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教研组活动富有成长活力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ystar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研组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组织,也是学校行政赖以领导教学的有效形式。目前,尽管学校教学管理对教研组活动的要求逐步明确,但活动的低效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存在有计划、少规划,重数量、轻质量,轻对话、乏砥砺等问题,使得工作方向不明、目标不清,教研组集体研学基地的作用难以发挥。针对当前教研组工作的现状,创新教研方式,丰富教研内容,形成有效教研机制,让教研组富有成长的活力,催生教师研究意识和专业成长,是目前校本教研需要关注和探索的课题。
  
  一、教研组活动应“研之有的”
  
  教研组活动作为教学研究的载体和途径,在活动之前,需要以终点思考的方式确定教研目标。教研目标是课程目标、课堂目标、学生学习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主要描述研究者经过学习、思考、研讨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目标是教研的核心要素,全面清晰地了解活动目标才是提高研究效益的保障。
  1.主题明晰,取材课堂。教研目标应依托具体的活动主题,有步骤、分阶段加以落实。有效教研是“着陆”于教学实践之中的,跟医学一样,具有很强的“临床性”,只有根植课堂,研究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的亲身实践中找寻问题,将富有典型意义、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上升为主题,诸如“讲评课的效率及策略”“课堂问题链的设计”等等,都可作为活动主题,开展同伴共创、协作备课、互动研讨,使教研组活动指向明确,取得实效。
  2.过程完整,持续跟进。每学期教研确立的研究主题不宜过多,主题一旦确立,应展开系列活动,按照“聚焦问题→课堂实践→集体研讨→升华认识→积累成果(实施方案、论文、心得、反思等)→推广示范”的步骤拓展深化,整个过程完成后再开启新的主题。这样,每个主题不断跟进,每个学期逐步深化,教师就能在活动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二、教研组活动要“研之有据”
  
  教研活动要依据而研,讲究方法,才能提高效能。
  1.追本溯源,循章而行。能为教研组活动提供“据”的主要来源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新课程标准,其理念是编写现行教材和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其要求,作为围绕教与学而开展的教学研究理应遵循新课标精神,否则研究将成为“无源之水”;二是课堂教学效益,这是衡量教研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效益”并非指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是否认真,而是指教学是否真正科学地、艺术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合“纵”连“横”,开放融合。教研活动要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困惑,必须优化组织,创新方法。要重视“纵向”和“横向”的融合,既重视校内活动的开展,又关注与兄弟学校及全市教研活动的横向联系;既重视本组内部活动又关注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协作;既重视同学科同一备课组的活动又关注同学科不同备课组之间的互动。这样,让教师多渠道、多角度地检视自身的理念和实践,在多元思维的碰撞和交汇中提升专业判断,涵养教学品格。
  3.技能支撑,整体调控。有效的教研活动还取决于教师群体间的沟通效果,需要一定的技能。这种技能能够让教师和自己、和同伴、和实践产生对话,通过集体的途径来分享知识和经验,共同面对教学。这种技能在教研活动中一般表现为:公开自我的坦诚、善于倾听的虚心、及时回应的智慧、悦纳异议的宽容、引领反思的深度。作为教研组核心人物的组长,应不断加强自身教研知识和技能的研修,以便整体调控,增强活动效能。
  
  三、教研组活动应“研之有度”
  
  教研组是联系学校与教师、教师与课堂、教师与教师的重要纽带,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成就专业发展的沃土和阵地。教研组活动不仅要重教重研,更要在“组”字上做文章,“组”意编织,即团结协作,在教师教研活动的参与度、关注度、满意度上下功夫,渗透积极向上的教研价值取向,搭建平台、拓展空间、浓厚氛围,培育健康和谐、共研共进的教研文化。
  1.屏蔽资历,尊重差异。教研组是由不同年龄、不同教学经验、不同个性教师组成的团队,差异是其特质,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在传统教研中,蹲点干部和组长的权威、老教师的资历往往会束缚中青年教师发表见解、阐述观点的主动性,大家不约而同地遵守这一“习俗”,怕“露怯”或被人批评为“目中无人”。因此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要激发每一位教师的研究意识,设计活动时应各施所长、各显其能,让教师们怀着发展的愿望、创造的激情,自主自发地投入于教研活动中。
  2.导师连锁,专业引领专业。要提升全组教师专业水平,导师制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各学科根据教研组的具体情况,参考年龄、教龄等因素,设置若干个梯队,第一梯队(由教务处或专家组成)带第二梯队,第二梯队带第三梯队,以此类推,形成导师连锁。第二梯队的教师既是导师的学生,又是学生的导师,全组每位教师融合在学习共同体之中。对不同梯队提出不同要求,专业对专业的引领辐射成网络结构,每个节点是否牢固都关乎全局,从而增强教研组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六顶帽子”,催生合作。如何调动全组教师参与热情,提高教研效率,“六顶思考帽”值得借鉴。“六顶思考帽”是英国博士、思维大师爱德华·德博诺发明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式,它根据人类思维特点将思维分成控制、信息、情感、利益、风险、创造等六个方面,分别用蓝、白、红、黄、绿、黑六种颜色的帽子来喻指。开展训练时“六顶帽子”各司其职:白帽陈述问题事实;绿帽提出如何解决问题的建议;黄帽列举优点;黑帽列举缺点;红帽对各项选择方案进行直觉判断;蓝帽总结陈述得出方案。这种思维训练的特点是:让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思维效率。同时催生团队合作,营造人人参与、共同担当的协作意识。这种理念在企业管理中颇受青睐,在教研活动中,也可以有效嫁接,借鉴尝试。比如每次活动从六个角度安排六位或六个小团队进入角色,带着不同的“帽子”,经历不同的思维训练,共同完成一项活动和研究,体验合作共享的愉悦。(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教科所)■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其他文献
清代教育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一文中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扎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也。”可见古人是主张讲授的。时代变迁,而今虽然各式各样的教法层出不穷,但讲授法仍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是毋庸置疑的。那如何让讲授法焕发出灿烂的光彩呢?很多教师侧重于讲授内容的科学性、讲授语言的艺术性、讲授的启发性,却常常忽略了讲授的适时性。讲授应何时而授呢?  一、授于学生
学数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数学,而不是背数学或机械地做数学。学生应该怎样学,教师应该怎样教,才能使数学学习成为有意义的、理解性的学习呢?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有许多特殊的教学策略,特别是在突破教学难点时。下面,笔者结合若干教学案例,谈谈如何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突破教学难点。    一、借助形象直观的表示促进理解    借助形象直观的表示促进理解这一策略可以说是被数学教师普遍接受的策略,无论他们是教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加强教科研建设,许多学校将“校校有课题,人人有项目”作为科研兴校的重要标志。有的学校积极申请课题,用了几年时间,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研究成果。但是结题后,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成果得以推广应用的并不多,久而久之,就将其束之高阁了。因此,学校应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教科研成果,因地制宜做好推广工作。一是开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而搞好课题研究正是让教师从教书匠向发展型、反思型、创新型教师转变的一个良好载体,它不仅能促进教师成长,而且能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上课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要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如此说来,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充满
我们的双手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物品,特别是在一些公众场合,一不小心,就会受到细菌的“侵袭”。这些公共场所的设施,有时候也是传播疾病(致病菌)的媒介。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的一个中学生研究团队,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一个对这些“任性”细菌的检测调查报告。  研究团队:  羌子琦 张艺腾 李慕尧 汪舒云 别秦伟 刘一晗 薛宇鑫 艾丽菲叶·尔肯(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  细菌种类很多,它们不但会导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