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言“无禁区”与“随便”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some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习作原本就是一件容易的事、轻松的事、快乐的事。不是吗?习作就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并且在表达方法上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随心所欲、自由灵活。
  倒是因为以往教师对学生可以“写什么”、应该“怎样写”,设置的框框太多、要求过高,于是人为地渲染出一种习作难、习作神秘的氛围。学生呢,愈加产生了畏惧情绪,每次习作必等待教师指导,否则便不知从何下笔。倒是因以往教师在学生写前指导失当,堵塞了学生“我想写什么”的言路,束缚住学生“我想怎样写”的文路,致使学生习作内容空洞,情意老成,表达雷同,语言呆板。结果呢,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习作潜能、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等,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基于这种现象,小学习作教学确实要改弦更张,必须广开言路和文路,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即让学生不受拘束和限制,自己做主来确定“写什么”和“怎样写”,学习运用具有创造性的表达方法来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独特的感受、与众不同的想法,真正做到“我笔表我口,我口言我心”。
  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学生才会以积极、舒畅的心态对待习作。对此,当代语文教育家张田若先生曾讲:“作文是最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必须培养小学生舒畅表达的心态。”因为,只有让学生轻轻松松、心情舒畅地作文,学生才会充分发挥。学生也“只有在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赞可夫)
  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允许而且提倡学生结合习作目标和要求,自主拟题,自选内容,自由表达,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张扬,他们才有可能使用个性化的表现方法,反映个性化的生活环境,畅谈个性化的认识感悟,抒发个性化的审美情思,体现个性化的言语倾向,表达内心真情实感。就像陶行知先生当年倡导培养儿童创造力那样:解放学生的眼睛、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想表达的感受;解放学生的脑与手,鼓励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解放学生的嘴巴,鼓励学生平日习惯怎么说习作时就怎么说。这样,学生才会感到习作真的是一件容易事、轻松事、快乐事。
  当然,须引起我们足够注意的是,在具体的习作教学实践中,要准确而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实质,防止出现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的现象,使习作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具体地说,广开学生习作言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并不是默许学生习作中那些不健康的思想内容;广开学生习作文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也并不是放弃教师的指导和有章有法的训练。这是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一)
  不可否认,小学生的习作,其思想内容有“问题”的确实极少,张田若先生在研究实验中还专门就此做过统计分析。但这并不是说小学生习作就不存在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如,面对“一件的事”这个题目,有个学生写:一次晚饭后,妈妈因迷上电视节目,就让我去洗碗;面对满池油乎乎的碗筷,我心生一计,谎称家庭作业太多,于是请爸爸“代劳”,并为躲过此差感到很庆幸。又如《愉快的一天》这篇习作,写有一天“我”和同伴顺着楼梯悄悄钻上顶层,然后从上跑下来,边跑边摁响每家的门铃;听到各种悦耳的门铃声,各家主人的询问、责骂声,“我们”觉得很有趣。再如《我是个爱笑的孩子》这篇习作,写“我”特别爱笑,每天都是个“乐不够”;一天,有个学生摔倒了,衣服沾满了泥浆,看到他站不能站、坐不能坐,无法走进教室的窘相,“我”笑个不停,乐得肚子直疼……
  面对个别学生习作中这些不健康的思想内容,我们无需恐惧,更没有必要大加指责。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是小学生。习作中记述的内容和情形,反映的恰恰是孩童此时的真实生活和认识。当然,对学生在习作中暴露出来的思想倾向、认识偏差,我们也不能小视,任其发展、置之不理。因为,我们的习作教学肩负着指导作文、教育做人的双重任务:既要通过有序、有效、恰当的指导,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交流的能力,又要随时抓住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思想认识偏差,通过正面启发、诱导、引领,进而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使之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启蒙教育,从小孝敬父母、热爱劳动、关心他人等弘扬传统美德教育,落到习作教学实处。
  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语文教育改革,在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方面,我们不止一次地出现极端化,或由于强调思想性而忽视了工具性,或由于重视工具性又削弱了人文性,并因此付出沉重代价。今天,单就开放学生习作言路方面,我们是不是能够形成如下共识:强调作文内容必须“有意义”,这固然是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因为它窄化了学生的生活领域,将学生“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及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统统排斥、拒之在书面表达范围之外,致使学生作文无话可说,不得不抄袭、编造、套改。而为降低习作教学目标,为学生轻松习作创造条件,便提倡“习作内容无禁区”;为解放学生,还个性于学生,便说“让我们的作文教学为孩子创造一个毫无顾忌的表述空间,不要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之作加以过多的评头品足,吹毛求疵,允许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为鼓励学生多角度立意,大胆立意,便说“要让他们(学生)懂得,立意是很‘随便’的,可以有许多角度,完全由自己的意愿来定,要怎么立意就怎么立意……只要学生能写出有明确意境的习作来,即使他们立意得不好、欠妥,也比那些没有意境的习作要好”……这些观点和认识也是偏颇的。因为它忽视或放弃了习作教学中的德育职能。
  认识源于实践,又作用并指导于实践;认识上的毫厘之失,便会导致实践上的千里之谬。以往走过的弯路、教训无时不在提醒着我们:小学习作教学必须要降低标准和要求,抓句段,缓成文;宽容童言,呵护童真,注重培养习作兴趣,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在不断提高学生书面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
  我们尝到了因设置的框框太多、要求过高而带来的苦头,意识到必须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广开学生习作文路。于是。有教师就提出:今后的习作教学,教师要尽可能少指导,不干预。为让学生自由表达,有的教师干脆放弃了写前指导,还美其名曰“先放手试作”。结果,学生每次试作时,满脸无奈,无所措手足,就算写出的习作也多是文不对题或质量下乘,增加了重写率和学生修改的负担。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也并不等于放弃教师应有的指导。为广开学生习作文路,促进学生自由表达、乐于表达,每次习作前,在以下诸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非但不能放弃、弱化,还须加强。
  1.创设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在情感态度、内容材料、表达方法等诸多习作要素当中,学生对待习作的情感态度,是排在第一位的,是决定其书面表达质量的最直接的因素。没有情感推动认知的教学,不是真情实感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如,围绕“家乡环境变化”这一习作内容,教师就需借助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觉走进家乡或社区,细心感受家乡或社区的变化,用笔真情宣传、赞美自己的家乡或社区;就需借助富有感染性的情境,诱发学生“我要写”、“我想写”的强烈欲望,增强学生“我能写”、“我会写”的决心和自信。
  2.组织观察,加深了解感受
  “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叶圣陶)而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认识周围事物、感受身边人物的过程,就是加深体验、丰富认识、产生独特感受的过程。学生对周围事物或身边人物感受得越深,习作情意就越真挚、独特。如,要通过组织定点观察、移动观察、分类观察、多视角观察、有重点的观察等,帮助学生详细了解自己要记叙的事物;要通过引导跟踪观察、随机观察、多侧面观察等,帮助学生深刻感受自己要记叙的人物。
  3.审题明意,把握习作要求
  这是动笔之前的关键步骤,是确保学生合理选材、正确立意和构思的前提(也可以说是构思的开端),是防止习作离题偏题、下笔千言而离题万里的重要一环,也是必须要培养的一种能力和习惯。如,通过引导比较“我的苦与乐”与作文《我的苦与乐》,让学生明确哪是限定了内容,哪是既限定了内容又限定了题目;通过组织审议“我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与“我和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让学生了解哪是以状物为主的,哪是以记事为主的,哪是描写时要有主次之分的,哪是记述时不能忽略不写的。
  4.开阔题域,扩大选材范围
  这是让学生在题目要求限定的领域内,最大限度地开拓选材范围,学会从新的角度选材、立意,有效避免与他人习作雷同的需要。如,针对“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一习作话题,教师就应该启发学生思考:哪些事算自己的事?哪些虽然不属自己的事,但我们有责任去做?又如,针对“记叙亲人关爱自己的一件事”这一习作内容,教师就要启发学生思考:哪些人是自己的亲人?哪些人虽然不是自己的亲人,但他给予自己的关爱却胜似亲人?这样就开阔了习作选材范围,并且使立意更深刻、更有新意。
  5.广泛回忆,精心选择材料
  先广泛回忆,然后再通过比较,从多个素材中精心筛选最感人、最有说服力的材料,这是扭转“抓到某个素材就写”此种状况的有效措施,是保证学生“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的重要前提,是学生必须学会的选材方法和要养成的作文习惯。如:在确定“记叙亲人关爱自己的一件事”这次习作内容时,就可借助如下表格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和筛选:
  
  又如,在确定《我的苦与乐》这篇习作的内容时,就可借助放射形图式板书,启发、引导学生从生活、学习、训练、劳动、竞赛、竞争、制作、奉献爱心、社会实践等方面,广泛回忆,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优选。
  
  6.顺次思考,展开习作思路
  这是引导学生展开记叙,确定记述重点,逐步学会布局谋篇的需要。如:结合《他(她)是我学习的榜样》这一习作题目,就需启发学生顺次思考:他(她)因什么是我的榜样?→他(她)是怎么做的?→我又是怎样以他(她)为榜样的?又如,针对《我迷上了××》这次习作训练,就需启发学生顺次思考:我迷上了什么,是因为什么迷上的?→我是怎样着迷的,迷到了什么程度?→我如此着迷,有什么感受、收获或教训?学生只要想清了这些问题,习作的表达顺序、篇式结构、记述重点、提纲设计也就出来了。
  
  (三)
  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彰显学生的创新与个性,淡化习作前的表达技法指导,如怎样开门见山,怎样过渡、照应,怎样点明中心,是十分必要的。但这样讲,也并不是说就可以忽视写作规律的指导,放弃让学生进行有章有法的练习。只是需要将这方面的指导安排在学生自由表达、独自“三读三改”之后,置于教师批阅、讲评、指导修改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写”,指导学生“有章有法练”,这是享誉国内外的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张光璎女士大力倡导的,也是她五十余年不懈探索与追求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让学生乐于写、有得写、能写、会写、写得好的路径,也是提高习作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如,针对中年级习作教学目标及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就需结合批阅(书面批阅、当面批阅)或讲评(专题讲评、典型讲评、对比讲评、座谈讲评):教学生一些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写的方法;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如,怎样把物体写具体,怎样把动物写具体,怎样把植物写具体,怎样把植物的生长过程写具体,怎样把景物写具体,怎样把环境写具体,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怎样把人物的外貌写具体,怎样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具体,怎样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怎样把人物的心理写具体,怎样把场面写具体,怎样把细节写具体……
  又如,针对高年级习作教学目标及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就需要结合批阅或讲评:引导学生学习进行原创性想象、合理想象;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篇章方面的写作规律,如,怎样拟定习作题目,怎样立意、构思、布局某篇,怎样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怎样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来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怎样使用对比、烘托、象征,怎样开头、结尾、点明中心及怎样过渡、照应等等,均应给予具体的指导。
其他文献
交流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必不可少的能力,而口语交际又是人际交流的最主要方式。小学是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进行规范训练的关键阶段。新课标对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简单地说,交流就是听懂对方的话,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正所谓,言之有理,方能以理服人;言之有序,才能让人听清洞
静下心来,倾听语文课堂发出的声音,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把握,而忽视对作为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载体——语文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许多教师缺乏对教材内容的解读,缺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组,忽视把教材内容转化、提炼、整合为教学内容,这个过程其实是教师根据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老的话启示语文教师要好好地、辩证地用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校工作过的36年使我深信,在小学里对儿童进行教学,首先就是教给他们观察和发现世界。”他深刻地指出:“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如何让孩子们能擦亮双眼去观察世界,竖起双耳去聆听大自然,用纯洁的童心去捕捉生活呢?这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而且更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调查研究,归纳观察特点    为了有针对性地进
在凤凰语文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帖子——第三届“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素养大赛之最:“最给力的才艺表演:13号选手的双手书法;最有创意的表演:8号选手的才艺表演《断尾巴的狼》 ,用鸡毛掸子做尾巴,令全场笑声不断,这就是创意啊!最有趣的名字:6号选手——‘小龙女’;7号选手——‘小美女’;8号选手——‘大灰狼’;12号选手——‘大姑娘美’;14号选手——‘背带裙’……”不知何时,公开课成了一场“秀”。
“课例研训模式”,因其“名师示范、同伴互动、专家引领、智慧共享、共同提高”的过程性研训特征,近年来逐步成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之一,为学科教研员、基层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互动、相长的研训平台。笔者在观摩、学习各地所开展的该项研训活动中注意到:活动更多地聚焦于“名师示范”和“专家引领”两个环节,不同程度地淡化了参训教师在这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了研训活动价值的流失。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两个环
“师生互动”已成为新课改以来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词之一。新课改不再浓墨重彩地关注教师的“教”,更多的是细致入微地关注学生的“学”。最近笔者作为评委,观摩了市级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活动。比武内容以五年级《望月》一课为例,进行“同题异构”的说课和上课。一位教师因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多媒体演示、出色的演讲才华在说课比赛中脱颖而出,但在上课时却因课堂中多次“冷场”而被刷下去,甚是可惜。其根本原因是
我们的先人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敏锐地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在春花、夏雨、秋风、冬雪中,先人们和大自然对话,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歌。中国何以成为中国?那些伟大的诗歌就是民族符号啊!那是专属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方式的记录。  一、触摸灵魂,体会心境  若要与遥隔千年的文化巨人对话,更应该了解他们的时代,了解他们的思想脉搏如何跟着命运在跳动。如果不了解诗人杜甫怀才不遇、颠沛流离的一生,怎么能读懂
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的深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只重形式,盲目跟风,全盘否定传统优秀教学方法的不良现象。究竟什么是语文课呢?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那么,如何解决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呢?    一、避
教学理念: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国内可谓妇孺皆知。其想象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导读课上,我首先把“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欲望”作为本次教学的首要目标:从读目录激发学生去读未知故事的欲望;从读到一半被打断来激发学生去读未读完故事的欲望;从八戒这个有趣的人物激发学生去了解其他人物的欲望。教学环环相扣,从而引发学生在课后还会不断地持续阅读。  其次,我在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获得足够多的语文知识及能力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使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地进行课文教学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自主学习激发阅读兴趣——有效性阅读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领路人”。可是,好多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感觉味同嚼蜡,了无兴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