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4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历史教学,教科书,细节,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07)02-0016-04
  
  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实验已经进行了五年多,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也在全国使用。这些新版教科书让人耳目一新,令师生们感到欣喜。与此同时,教师们在使用新版历史教科书中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值得关注。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在历史知识点大量减少,历史知识的连续性被割断的情况下,怎么讲历史。我们在给基层的历史教师进行新教材新理念培训的过程中,有不少老师反映,课程改革以前是老师为学生梳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现在是让学生自己梳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这一老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以前一节课的历史知识点比较多,还能讲满45分钟的时间,现在知识点大幅度缩减,有时候不到20分钟就能把内容讲完。据一些市、县教研员反映,这种现象在县一级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比较普遍。出现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历史教学与历史教科书的关系。
  
  一、历史教学与历史教科书
  
  历史教学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是又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不论是旧教科书还是新教科书,由于篇幅、字数的限制,都只能叙述历史发展的概要,不可能把所有具体生动的历史细节呈现出来,因此显得比较单调。如果过分依赖教科书,历史课不论是由老师讲述,还是由学生阅读、讨论,都很难生动起来。
  我们不能把历史教科书等同于历史。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极具魅力的。历史学家们用文字把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记录下来,保存至今。从这些前人的记述中我们能够发现很多有趣、有意义的东西。例如,许多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就出自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历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其借鉴作用。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就是为了给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毛泽东同志十分喜欢《资治通鉴》。他曾经对史学家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到,“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这些都说明学习过去的历史对当代人是有意义的,关键是学什么、怎么学。就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关键是老师讲什么、怎么讲。如果历史教师对历史的讲述超越了历史教科书,向学生们呈现出历史的生动、具体、丰富的一面,学生们会觉得历史非常有意思,能从中受到启发。
  历史教科书只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内容提纲,它为历史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基本线索。丰富生动的历史内容需要历史教师去选择、去组织。同样一个课题,如果历史教师只向学生叙述教科书中的知识点,或者让学生自己阅读归纳这些知识点,很难体现历史的魅力。只有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情节、历史材料,才能使历史变得有趣、有价值,发挥出历史的各种教育功能。从这种角度来说,历史教学是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而不是复述历史教科书中的文字。这些教科书中的文字,不论是由教师讲述,还是由学生复述,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历史教学。只有以教科书为线索,师生共同在具体翔实的史实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形成对历史的认识,才是完整的历史教学。新课标大量削减历史知识点,最主要的意图就是为实现这一历史认识活动创造条件。
  从上表的对比可以看出,在新教科书中,一节课的历史知识点被大大削减了。旧教科书中的第2课“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有三个子目: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在新教科书中,把其中的一个子目:“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提出来,单独作为一节课,知识点只有旧教科书的三分之一。仔细对比其他几节课,也可以发现同样的情况。当然,这种区别从根本上讲还是课改前的历史教学大纲和课改后的历史课程标准之间的区别,因为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
  历史知识点大量削减,历史的连贯性相应地就差一些了。为什么课程标准要不惜牺牲历史的连贯性,大量削减知识点?
  主要有两个意图:第一,为教师充实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创造条件;第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创造条件。
  课改前,人们对中学历史教科书有一个普遍的看法,即它是大学历史教科书的压缩本。作为历史知识体系,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完备的,但它只是一些干巴巴的条文,只有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和历史结论,缺少生动具体的史实。由于一节课的知识点密度大,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只能蜻蜓点水,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概括性地提一下,基本上不
  
  二、新课标教科书削减历史知识点的意图
  
  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知识结构来看,新旧教材的最大区别是知识点密度的不同。我们以课程改革以前的初中人教版全国统编教科书和课程改革后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作一比较:可能给学生讲述每一个知识点的具体史实,向学生展现历史的细节。历史缺少具体生动的史实、缺少故事情节,自然显得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缺乏具体情节的历史也很难让学生产生情感态度上的反响、很难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削减知识点,就是为了给老师足够的时间把最重要的历史知识点给学生讲透,让师生共同发掘出这一历史知识点所隐含的丰富的历史内容①。另外,一节课的历史知识点密度大,师生的主要时间用在掌握这些知识点,师生交流互动、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就少、甚至没有时间了。削减知识点,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师生互动留出了时间。总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大量削减历史知识点的主要意图是要让师生共同在具体翔实的史实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并在这种具体生动的历史教学过程中陶冶情操、发展各种学习能力。
  新教科书的知识点大量削减,如果还用以前讲授旧教科书的思路来讲新教科书,45分钟时间就显得富余了,也达不到课改所要求的历史教育目标。
  
  三、如何以教科书为线索丰富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前面提到,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削减历史知识点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教师充实历史教学内容创造条件,让师生对每一个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能有时间深入探索。当然历史课不仅仅是探索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些历史教育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以历史知识为媒介。那么,应该怎样选择和组织历史知识、丰富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呢?这需要根据每一节历史课的具体情况来定。下面举一个课例略作分析。
  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9课为“甲骨文与青铜器”,只有两个子目:刻在龟甲兽 骨上的文字;闻名于世的青铜器。与旧教科书相比知识点很少,如何把这两个知识点讲深、讲透?这是一个如何补充和组织教学内容的问题。以甲骨文为例,课文正文中对甲骨文的介绍仅用了一个自然段,100多字。加上楷体小字的补充介绍,也超不过300字。作为一种历史知识介绍,不论是由教师讲述,还是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以后回答,顶多十几分钟就完成。通过这些文字介绍,同学们对什么是甲骨文也会有一个概念上的了解。问题是,讲过或看过这段文字之后,能达到什么教育目标?如果只是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甲骨文,显然不能全面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因为我们从中看不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育目标。那么,怎么讲才能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呢?
  1.课题导人。课题导入营造学习情境的重要环节,课题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的效果。案例: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个游戏:两个人一组,用三分种时间互相交流,告诉你的同伴,你最喜欢的歌星或电影明星是谁,并说出原因。但是有个要求:不能张口说话。开动脑筋,看看除了口语还能用什么方法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伴?开始!
  (学生两人一组,不说话,用其他方式交流。)
  教师:同学们,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式交流思想的?对,是用文字。有哪位同学知道咱们中国的文字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学生的几种回答:(1)黄帝;(2)半坡遗址;(3)商朝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都有自己的理由。相传黄帝让他的官员发明了文字,但这只是传说。后来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带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说明我国早在六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文字的萌芽,比传说的黄帝时期还早。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则是商朝的甲骨文。现在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好,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案例评析:这个课题的导入以游戏开始,游戏内容是当代中学生最熟悉的人物以及每天都要使用的汉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谈论他们最感兴趣的歌星或电影明星,但是又不许说话。同学们基本上都是用笔写字来交流的。通过这个活动,调动起同学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切身体验到文字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提出“中国的文字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利用同学们的答案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要讲的课题。
  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的总结非常重要。因为学生们有几种不同的答案,而且不一定每一个学生在陈述时都能准确说明自己的理由。教师要及时总结,对学生每一种答案的合理性做出清晰的说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比较准确的历史概念。例如黄帝时期发明文字只是一种传说,确切的证据是在半坡遗址发现的,比传说的黄帝时期还要早,但那只是文字的萌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这样,学生对文字发明的时期就有了比较准确的概念:文字不是在某个确定的时期发明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老师虽然没有明确把这句抽象的话说出来,但是在对学生答案的总结过程中,已经隐含了这个意思。给初中生讲述抽象的道理学生不容易理解,而用具体史实则容易让学生对某个历史问题形成比较准确的认识。
  2.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换言之,给学生讲什么、怎么讲,是历史课堂教学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以问题为核心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是课改以后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法。案例:
  教师:同学们,对于甲骨文,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学生答案:(1)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2)甲骨文是做什么用的?(3)甲骨文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4)甲骨文是什么样子?(5)我们能看懂甲骨文吗?等等。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甲骨文充满了好奇,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探索这些问题。先看第一个问题: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有哪位同学知道,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讲述甲骨文发现的经过。
  教师对学生的讲述作归纳、补充。
  案例评析:教师觉得已经将教科书中的内容叙述得很清楚了,这是因为教师自己具有较丰富的历史背景知识和工作生活阅历,一看就明白,没有什么好奇的。但是初中学生在这些方面还有许多是空白、未知领域。教师不一定能全面了解,因此,要让教学符合学生的理解力、认识力,符合学生的需要,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把不理解的问题、想知道的问题说出来,教师再选择教学内容就比较容易了。
  在这一案例中,教科书已经把甲骨文介绍得很清楚,还需要补充什么?教师把补充内容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说说他们对于甲骨文想知道些什么,根据学生的问题补充和组织教学内容,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展现自我的机会,实践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或讲述了一段历史故事之后,就接着进行下一个内容的教学,没有对学生的回答或讲述做总结,这有可能出现教学漏洞,因为尽管有个别同学可能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或某个历史故事,但是由于自己的表述能力或知识的限制,不能把问题说清楚。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反应,完善学生陈述的历史内容,使学生的回答条理化,这是教师在运用问题来组织教学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3.提供历史细节。学生感觉历史枯燥是因为在他们所知道的历史仅仅是一些年代、地名、人名、物名,或者是一些政治经济制度、措施的条文,对历史的结论、评价等。如果没有具体的历史过程、历史情景来支撑这些抽象的、概念性的文字,学生就很难理解。历史教学就是要为这些抽象的文字添枝加叶,使干枯的树干变成郁郁葱葱的大树,使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历史。案例:
  教师: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甲骨文是什么样子?我们能看懂吗?我先出示几个甲骨文字,同学们猜一猜,这些字表示什么?(用投影出示牛、羊等表示动物的甲骨文字)
  几个学生分别说出这些甲骨文表示牛、羊等。
  教师(问一名学生):你根据什么说这个字表示牛?
  学生:因为这个字像牛。
  教师(逐个问回答问题的学生类似问题,然后归纳):同学们识别甲骨文字的依据是看它像什么。甲骨文基本上是象形文字,要表示什么东西,就画出它的大致形状来。同学们刚才都猜对了。
  案例评析:提到历史细节,人们更容易想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细节描述。实际上其他历史现象也有细节。就这节课的甲骨文来说,教科书中只有两幅图片:《商朝龟甲卜辞》和《商朝牛骨刻辞(局部)》,前者只展现了两片龟甲,上面的文字根本看不清楚;后者能看出图中的文字,但是文字比较多,也不容易识别。这两幅图可以让学生对甲骨文的轮廓有个大致的了解,但是它们还不足以使学生对什么是甲骨文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教师挑选一些学生容易识别的甲骨文,放大之后一个一个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识别这些字表示什么。通过这一活动过程,学生会对甲骨文及其特征有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加上教科书中对甲骨文的概念陈述,学生对甲骨文的理解就比较完整、深刻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供历史细节的水平决定了历史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了历史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历史课程标准中所提“过程与方法”不是脱离历史课堂教学而独立存在的历史教育目标,而是渗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在师生共同探索历史细节的教学活动中实践“过程与方法”,在“过程与方法”中引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至于引发出学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要看教师选择史料、提供历史细节的水平了。
  
  责任编辑:杨莲霞
其他文献
动作模式决定了动作质量,动作模式的优劣决定了运动成绩的表现;动作模式稳定与整个运动过程能量使用的经济与协调相关,同时兼顾了基本生活所需的身体素质的保持,动作模式训练能把专项技术所需的肌肉力量发展起来,并提高动作质量和场上运动技术表现能力。[1]动作模式训练与传统的体能训练不同,不仅重视肌肉训练,更重视神经对肌肉的控制作用,从动作模式训练的效能来看,训练中所采用的力量训练手段基本属于“柔性力量”,但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取的是什么经呢?如来说过,他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35部,该15144卷。可唐僧师徒最终取到的是多少呢?原著道:“在藏总经,共三十五部,各部中检出五千零四十八卷,与东土圣僧传留在唐。”  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到头来取到的只是三分之一的经书。这样的结局,唐僧可曾后悔?孙悟空师兄弟可否觉得不值?如来可否愧疚?都没有。为何?能取到真经就
弘治十八年(1505年),江西一位青年才俊金榜题名,随后官授翰林学士,俨然大明未来之星。  他本想做个好官青史留名,谁知一番官场沉浮后,昔日少年迅速黑化,成为《明史》上臭名昭著的六大奸臣之一——严嵩。  安守清贪  严嵩刚参加工作时满怀热情,立志做个好官,从而实现匡君辅国、海晏河清的远大理想。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步入官场后他才发现宦官刘瑾一手遮天,百官如温顺的小猫,根本没人敢挑战宦官集团的
摘 要 1947年,中国迎来了近代史上颇具意义的“转折年代”,而《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当局的官方报纸,自然会体现出这个重要的时间点上所独有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的官方媒体,在报道两党冲突的问题时,与其他同时期的媒体如《大公报》《益世报》相比,叙述方式显著不同,具有鲜明的特点。《中央日报》中所隐含的细节可以展现国民党当局在面對时局问题的态度,以及叙述话语中隐含的立场。通过
闫晗,专栏作家,央视《谢谢了,我的家》节目文学顾问,作品散见于《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等上百家报刊。  《红楼梦》里,贾府最后悔的事或许就是给宝玉请了个错误的人生导师警幻仙姑。他们大概觉得老头子说教容易让年轻人厌烦,求助于警幻仙姑,换个新法子规劝宝玉走正道,让警幻仙姑“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归于正路”,没准宝玉更吃这一套。  可术业有专攻,警幻仙
小姑娘朱莉亚有一条狗,是一条短腿猎獾狗。它长着棕色的皮毛,跑起来飞快。她的猎獾狗叫史努比。  小男孩西蒙也有一条狗,它是一条长卷毛狗,长着灰色的皮毛,可以完成很漂亮的跳跃动作。西蒙的长卷毛狗叫做琥珀鲍勃。  小姑娘皮亚没有狗。  朱莉亚、西蒙和皮亚在同一个班里。他们经常一块儿玩耍。  有一天,西蒙问:“皮亚,你为什么没有狗呢?”  皮亚笑了起来。然后,她轻声说:“这太危险了。我不要,我不允许狗进入
金庸写过很多大小姐,她们喜欢晒的东西完全不同,表面上看是凭个人兴趣,其实还反映出各自的阶层。  朱九真是如假包换的大小姐,她出身于武林世家,虽然家道没落了点,武功赶不上武当、峨眉这种新责,但底子还是有的。从她懂事起,家里就有几百间房子,仆人也有七八十个,连丫头都戴金镯子。  朱九真的居家衣服都是“纯白狐裘”,但她从没晒过;骑马进宫也没啥好晒的,那是旧主子一灯大师住剩下的地方,祖上大丞相朱子柳天天去
文章不厌百回改,那么我们该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呢?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教子作文故事也许对我们大家都有所启发。叶圣陶从来不对子女进行任何作文上的指导,只是要求自己的子女每天必须看看书,写下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子女写完后,叶圣陶也从来不检查子女的作文,而是利用午后或者晚上的时间,他躺在那里闭目养神,让孩子把写的东西读给他听。叶圣陶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
在T君的魅力感召下,淘粉遍布全国各地,说起家乡的称谓,他们纷纷摆出“高不可攀脸”,从历史源流讲到人文典故,仿佛那是一座“百挖不竭”的宝藏。  胡广生:“云南洪水退,昆仑太阳升”,“昆明”二字真的自带修仙小说里的中二氛围啊!  穆然:比起你们的大气凛然,真不想提我们县有东白羊、西白羊、南白羊、上白羊四个村子……“白羊”谐音“败杨”,而这些村民据说是北宋奸臣潘仁美的后人,老潘是有多恨杨家将啊。  T君
有作家在文章里写,林徽因曾想吃橘子,就和她的追求者们定下了一个赌约:谁能以最快的速度从城内买到刚上市的橘子给她吃,就证明谁对她最忠心。梁思成很积极,骑了摩托从西山出发,结果在东安市场被撞了,在事故现场有人发现了一包精心捆扎的橘子。這次撞车后,梁思成的腿就瘸了,这也是林徽因被指责有心机的“佐证”之一。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梁思成的腿被车撞瘸了是真的,但和林徽因没有半毛钱关系。  1923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