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作的钓竿下挂只“诱饵”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突破小学生习作难关,必须在习作的钓竿下挂只活生生的“诱饵”,先诱发学生“说、看、听、行”的兴趣,积累大量生动的素材,解决“怕写”“没东西写”“不会写”的一道道难关后,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诱饵一]诱发“说”的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说”并不难,难的是敢于说,喜欢说,说得有趣,说得精彩。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低姿态倾听,低标准要求”,要学会捕捉与发现。
  在一节课上,我让学生用“发现”造句。有一名女生说:“我发现了一条毛毛虫,它一动一动的。”严格地讲,这并不是一个精彩的句子,她用“一动一动”来形容毛毛虫的动态也不是很形象,但出彩之处在于,其他同学基本都采用了“我发现了什么”这样的句式之后,就戛然而止,而这位女同学却对前半句进行了补充,“一动一动的”让这个句子一下子生动了,有了画面感。在我的鼓励和诱导下,同学们被句子中的画面感所感染,纷纷补充自己刚才说出的“规范但不生动”的句子,有些同学甚至将一个句子补充成了一段生动的话。这位女生受到了启发,也把句子补充得更生动了,她说:“我发现了一条胖乎乎的橘色毛毛虫,它一拱一拱的,像背着一座小桥,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多么生动和富有想象力的句子啊!习作是由词语、句子、段落这样的小单位构成的,如果学生在口头表达中就能以一个词语为单位,生发出一个小单元,那么,习作还会很难吗?
  教一年级学生的时候,有一天我生病请假去医院,就先去教室里安顿好学生而后准备离开,同学们纷纷祝福我早些康复、早点回来等等。突然,有一个平时一直不爱说话的男生站起来小声说:“老师,祝你身体健康,白头偕老!”同学们都大笑起来,笑话他把给新娘新郎的祝语用在了老师身上。我走过去,把那个男生拉在怀里,告诉大家说:“他说得真是太好了,他不仅想让老师身体健康,还想让老师的丈夫也健康,而且,叫我们都健健康康活到老,老师真感动!”这件事过去之后,那个小男生发言越来越主动了。从这个学生身上,我知道了对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低姿态,低标准”是多么重要,我们需要放下姿态理解一颗儿童的心,而不是严苛地告诉他错或者对。语言应当传达一种情感,当学生敢于没有顾忌地用自己认知到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习作的基础已经悄然打好了。
  在语文教学中,我一贯重视“口语交际课”,在课堂上形成“同桌互说、小组内说、个别说、说得不完整的大家补充说、说得精彩的大家模仿说”的氛围。除了完成课程要求的口语交际内容,我还会寻找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来说,说自己的家人,说自己在电视或者漫画上看到的有趣的事,说自己上学路上见到的事,说自己在商场、广告牌上认得的字等。之后,我会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说的,那么你就怎样写。写完后,我指导学生对口语化的语言文字进行加工,把一些口语变成书面语言。通过先说后写的方式训练,那些怕写作,不知道如何动手写的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写作和说话差不多!克服了学生怕写作的心理后,我再循序渐进,逐渐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为习作的主题,由一点生发,围绕主题进行叙述。久而久之,同学们都能做到言之有物了。
  [诱饵二]诱发“看”的兴趣
  观察是写作的前提。但很多教师仅仅是不断给学生强调:要多观察,善于观察等等,但是,学生应该怎样观察呢?用眼睛看,那么又该怎么看呢?观察的方法,正是学生所欠缺的。
  我曾经带过几期阅读与写作兴趣班,我上的第一节课就是——学会看。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里寻找和发现,在龙爪槐前面,整体看外观,它像一把大伞,像一个蘑菇,像一个城堡……具体看树枝,像错综复杂的立交桥,像大脑的纹路……在树下往上看,错综的细枝像鸡爪,主干上的粗枝像伞骨……我们又去看学校花园里的合欢树,我先带他们站在升旗台下远远地看,再走近去看,去树下摸摸枝干,看看树皮和树叶等等。同学们发现,原来树并不是笼统的一个整体,而是有很多有趣的细节,当他们用出奇的想象将树的细节诠释出来后,一棵树的形象就越来越丰满了。最后,我们回到教室,用文字写下自己认真观察到的一棵树,写完后,画一棵树作为插图,并把一片树叶作为装饰贴在习作册里。接下来,我按照自己的计划,有序地带领他们去观察校园里的花朵、昆虫,校园里有雾的早晨,绿篱上的蜘蛛网,蜗牛留在树干上的明晃晃的痕迹等,还带领他们观察在操场上练武术、打球的学生,最后,我们开始观察写作班里的每一位成员……
  在我的写作课堂上,每一项观察都是一个生动的游戏,大家掌握了观察植物、昆虫、静止的人、运动的人的方法,而且观察得兴致盎然,先观察再讨论,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汲取别人说得精彩的,最后,当下笔写作的时候,大家似乎有写不完的话,用不完的比喻,一篇篇可圈可点的好习作诞生了。
  [诱饵三]诱发“听”的兴趣
  “听”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似乎是最简单的,可实际上,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恰恰忽略了对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现实中,有很多小学生不善于倾听,甚至连上课内容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听,更别说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家长的嘱咐了。但是,声音比视觉形象更具备情感力量,它比眼睛看到的在大脑中产生的波段更长,波动更明显。在平时的课堂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每年春季开学,各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课文内容都毫无例外的与春天有关,但是,大西北的气候决定了教材内容无法与身边的气候环境同步,当我带领着学生诵读“鸟语花香,春暖花开”之类的词语时,窗外依然是料峭春寒,草木萧索,一片荒凉。除了展示一组春天的图片外,一段录音在教室中回响起来:鸟鸣声、冰雪融化断裂的声音、小溪流水的声音、风吹的声音、孩子们欢叫的声音……同学们都激动起来,他们似乎真的听见了春姑娘的脚步,叽叽喳喳地讨论,急不可耐地表达着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在一次习作课上,要求写一位家庭成员,但正因为太熟悉、太亲切,同学们反倒觉得不好下笔。我没有过多地提示什么,只是播放了准备好的一段录音:电视机上新闻联播的声音、翻报纸的声音、厨房里炒菜的声音、母亲呼唤丈夫和孩子吃饭的声音、饭桌上父母教育孩子的声音……这些声音是那么平常,但回响在教室中的时候却产生了很不平常的反响,大家似乎已经置身于家的环境中,正在感受家庭带来的温暖。这段录音打开了同学们记忆的闸门,他们想到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发生过的点点滴滴。甚至有个学生问我:“老师,我能不能不要只写一两件事,我想写很多很多事!”我告诉他:“亲人们给我们的爱很多很多,如果全写出来,每个同学都能写出大部头的长篇小说,老师没办法一本本读过来。所以,选一两件最能表现家人对你的爱的事情写下来就可以了。”我就是这样通过营造听觉情境的方法打开学生的习作之门的。
  [诱饵四]诱发“行”的兴趣
  现在的学生,过着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这种现状成为多数同学不会写作的根本原因——没有亲历的生活素材!这样一来,每次面对习作题目,他都要绞尽脑汁,导致写出来的文章缺乏真情,他自己也产生了畏难情绪。因此,给学生创造“亲历”的机会,同时引导他们走出家门,主动融入社会生活,不断地去“亲历”,这也是我帮助学生突破习作困境的方法之一。
  我一直将习作课当成“长线课”来上,早在一两周前,我就开始引导学生创造或者发现素材了。我会让他们在家庭成员里做一些小访问、小调查,有意识地做几件家务劳动,在活动课上组织拔河、球赛、跳皮筋等活动,让各小区的学生组成“环境小卫士”团队等等。就这样,在有意识地创造素材之后,学生再也不用为写什么而犯愁了。
  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不要指望学生天生就会写作,我们必须耐下心来,沉下气来,蹲下身来,把习作课当成一杆长长的钓竿,把同学们当成水里一条条活泼泼的小鱼儿,鱼儿上不上钩,那得看老师的“诱饵”是否诱人!所以,让我们好好琢磨琢磨手里的“钓饵”吧!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最近,笔者三次执教《卧薪尝胆》,三次打磨,三次提升,有了一些深入思考,逐渐理清了认识,走出了误区。  【困惑一】完不成目标怎么办?  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教与学的活动都应围绕学习目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相应的自主、合作学习,达成目标。一般而言,目标达成度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好。  我们在
从1996年起,中国出现了第一个经济型酒店,而自2002年开始,中国经济型酒店以其特有的经营模式、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价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从而获得了突飞猛进地增长,一些品牌连锁经济
一、 活用教材知识系统化  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并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要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文章,真正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如苏教版四下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诗《江南春》《春日偶成》。学完了这几课之后,我让学生找它们的相同点,学生发现了这几篇课文都跟“春”有关。我顺势提出,那么,每一篇文章又是怎么写春天的?学生爽快地说出。于是我问道:同样
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误区  1. 以“教”代“读”。“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容易轻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快速浏览后,就将学生向预设的答案引导,最后归纳出几条阅读规律,老师“教”得太多,学生“读”得太少,很少能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2. 重“意”轻“文”。阅读教学应该是最富有情感熏陶的教学,而在实际教学
一、 本真的语文课堂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基础,属于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应该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把听说读写融合在一起,这是不容置疑的。充分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而加强运用语言的训练,是促进迁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
一、 厚实语文课堂,追求一举多得  有效教学,无疑是要关注教学的时间与效益。但这个“效益”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就高,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学到了多少东西,学得好不好。所以,课堂上训练重点选哪里,怎么达到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追求一举多得。如下列两个教学片段,同是人教版一(下)识字七中的实践活动环节,我们来比较一下。  【片段一】(课件出示)黑对( ),好对
校园招聘是以高校毕业生为对象的一种招聘形式,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劳动力市场人才双向选择机制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校园招聘来获取高素质的人才,校园招聘逐渐成
一、 “能写的”图片是要选的  1. 课文插图信手来。课文插图是文本内容的浓缩,是语言文字形象直观的反映,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材料的感悟,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观图比读文更有兴趣。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每篇文章都配有单幅或多幅图片,学生往往因为喜欢这篇文章的图片,才更喜欢读这篇文章。生动形象的图片既诱发了学生们阅读的兴趣,也启迪了思维的火花,这样的图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仔细观察,创设语言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