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减轻学生课业的负担、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科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成为当前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紧迫的任务。近期,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al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这5方面素养简称为5C素养。在初中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初中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化学成绩,达成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首先化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和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做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生活化问题教学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进与深化,各学科的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的教学”逐渐转向“关注知识的应用”。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知识,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是生活化问题教学。在初中化学学科进行生活化问题教学,教师以组织和引导为主,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生活现象自主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在初中化学学科进行生活化问题教学的重要性
(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初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十分重要,教师将生活化问题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合作中自主地探究化学的知识,并从中感受到學习化学的趣味和奥妙所在。
(二)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的化学教材中,教材选编的知识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初中开设化学学科,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到我们日常生活中身边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蕴含的化学知识,提升他们的生活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服务自身的生活。
二、初中化学学科施行生活化问题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大都以向学生灌输化学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效率也很低。在初中化学学科施行生活化问题教学,最首要的任务是摆正师生的关系,教师必须依据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明确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他们的学习进行服务,由此构建师生间平等、民主的互动关系,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初中阶段,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主体地位,摆脱以往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运用亲切友善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学生循循善诱,尊重他们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开展灵活的教学手段,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帮助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化学核心素养,从而在课堂教学上提高质量和提升效率。
(二)以生活现象创设情境,开展化学教学活动
在初中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教学的基点,以此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现实生活与化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化学学科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学科,以科学实验为主。但由于化学教学的起点在初三阶段,此阶段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业十分紧张,教师也受当前中考制约,注重考试成绩,而专注于灌输学生教材知识,减免了化学实验,从而引致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致不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化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枯燥、抽象的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化学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一课时,教师先通过各种小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确认固体、液体和气体均可溶于水。蔗糖和食盐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学生们对此非常熟悉。课堂上我就以蔗糖和食盐的溶解开展分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确认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又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我分别列举了生活的例子:例1夏天鱼儿常游上水面“吹泡”,是因为夏天温度较高导致O2的溶解度减小,水中的O2不足以供给鱼儿呼吸;例2打开可乐瓶盖时,可乐会自动喷出,是因为打开瓶盖时,瓶内压强降低,CO2的溶解度减小而逸出所致。通过以上这些学生所熟悉的事或物进行化学小实验,在突破知识点的同时能促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化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化学核心素养。
(三)合理设计生活小实验帮他们准确理解化学概念
在化学学习中,其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学生要想完全理解会很困难,面对这种情形,化学教师要巧妙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准确地理解相应的化学概念,使学生彻底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例如,第十单元《酸和碱》,在学习对酸、碱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们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酸和碱的性质。如,小实验1,把鸡蛋壳碾碎浸没在食醋中,观察现象;小实验2,用手沾一沾肥皂水,感觉一下;小实验3,杀鱼破胆了,用食醋清洗后,还有苦味吗?试一试等等。通过以上这些家庭小实验,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相应的概念,也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生活即化学。
(四)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现象的存在,但是很多学生平时不注意细心观察,无法察觉到这些化学现象。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对学生渗透这些生活中经常看到或听说的化学现象,启发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理解这些化学现象,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化学知识,丰富他们的化学核心素养。在学习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时,我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净化都需要什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水的净化?然后在学习前一周,布置学生分组完成“简易净水器”的制作,在课堂上学习时利用自制的净水器进行净水小比赛,看哪组的净水效果好。这样子一搞,本课时的学习即时“活”了起来,学生热情高涨,既使他们发现了生活中可以净化水资源的各种事物及作用,也提高了他们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使化学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的学科,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灵活运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资源,对化学实验的思路进行思考和探究,创新实验的方法。对于一些改进的装置,我也提倡他们用生活资源替代进行模拟,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如在总复习气体的制取,学生常在万能瓶的使用上出现困惑。那么通过上述方法模拟实验后,困惑就不攻自破了。当然,教师要确认学生实验方法安全,并给予引导,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总之,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运用生活化问题教学,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活现象创设情境,开展化学教学活动,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帮他们准确理解化学概念,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郦芸.基于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问题教学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9)
[2]陆芳芳.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兴趣化、生活化、信息化、探究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20).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生活化问题教学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进与深化,各学科的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的教学”逐渐转向“关注知识的应用”。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知识,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是生活化问题教学。在初中化学学科进行生活化问题教学,教师以组织和引导为主,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生活现象自主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在初中化学学科进行生活化问题教学的重要性
(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初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十分重要,教师将生活化问题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合作中自主地探究化学的知识,并从中感受到學习化学的趣味和奥妙所在。
(二)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的化学教材中,教材选编的知识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初中开设化学学科,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到我们日常生活中身边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蕴含的化学知识,提升他们的生活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服务自身的生活。
二、初中化学学科施行生活化问题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大都以向学生灌输化学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效率也很低。在初中化学学科施行生活化问题教学,最首要的任务是摆正师生的关系,教师必须依据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明确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他们的学习进行服务,由此构建师生间平等、民主的互动关系,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初中阶段,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主体地位,摆脱以往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运用亲切友善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学生循循善诱,尊重他们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开展灵活的教学手段,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帮助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化学核心素养,从而在课堂教学上提高质量和提升效率。
(二)以生活现象创设情境,开展化学教学活动
在初中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教学的基点,以此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现实生活与化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化学学科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学科,以科学实验为主。但由于化学教学的起点在初三阶段,此阶段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业十分紧张,教师也受当前中考制约,注重考试成绩,而专注于灌输学生教材知识,减免了化学实验,从而引致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致不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化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枯燥、抽象的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化学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一课时,教师先通过各种小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确认固体、液体和气体均可溶于水。蔗糖和食盐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学生们对此非常熟悉。课堂上我就以蔗糖和食盐的溶解开展分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确认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又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我分别列举了生活的例子:例1夏天鱼儿常游上水面“吹泡”,是因为夏天温度较高导致O2的溶解度减小,水中的O2不足以供给鱼儿呼吸;例2打开可乐瓶盖时,可乐会自动喷出,是因为打开瓶盖时,瓶内压强降低,CO2的溶解度减小而逸出所致。通过以上这些学生所熟悉的事或物进行化学小实验,在突破知识点的同时能促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化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化学核心素养。
(三)合理设计生活小实验帮他们准确理解化学概念
在化学学习中,其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学生要想完全理解会很困难,面对这种情形,化学教师要巧妙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准确地理解相应的化学概念,使学生彻底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例如,第十单元《酸和碱》,在学习对酸、碱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们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酸和碱的性质。如,小实验1,把鸡蛋壳碾碎浸没在食醋中,观察现象;小实验2,用手沾一沾肥皂水,感觉一下;小实验3,杀鱼破胆了,用食醋清洗后,还有苦味吗?试一试等等。通过以上这些家庭小实验,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相应的概念,也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生活即化学。
(四)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现象的存在,但是很多学生平时不注意细心观察,无法察觉到这些化学现象。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对学生渗透这些生活中经常看到或听说的化学现象,启发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理解这些化学现象,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化学知识,丰富他们的化学核心素养。在学习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时,我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净化都需要什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水的净化?然后在学习前一周,布置学生分组完成“简易净水器”的制作,在课堂上学习时利用自制的净水器进行净水小比赛,看哪组的净水效果好。这样子一搞,本课时的学习即时“活”了起来,学生热情高涨,既使他们发现了生活中可以净化水资源的各种事物及作用,也提高了他们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使化学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的学科,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灵活运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资源,对化学实验的思路进行思考和探究,创新实验的方法。对于一些改进的装置,我也提倡他们用生活资源替代进行模拟,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如在总复习气体的制取,学生常在万能瓶的使用上出现困惑。那么通过上述方法模拟实验后,困惑就不攻自破了。当然,教师要确认学生实验方法安全,并给予引导,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总之,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运用生活化问题教学,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活现象创设情境,开展化学教学活动,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帮他们准确理解化学概念,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郦芸.基于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问题教学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9)
[2]陆芳芳.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兴趣化、生活化、信息化、探究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