AKx-D])2+ (x  3 -[AKx-D])
利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中,有一类关于人与车、车与车相错问题,许多同学对这类问题感觉理解困难,下面举例予以分析,希望能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个难关.     一、人与车相错     例1 一列列车长168米,如果人与车相向而行,从相遇到离开需4秒,如果人与车同向而行,从列车追上人到离开需6秒钟,求人与车的速度.     分析 :人与车相向而行时,从相遇到离开时,人走的路程与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168米
数学课堂是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地方,而数学的教学是为了今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一、问题提出 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善于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     二、让“生活化”走进数学教学课堂     ——以《商品交易中的数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