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意诗情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欣赏中国文人绘画作品时,只有将画家的画与画中的题诗、题句结合起来欣赏,才能体味出画中的诗意,才能从中更深体悟到画家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关键词: 中国文人画 题诗 题句 结合欣赏
  
  中国绘画向来有文人画、院体画及工匠画的提法,其中文人画尤其受人推崇,文人画最主要的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的绘画思想。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说:“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文人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中国画的欣赏在这一层面上也是至关重要的,可是大部分的欣赏者只停留在画面表象的欣赏上,很少深入探究画外音,这对欣赏中国画是一个重大的缺失。好比看连环画只看图片不读文字,看电视剧只看图像不听声音一样,不仅不能深入了解作画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甚至有时还会与作画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产生偏差。
  中国文人画一个很强的艺术特征就是很多画上会有作画者的题诗、题句,这对于含蓄的画面是一个补充,画家强烈的思想感情往往在这里得到阐发,并且可以使画的意境更加深邃,主题更加突出有意义,甚至起到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增强画面对欣赏者的感染力。所以欣赏者对画中的题诗、题句在欣赏时是不能放过的。唐寅的《秋风执扇图》画面中一佳人孤独伫立斜坡,手拿一把执扇,体态婀娜、神色迷茫,画面背景清空,从画面看似一般的美人图,图中美人窈窕的体态、娟美的容貌带给人无限的美感,是一次视觉的享受,如不看题诗欣赏也仅此而已,但看题画诗:“秋来执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这才是画家感情宣泄之所在,同时也引发了欣赏者更进一步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中国的古典艺术都婉转含蓄,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如苏轼的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唯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中的“孤鸿”大概就是作者自己的写照。曹子建被迫于乃兄,在七步之中做成绝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豆与豆萁在此被喻做兄弟。中国画的形象表现也同样如此隐语出之。画家虽然通过形象可以暗示某种寓意,但要把其中的寓意准确地传达给观众确实比较困难,因为观画者从绘画中得到的感受往往带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如八大山人朱耷的《牡丹孔雀》图,岩下一块“上大下小”的石头上站立着交叠的两只孔雀,脑袋光秃,圆眼突睛,前一只似只见三根尾羽。这两只孔雀一反人们眼中孔雀的美丽形象。作者何要画这样丑陋的孔雀呢?这个疑问可在作者的题画诗中去寻找确切的答案。其诗云:“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八大山人在诗中用了《孔丛子》中臧三耳的典故。臧是奴才,因为奴才对主人特别恭顺,对主人的话听得又多、又快、又顺,故云奴才有三耳。其次清朝官员的帽子后面有用孔雀尾羽做的“花翎”,分一翎、二翎、三翎,以标志官员的等级,三翎是最高等级,即所谓“三眼花翎”。以坐二更隐射大臣半夜等候上朝,画中孔雀的三根尾羽,正是画家借以发挥的物象,在当时的环境下隐秘地嘲讽了臣事清王朝的汉人官员,表现了八大山人极为复杂的深层情感。如果读者了解了八大的人生经历,再细细玩味这幅画,还会联想到那块上大下小根基不稳的石头所寓含的深意。另一位清代画家郑板桥一生爱竹、画竹,他在《竹石》图诗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以竹自喻自己的刚直不阿、坚定不屈。可见,好的题画诗可以使画的意境更加深邃。宋末诗人吴龙翰,在画家杨公远自编诗集《野趣有声画·序》中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道出了诗画互为补充的作用。
  在中国古典艺术作品中,典故的运用非常普遍,而且有时还被作为评价创作诗、词作品优劣的一个依据,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在她的《词论》中指出:“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尽管中国画并不强调用典,但运用典故的手法常被画家采用,有些优秀的画家也借此创作了富有深刻含义且具时代性的作品。如以上提到的唐寅的《秋风执扇图》中典故的运用,这一典故最早来源于汉代汉成帝失宠妃子班婕妤的《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后唐诗人王昌龄又以此典作《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画家是一文人,必定读过《怨歌行》和《长信怨》,据此典而作《秋风执扇图》极其可能,但画中的寓意已非前面的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认识了生活更深层的道理,将一种从一般概念中发人深省的体会,一种洞彻心脾的观察力和真实感,借佳人感伤之景描绘出了世情的炎凉。任伯年的人物画画题为《苏武牧羊图》、《关河雁塞图》,古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在当时的年代里都是借典而寓意深邃的作品。画家这样的用典也体现了文人的情趣,富有深刻的文学性和抒情性。
  将画家的画与画中的题诗、题句结合起来欣赏,读者还能从中体悟到画家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有时画家的笔下常会出现一些极平常的事物,但如果对照画家的题诗、题句看,会发现这或是画家生活的一个纪实片段,或是人生坎坷的经历触想。往往这样的作品更具生命的活力,感情的倾诉更真切,对读者的感染力也更强。例如明代徐渭的水墨写意画《墨葡萄》笔墨狂肆,具有急风骤雨洒脱奇倔的“狂草”风格。透过徐渭画中飞腾跃动的点线和墨彩斑斓的团块,我们已看到他傲岸不驯的鲜明个性,再结合徐渭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欣赏体味,又能联想到他生活道路上的坎坷,感受到画家声泪俱下的倾诉,倾诉自己一生怀才不遇和生活的穷困潦倒。又如已故书画大师齐白石的《老鼠偷油》图诗云:“昨夜床前点灯早,待我解衣来睡倒,寒门只打一钱油,哪能供得癙子饱,何时乞得猫儿来,油尽灯枯,天不晓。”画面上画了一盏油灯,下有一只抬头翘望油灯的老鼠。画面充满了生活的情趣,画家将自己当时窘困的生活片段用简要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出来,同时又在画中体现了画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画家不仅仅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发出感叹,更对这个尘事间的不平之事通过诗画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启示读者。齐白石画过许多的《不倒翁》,“不倒翁”为民间孩子们的玩偶,画家笔下的不倒翁形象也稀松平常,但画家在一幅画作《不倒翁》上题道:“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这样的题句使一幅简单的不倒翁画变得意境深远,意义不凡,作品对那种道貌岸然、久居高位却无任何修养和作为,只会欺压百姓的饭桶草包官给予了有力的鞭笞。如果不是这首诗,画中的不倒翁就不会让人过目不忘了,也不会留给人深思的余地了。他的另一幅《发财图》就更深刻了,图上只画一把算盘,上有长题:“丁卯五月之初,有客至,自言求余画发财图。余曰,发财门路太多,如何是好?曰,烦君姑妄言著。余曰:欲画赵公元帅否?曰,非也。余又曰,欲画印玺衣冠之类耶?曰非也。余又曰:刀枪绳索之类耶?曰非也。算盘何如?余曰,善哉!欲人钱财,而不施危险,乃仁具耳.余即一挥而就,并记之。时客去后,余再画此幅藏之箧底。”画面寥寥几笔,却道出了画家对人生的洞悉,画家的眼光是如何的敏锐,心灵是何等的明晰,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中国文人画往往用诗来补充画面的遐想空间,历来画家也会借助于诗来进行书画创作。据《唐朝名画录》载:“张子和,或号烟波子,隐钓于洞庭湖。初颜鲁公典吴兴,知其高节,以渔歌五首赠之。张乃为卷轴,随句赋像,人物、舟船、鸟兽、烟波、风月皆依其文,曲尽其妙,为世之雅律,深得其态。”在宋代以画取士,往往以出诗为考题,如“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踏归去马蹄香”等。当然作诗意画并非简单地图解诗意,而应是一种借助诗境的艺术再创造。如“深山藏古寺”,不少考生的作品都在峰峦、丛林中露出古寺的一角、一檐、一隅,而未能表现诗中的“藏”字。其中一位考生不画古寺,而是画了一个和尚,在绿树掩映的水边挑水,而获得魁首。又如“踏花归去马蹄香”,诗句中的“花”、“归去”、“马蹄”等在画中均容易表现,但一个“香”字就表现困难了。有位考生画了几只紧紧追逐着马蹄飞舞的蝴蝶,从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意。所以一个优秀的画家必定是一个将诗意形象化的高手。清代四画僧之一的石涛取李白、王维等唐代诗人的诗意创作了不少山水画作品。直至现代,创作诗意化的画家仍不乏其人,如著名山水画家陆俨少的《李白诗意图》,傅抱石的《唐人诗意图》,等等,他们都使诗与画结合得相得益彰。
  中国画的画面空间是意象性的自由空间,所以可以用书法把诗句题写在画面上,成为它画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画是以书法用笔的线作为表现形式中的主旋律,中国画的写意即是对诗意的追求,所以诗书画才能浑然无间地融为一体。这些都是欣赏者在欣赏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时必须格外关注的地方。然而中国画语言的诗性追求又并非仅仅依赖画面的题诗,将诗意美巧妙蕴藏于画作中,也即“画中有诗”,才是最高的境界。如齐白石的《他日相呼》、《蛙声十里出山泉》,潘天寿的《雁荡山花》,等等,画面本身便是诗的语言,传达诗意诗情,是可以当做诗来读的。
  总之,在欣赏中国文人画时,只有将画家的画与画中的题诗、题句结合起来欣赏,才能从中更深地体悟到画家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宽武.文人画的美学意境探微[J].中州学刊,2009,(3).
  [2]聂瑞辰,王海,王树义.笔墨情趣——明代文人画的再审视[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探求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多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已成众多有识之士之共识,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那么,我们应如何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让学生
摘 要: 校园需要“诗意”,教育需要“诗性”,师生需要“诗情”。本校“让校园充满生命的灵动,让生命追寻诗意的栖居”的教育理想,不仅仅是一种整体的文化氛围构想和主题命意,还是一个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文化教育系统工程。将“儿童诗”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和实施,不仅能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深化生活经验、启迪心智成长,而且能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形成。  关键词: “
摘 要: “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于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乃至于确实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新农合运行情况的个案分析,总结了该县新农合的成功经验,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安徽省安庆节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实施状况 政策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以农村家庭
摘 要: 在学校教育中,要使课堂教学高效有活力,师生需要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如何优化教育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激活教学形式,促使学生从中感受课堂教学的魅力和吸引力,应当是教师认真思考和不懈努力的问题,也是提升教学活力的关键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需要,以激发课堂学习情趣为抓手,多措并举、创设氛围,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引发教学互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效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高中
一  我在学习了有效教学理论后,感触极深,所谓“有效”,就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
摘 要: 职业教育要能够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作为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数学学科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走出一条职业数学教育的新大道,到底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每个从事职业数学教育的教师必须思考的很现实的问题。职业数学教育应当摒弃传统的讲解书本知识的模式,转变为利用讲解书本知识来训练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细节观察能力 团队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混乱无序的盲动。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准的点拨和讲解,生成资
作文教学如何才能有效?许多老师口授笔耕,循循善诱,穷思竭虑,但仍有许多小学生不得要领,胡乱拼凑,甚至望题生畏,举笔颦眉,经过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作文,却普遍存在“三无”、“三假”的严重倾向。三无:一无明确的表达动因,只知道为完成教师的作业或应试而写;二无阅读对象,只把老师当成唯一读者;三无真情实感,用自己的嘴讲成人说的话。三假:一是内容虚假,作文脱离生活实际;二是情感虚假,不是内心情感的真实
摘 要: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作者尝试从作文评改入手,改变过去重写作不重评改的常规,采取多元化评改机制,在学生作文自评与评价方式上做文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多元化评改机制 学生自评 评价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
摘 要: 随着本科课程双语教学的逐步推广,课程本身、教材与环境、学生与教师成为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基础因素。作者结合湖北经济学院的双语教学实践,着重从课程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对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思路,以帮助同行科学、合理地开展并推进双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双语教学 基础因素 改进策略    双语教学涉及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