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不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h70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略读课文教学什么该略,什么不该略呢?
  
  一、缕缕思考略读教学的“略”
  
  1.目标宜简,不宜繁——教学目标的“略”
  这里的“略”指的是别把目标定得太全面、太细致,可以简单点。
  观看了一位优秀教师执教的《孔子游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12册)教学实录,受益匪浅。这是一篇较长的文章,老师在执教该课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①能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第8自然段中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涵的道理。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简明的目标定位告诉我们,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导致教学的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毕竟只是一堂课的时间,忽略略读文章本身的特点及要求,强行将它丰富起来,实际是一种误区,而略读教学我们应该真正去做的是减法。
  
  2.环节宜少,不宜多——教学环节上的“略”
  沈大安老师在关于“精读与略读”的专题研讨会上提出略读课文要三读:“一读知大意;二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寥寥数字,却道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精髓,指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常用环节。
  一是初读环节。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反复朗读中扫清障碍,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
  二是自悟环节。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抓住重点感悟,在读中思考,读中解决问题。
  三是汇报交流环节。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进行交流。
  这样的整体把握,环节简略,流程清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突显它的教学实效。
  
  3.内容宜集,不宜散——教学内容的“略”
  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时,我将多元的课文内容集结成一条简明的教学主线:
  ①赏春景……②识君子……③谈感想……
  这样的设计可以利用连接语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使课堂教学高效集中。
  
  二、孜孜实践略读教学的“不略”
  
  1.自读体验不能略
  阅读是学生个体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略读课中教师更应放手一些,或借助阅读提示,或围绕课文重难点,提出一两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自由读中积极思考,然后讨论交流,理解课文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获得自悟。
  
  2.语言积累不能略
  语言是理解和表达的桥梁,略读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量储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
  请看一位教师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教学片断:
  师:不难看出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感情很深,可是我们的彭总却坚决地下命令要杀这头可敬可爱的骡子。老饲养员、战士们会同意吗?
  师:为什么彭德怀要杀大黑骡子,而饲养员和战士们不愿意杀大黑骡子?请大家默读课文(2—20),把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划出来读一读。
  生默读课文中……
  让学生把最令人感动的语句划出来并读一读,是语言积累;和同学说一说觉得哪些地方最令人感动,为什么感动,是语言积累;基于文本获得并储存课文中的形象材料和情感材料是语言积累;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迁移运用更是语言积累。
  
  3.拓展延伸不能略
  略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当略读成为一种阅读方式的时候,其指向是为了获取更大的信息。因而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给学生更多的文本比较,引导他们进行拓展阅读。比如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这样进行拓展延伸:
  师:引读——(枪声响了,再也看不到了——)你们知道什么是鼓动的声音吗?让我们把这段再读得铿锵有力些。(生再读)在长征中,这样可歌可泣的故事还有许多,希望同学们找些书来读,好吗?
  这样的教学设计对文本进行自由开掘,拓展延伸,升华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感受。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教学理念: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国内可谓妇孺皆知。其想象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导读课上,我首先把“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欲望”作为本次教学的首要目标:从读目录激发学生去读未知故事的欲望;从读到一半被打断来激发学生去读未读完故事的欲望;从八戒这个有趣的人物激发学生去了解其他人物的欲望。教学环环相扣,从而引发学生在课后还会不断地持续阅读。  其次,我在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获得足够多的语文知识及能力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使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地进行课文教学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自主学习激发阅读兴趣——有效性阅读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领路人”。可是,好多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感觉味同嚼蜡,了无兴趣。不
小学生习作原本就是一件容易的事、轻松的事、快乐的事。不是吗?习作就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并且在表达方法上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随心所欲、自由灵活。  倒是因为以往教师对学生可以“写什么”、应该“怎样写”,设置的框框太多、要求过高,于是人为地渲染出一种习作难、习作神秘的氛围。学生呢,愈加产生了畏惧情绪,每次习作必等待教师指导,否则便不知从何下笔。倒是因以往教师在学生写前指导失当,堵塞了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清楚地表明写作能力涵盖了所有语文素养,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和最高呈现,它也必然涵盖了阅读素养与听说素养。严格说来,写作能力不仅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且是人的整体、全面素养的体现。因此,语文课程目标可径直设定为培育“写作素养”。  一  “表现一存在论”语文学,把培养写作者、立言者作为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把培育与其
近年来,作文教学方面的研究和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显著的成绩,但“作文难”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学校的作文教学,学生畏惧、厌倦写作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写作活动是一个涉及多种能力的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所以,在这项活动之前,他们常常产生一种畏难的心理障碍。学生视作文如畏途,发出“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根本谈不上作文的乐趣与成功。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作文的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和比较中,感知“自述”的形式,并适时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抓住特征,进行合理想象,有序表达。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小闹钟的自述》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段,学会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领悟这样写
习作内容  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偶尔见上一面,他(她)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也会留在心中挥之不去。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这样一个人,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偶尔见到的陌生人。写的时候,试着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完以后,同学之间互相评一评、改一改,让人物特点更加突出。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
当下,“减负增效”是教育的热门话题,“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把轻书包还给学生”,是教育的热门口号。如何在“减负”的背景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减负不减质、减负增效”,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笔者所任教的是二年级语文,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作业给我们带来的重复抄写、高耗低效;千篇一律、好高骛远;内容单一、思维定式等困惑。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改进。  一、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现将笔者执教一年级以来实施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及体会写于笔端,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大胆创新,挖掘教材中口语交际的互动因子    苏教版第一册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六次口语交际练习。这些话题来源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以“异国风情”为专题,旨在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关于本组教材的学习,教材中的导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