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作为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对发展学生个性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享受诗情画意的同时,学生个性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本文重点围绕如何在初中语文中开展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以期为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以情境式教学体会诗词意境
  由于古诗词距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距离感,这也是很多學生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不起兴趣的主要原因。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教师的引导上,只能对文字死记硬背,学生停留在文字表面上,对诗词的意境缺乏真正的体会,缺乏对诗人想要表达的隐含意思的探索。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积极利用情境化教学,拉近学生与诗人创作时的距离,让学生在感悟诗人创作诗词时的特定背景和创作心境中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例如,在对杜甫《望岳》的学习中,首先教师可以询问:“同学们,你们曾经登上过什么山吗?谁能告诉老师你在登山之后依次都看到了什么震撼的景象?”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发言热烈,都急于把自己答案告诉老师和同学们。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登山的切身感受,然后对比杜甫爬的泰山。教师让学生对古诗进行大声的诵读,学生分组提出问题,进一步地探究学习。比如提出这样的问题:“杜甫当时登泰山时的环境和条件怎么样?”有了之前的情境导入,学生分组讨论,能更快地对景物描写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教师的讲解,最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诗人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二、以多媒体教学感悟诗意境界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是相当普遍的教学手段了,电子白板等教学辅助设备都进入了教室,教师能够非常方便地运用到教学中。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通过视频、音频播放,能更好地还原诗词表达的情景,降低了由于时代背景、生活水平等客观因素为学生理解古诗词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学生在积极观察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学习视野。
  例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学生大多没有去过祖国边塞地区,他们很难理解诗中描写的壮丽雪景,学生想象不出是怎样的情景,往往对诗中鲜明的画面无法产生共鸣。我们熟悉的那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百年来更是为无数人称道,但是要让学生深刻体会雪给诗人带来的惊喜,就首先需要对边疆雪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由于我们南方生活的学生很难在平时生活中观看到那样壮观的雪景。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播放边疆下大雪的美景视频,让学生想象自己正置身于银装素裹的广袤天地之间,帮助学生想象将士们在雪中相互送别的情景,进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三、以情景剧教学升华古诗意境
  在合理范围内对教材课本进行改编成情景剧,然后让学生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是当前越来越受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所接受的一种个性化教学方式。当前,中国古装剧是受到青少年热烈追捧的一种电视剧形式,教师可以古装剧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把诗人描述的故事场景通过自编自演在上课时表演,学生通过情景剧领会诗意。
  例如,在经典古诗代表《石壕吏》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全诗中悲壮又沉郁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对那个年代中劳动人民的同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场景的制作,再到剧情的讨论,通过上网搜索当时的老百姓衣食住行,然后通过适当的剧本进行情景剧表演。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向诗人表达敬意,有利于古诗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加努力地学习来建设祖国和回报父母。
  开展剧情化教学,不仅将呆板枯燥的古诗词学习变得充满乐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课堂印象让学生深刻,进一步提高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效率。通过学生剧情表演,让古诗中的意境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个人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开展实际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教师的正面引导,能够通过古诗词学习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成为新时期下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根本任务。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个性化教学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教师应当切实加强对这个板块的个性化教学,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学习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断提高教学实效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东坡中学(214221)
其他文献
人教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一定数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整套教材中数量虽少,但展现了不同文体的魅力,最大可能地呈现出了外国文学作品甚至是外国文化的异彩缤纷,有小说、童话、寓言、散文、诗歌、剧本、书信、论述文等。从选材地域看,欧美篇目多,亚非篇目少。从作品的时空分布来看,多数为外国近现代作家作品。  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相关研究显示初中生对外国文学
期刊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就本文而论,把教学重点放在介绍端午节和认识鸭蛋上,这只是在教教材。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样两个概念。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教”。  教學目标:  1.定位品读视角,品味其人其文的情质。  2.调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认识传统文化的分量,丰富人生底蕴。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期刊
教学古典诗歌,选择好的教点至关重要。只有立足于文本的新意与深度,再与学情相联系,力图学古人而又不囿于古人,才能将古诗教活,教出高度与广度。经典作品的教学须从文本出发,从发现知识到提炼知识,深读文本出新解,达到教学自然创新的功用。在此,本文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教点选择为例,从明了作者之心和汇通读者之意的两个向度,予以具体解说如何才能有效达成对经典古诗的鲜活教学。  一、明了作者之
期刊
《琵琶行》作为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历来被人稱道。初读此文,笔者不仅暗自惊叹白居易文笔的高超,更是被琵琶女那精湛的演奏技巧所震慑。然而,仔细推敲,疑惑顿生,“江州司马青衫湿”是不是有些太夸张?它单单是由一首琵琶曲所引起的吗?难道此处仅仅是一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吗?会不会另有隐情?为此,笔者进行了一番探究,发现“别有洞天”,现陈述如下,以请教于方家。  首先,白居易之所以会泪流满面,是因为琵琶女的哭诉引起
期刊
如何指导学生在记叙文中穿插合理的抒情和议论呢?在初中阶段,作文大多以记叙描写为主,老师们在进行作文指导的时候,也都在强调记叙文无论写人还是记事都必须具有真情实感。同时也指出记叙文中恰当插入抒情和议论的句子更有利于表达作者的观点,抒发作者的情感,表现人物形象,深化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共鸣。  但是,在实际的写作中,学生写作时在记叙中穿插抒情和议论时,往往出
期刊
作为一名基层的初中语文教研员,我总是在思考,如何引领和带动我们的老师,从生活的广博和浩瀚中去撷取语文教学的素材,去激发语文教学的灵感,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研和实践。 以此为出发点,我于2011年成立了“听风岁月——顾红老师生活化语文”研修工作室,组织工作室团队成员和本区学科中心组成员进行“生活化”语文研修和教学实践,并以此团队为辐射,带动全区各校及全省的“生活化语文”教研。通过几年的坚持和努力,我们
期刊
古人云:“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游记就是记录旅途见闻的散文,它的取材范围广泛,可以描绘名山大川,可以记录风俗人情,可以叙述逸闻传说。同时要融进个人的思想感情。  如何写好游记呢?  一、仔细的观察  观察是写作的源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草的柔嫩,花的娇媚,树的挺拔,山的稳重,海的浩瀚,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质地、颜色、状态,甚至在不同的
期刊
解读文本是所有阅读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它有着相当复杂的牵制因素,其中涉及到个人的文化层次、生活背景,学习的接受能力、方式和程度,以及情感、世界观等,只要其中任一因素不同,對文本的理解就会有差别,而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在以上因素中无差异的人。因此,同坐在一个教室里的数十名学生,他们在阅读语文教材时,收获也一定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文本阅读的个性化。  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期刊
背景  新课程理念倡导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情感体验不仅仅是教学的一个目标,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成长历程中“生命”意识的激发与呵护的一种有效手段。七年级学生对于具象的“生活”已经稍有积累,而对于抽象的“生命”则缺乏明确的认知。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互动与互惠的情感交往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體验同异共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
期刊
琦君怀旧散文,将怀念故土的乡愁具象化,作者依附着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使文化乡愁达到了探寻人们精神原乡的高度,这种文化乡愁的书写,通过对故园情怀的深深眷恋,将至纯至美的心灵奉献读者。  琦君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到台后对故乡的一花一木总是难以忘怀,对亲人师友有着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使她禁不住琐琐碎碎、片片断断地去写。她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