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多种智能,每个人的优势智能领域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教学设计时分析学生的智能类型,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学习内容应该选择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各种智能的知识材料,根据知识内容和学生的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多元智能理论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多种智能,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课前预习的多元化策略
1、考察学生,指导分组
对学生智能状况的了解,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但为了更准确,教师应该进一步结合平时学生的表现,考试成绩,以及家长的反馈情况和学生对自己的自评,只有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准确分析出学生的优势和弱势智能,
高中的学生实验的分组一般是两个人一组,有个别实验因为器材的限制只能三人一组,学生的分组也是准备阶段需要重视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对学生智能状况的了解,采用智能互补互助式分组,例如,数理逻辑智能较强的与语言言语智能较强的学生分在一组,视觉空间智能较强的与身体动觉智能较强的分在一组等,这样把优势智能不同的学生分在一组,使得他们在实验的合作过程中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从而带动各自的弱势智能的发展,
2、引导预习,激发学生优势智能
预习过程是激发学生自身潜在优势智能的过程,学生在用自己的优势智能进行预习时会大大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渴望,教师应围绕实验题目,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多元化的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把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甚至不成熟的观点,总结出来,最终形成一个预习报告,不要求固定的格式,只要如实的把预习的结果写出来,这样以便教师对学生的智能水平有较准确的把握,
如,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给出一些预习思考题: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该实验中哪些力是分力?哪些力是合力?合力和分力的共同作用效果是什么?实验时,为什么细绳应当平行并接近木板?怎样测出和记录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怎样画出各力的图示?这些问题涵盖了多种智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挑选出其中至少一半的题目回答,不能确定的题目也要求有自己的看法体现在实验预习报告中,
二、教学过程的多元化策略
1、实验课题引入的教学策略—多元问题情境创设,激活学生优势智能
课题引入阶段,是教师导入、学生初步感知、开启各种智能的阶段,这一阶段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环节,是激活学生的各种感觉,启动大脑的阶段,
例如,“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教师先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体验如何根据实验目的去确定研究对象,接着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问题1:利用什么器材能使小球获得稳定的速度?(学生通过对实验器材的观察激活了他们的视觉空间智能)结论:利用斜槽,并让小球从等高处静止释放,
问题2:设计怎样的碰撞过程可使实验简单又合理?(对实验设计的思考,进一步强化视觉空间智能,同时有利于唤醒数理逻辑智能)结论:一球静止,对心正碰,
问题3:根据提供器材能否直接测量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利用学过的运动知识,是否可以进行物理量的转化测量?还应该设计怎样的运动过程?(激活数理逻辑智能)结论:等高平抛,将较难测量的速度巧妙转化为较易测量的位移,等等,
问题4: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还有没有其他实验方案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强化数理逻辑智能,激活人际交流及语言言语智能)
结论:两摆球的摆动碰撞;斜而上的小车碰撞(利用打点计时器);冲击摆装置;气垫导轨、滑块和数字计数器等,
2、学生实验阶段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实现智能的迁移
在学生实验操作阶段,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合作环节,教师应结合对学生智能特点和个性特点的了解,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拓展和加强学生每一种被唤醒或被激活的智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利用自身的优势智能自觉、主动探索具体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观点,具体问题应结合实验本身来没计,如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激活智能:为什么会想到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数理逻辑智能)如何测摆长和周期可以减少误差?(视觉空间以及身体动觉智能)为何会出现圆锥摆现象?如何避免?(自然观察及视觉空间智能)
三、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发展是不平衡的,智能的表现形式也各具特色,即不同的智能其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同一智能在不同学生身上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评价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识别和发现学生的智能特点,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特长,以促使他们在全面、和谐的基础上有特长的发展
一、课前预习的多元化策略
1、考察学生,指导分组
对学生智能状况的了解,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但为了更准确,教师应该进一步结合平时学生的表现,考试成绩,以及家长的反馈情况和学生对自己的自评,只有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准确分析出学生的优势和弱势智能,
高中的学生实验的分组一般是两个人一组,有个别实验因为器材的限制只能三人一组,学生的分组也是准备阶段需要重视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对学生智能状况的了解,采用智能互补互助式分组,例如,数理逻辑智能较强的与语言言语智能较强的学生分在一组,视觉空间智能较强的与身体动觉智能较强的分在一组等,这样把优势智能不同的学生分在一组,使得他们在实验的合作过程中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从而带动各自的弱势智能的发展,
2、引导预习,激发学生优势智能
预习过程是激发学生自身潜在优势智能的过程,学生在用自己的优势智能进行预习时会大大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渴望,教师应围绕实验题目,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多元化的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把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甚至不成熟的观点,总结出来,最终形成一个预习报告,不要求固定的格式,只要如实的把预习的结果写出来,这样以便教师对学生的智能水平有较准确的把握,
如,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给出一些预习思考题: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该实验中哪些力是分力?哪些力是合力?合力和分力的共同作用效果是什么?实验时,为什么细绳应当平行并接近木板?怎样测出和记录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怎样画出各力的图示?这些问题涵盖了多种智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挑选出其中至少一半的题目回答,不能确定的题目也要求有自己的看法体现在实验预习报告中,
二、教学过程的多元化策略
1、实验课题引入的教学策略—多元问题情境创设,激活学生优势智能
课题引入阶段,是教师导入、学生初步感知、开启各种智能的阶段,这一阶段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环节,是激活学生的各种感觉,启动大脑的阶段,
例如,“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教师先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体验如何根据实验目的去确定研究对象,接着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问题1:利用什么器材能使小球获得稳定的速度?(学生通过对实验器材的观察激活了他们的视觉空间智能)结论:利用斜槽,并让小球从等高处静止释放,
问题2:设计怎样的碰撞过程可使实验简单又合理?(对实验设计的思考,进一步强化视觉空间智能,同时有利于唤醒数理逻辑智能)结论:一球静止,对心正碰,
问题3:根据提供器材能否直接测量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利用学过的运动知识,是否可以进行物理量的转化测量?还应该设计怎样的运动过程?(激活数理逻辑智能)结论:等高平抛,将较难测量的速度巧妙转化为较易测量的位移,等等,
问题4: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还有没有其他实验方案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强化数理逻辑智能,激活人际交流及语言言语智能)
结论:两摆球的摆动碰撞;斜而上的小车碰撞(利用打点计时器);冲击摆装置;气垫导轨、滑块和数字计数器等,
2、学生实验阶段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实现智能的迁移
在学生实验操作阶段,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合作环节,教师应结合对学生智能特点和个性特点的了解,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拓展和加强学生每一种被唤醒或被激活的智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利用自身的优势智能自觉、主动探索具体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观点,具体问题应结合实验本身来没计,如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激活智能:为什么会想到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数理逻辑智能)如何测摆长和周期可以减少误差?(视觉空间以及身体动觉智能)为何会出现圆锥摆现象?如何避免?(自然观察及视觉空间智能)
三、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发展是不平衡的,智能的表现形式也各具特色,即不同的智能其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同一智能在不同学生身上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评价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识别和发现学生的智能特点,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特长,以促使他们在全面、和谐的基础上有特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