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讲台上 我就是语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ing7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幸观摩了台湾国立实验小学李玉贵老师的一节课——《蝙蝠与雷达》,感触颇多。
  《蝙蝠与雷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写人们通过观察蝙蝠利用嘴和耳朵巧妙绕开障碍物这一现象获得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利用超声波装置,在夜间也能安全飞行。李玉贵老师用两节课的时间,向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语文老师,诠释了什么是语文,怎么教语文。
  一、语文就是对话,我就是语文
  “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这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教学箴言。李玉贵老师的课,使我对这句话有了较为深刻的领悟,更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说:“生活的本质即是生活,人们生活着就意味着参与交流对话,人类最基本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
  真正的对话是“我--你”关系的对话,对话的双方是平等的主体。在那里每一位参与者都是尊重对方、目标追随、心态开放的对话。培养这种意识其实是在引导学生过一种对话的审美人生。
  语文学科承载着将思想意识、文化传统、道德观念、情感体验传授给学生的使命。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你站在讲台上时,你就应该像一本活教材,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向学生诠释什么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体现“文以载道”,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思想教育。在这一点上,李玉贵老师做到了,只要你看到她,听她说话,品味课堂上她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每一个细节,你就会深深地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频频点头。
  请看李老师在课堂上的几个“细节”:
  (上课伊始,老师用温柔的声音给同学们提要求,她的声音非常好听,轻清柔美。)
  师:不管你坐在哪里,都要转身看说话的人。现在谁在说话?是老师。所以,你不管多远,都要转身看老师。
  师:请你们用适合的音质和音量小声的快速读课文。什么叫做用适合的音质和音量呢?就是我们自己快速朗读的时候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但是不要影响别人的听觉。请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非常专注的读一遍。
  (上课过程中)
  师:有的同学没有转身,(看见有同学转过来了)谢谢!重点不是看我,是看下一个要发表见解的同学。只要你知道我下一个点的同学是谁,你就应该把你的手放好,看着他,他跟老师是一样的,同学说话的重要性跟老师是一样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带着学生寻找5个词,来介绍蝙蝠看路的秘密。有学生勾画词语五花八门,其他学生在后面嘲笑。)
  师:所有人的答案都要鼓励,不要在后面“噗嗤”,这样,前面的同学听到后心理压力会很大。
  (课堂临近尾声,曾经打着哈欠的坐在左边角落的同学注意力集中了,李老师笑嘻嘻地摸了摸他的头。)
  师:太棒了!不管多远都转头看我,你可以换一个自己比较舒服的姿势!
  ……
  这是我在听课的过程中感受到内地与台湾教师有些不同的地方。面对这样一节全国的公开课,这位瘦弱的温柔的李玉贵老师,却有极大能量,她不厌其烦地提醒、关注、引导、激励学生,她告诉学生上课要尊重他人,上课要随时看着讲话者,上课读书要用适合的音质和音量,要学会倾听,要对发言者以回应……李老师有没有考虑到,这样一节全国的公开课,这样说、这样做会不会浪费时间,会不会耽误进度完不成课堂内容,会不会让人觉得课堂很细碎,设计不够大气?没有,李老师全然没有顾忌这些,她只是用她本该有的气质和使命完成着语文教学本该做的事!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弟子规》“尊长前,声要低,问起对,视勿移”是尊重长者的礼仪与规范,“……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既是恶……”是对待朋友的“泛爱众”思想。这些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均潜移默化渗透在孩子们心中。由此,我也明白了台湾公民为什么对人那么彬彬有礼,大街上为什么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为什么与他们打交道感觉特别的舒服。这些素养不就是从今天李玉贵老师在课堂上所言传身教习得的吗?李玉贵老师本人不正是这样一个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有礼有节的人吗?站在讲台上,李老师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学生:我就是语文,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承载着传承人类传统文化的任务。
  二、紧扣文本学语文,我回归语文
  语文姓“语”,要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同时,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同,还有一个共同的使命,那就是发展思维,培养學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听了李玉贵老师的这节课,我真切的感受到了真语文之“真”之“实”,即真真实实地做语文的事,用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告诉人们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我就是要紧扣文本教语文,引领学生主动思考,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体现语言文字的雅趣。
  师:现在李老师要问你们一个,听起来简单,但却是整课最难的问题。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生:蝙蝠和雷達。
  师:李老师要问你们,这个“和”是什么意思?
  生:“和”就是两个东西。
  师:“和”就是两个东西,感觉还没有说完,但是已经起了一个很好的头了。
  生:“和”就是把两个东西合在一起。
  师:请问这篇文章有把蝙蝠跟雷达放在一起吗?
  师:你们有没有学过《狮子和鹿》?没有。那你猜嘛,你觉得《狮子和鹿》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我觉得有可能是有一只狮子和一只鹿,狮子想要吃鹿,但是......
  师:好,但是就不用了,狮子想要吃鹿,狮子想猎捕鹿,狮子追赶鹿,所以这个“和”其实就是那两样东西的关系,对不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它是作者提供给读者探究文本内容的一个重要视角。李老师,直接从题目入手,寻找问题探究的切入口。标题是由概念组成的,两个概念就代表着两个事物,那么它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李老师顺势扣住“和”字的理解来探究它们的关系。在学生犯迷惑的时候,李老师用《狮子和鹿》这个题目来引导学生猜想,猜想在这里是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的好办法。经过探究,师生共同得出了“和”其实就是“表示了两种关系”的结论。   师:请读课文,找出两个字的词语来替代“和”。
  师:有人圈了一个,那你能把它套回去吗?蝙蝠两个雷达。你要自己检查自己的想法。
  师:不过告诉你们哦,看到这一组基本上圈出来了,整篇文章的前半段有一个词,后半段还有一个词。前面你在哪一段找的哪一个词?
  生:我找到了第二段的“启示”。
  师:找到第二段的“启示”的同学,请找文章的后半段,还有另外一个词。
  生:模仿。
  师:大家把“和”替代成“模仿”读一次题目。
  生:蝙蝠模仿雷达。
  师:整篇文章是不是就在讲这件事?
  生:应该说是雷达模仿蝙蝠。
  师:大家都很清楚,先看一下黑板。“和”的题目经常就在讲这两样东西的关系,同学刚刚说了,第二段你们找的词是启示,是说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师:另外一个关键词呢,刚才同学说:“老师,反了,应该是雷达模仿蝙蝠。”
  师:所以整篇文章有一条主线,就是谁给人类启示?
  生:蝙蝠。
  师:然后谁去模仿谁?
  生:雷达模仿蝙蝠。
  师:但是为什么会有启示呢?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启示都表示一开始不清楚,道理不明白,所以你必须要解释说明清楚。所以这一课很重要的一个地方,在解释说明那个秘密,什么秘密呢?文章用了两个问号来表示那个秘密。
  如何阐释这种关系呢?李老师紧扣文本,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两个字的词语来替代“和”。这一环节,体现了李老师试图依据文本,读出事物之间的关联的意味。她说:“整篇文章的前半段有一个词,后半段还有一个词。”这是在提醒,探究关联要兼顾首尾,乃至全篇的内容。
  学生的答案依次由“启示”到“模仿”,经历了一个联系具体语境,学会准确表达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李老师还是联系前后文,探究“谁模仿谁”,这样其实是在引导学生时刻要紧扣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师:回到课文,把文章的两个问句划出来。这两个问句就是需要揭开的秘密。这两个问句浓缩起来概括,它们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师:第一个问题问的是飞機还是蝙蝠?
  生:飞机。
  生:飞机怎么安全飞行?
  师:漏了一个最重要的,你删掉的正好是最重要的,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飞行,把它浓缩成两个字,哪两个字?
  生:夜航。
  师:好,第二个问题再概括一下。很棒,有人现在就不用问我了。第二个问题到底问的是飞机还是蝙蝠呢?
  生:蝙蝠。
  师:问的是为什么、如何还是怎样的问题呢?概括问题很困难吧?
  师:飞机的雷达学蝙蝠。所以我们就来看一下,蝙蝠它看路的秘密写在哪一段?在那一段的段号前面标上一个星号。蝙蝠看路的秘密写在哪一段?大家一起说。
  生:第6段。
  师:第6段也可以,但它的秘密主要写在第7段,对不对?
  师:这节课,你们要自己记住学习的过程,我才不要去教你咧,我太累了,而且我已经老了,教不动了,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回到课文,把文章的两个问句划出来。”李老师风格依旧——紧扣文本。文本中的两个问题分别是:“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两个问题的作用各异:前者引用生活实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入探究的问题;后者意在探究现象背后的事理。两个问题有两个层次,一般的老师会帮学生解答第二个问题。但是李老师的高明之处,就是把所有的问题交给学生去探究,自己仅仅提示探究的区域。这是“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法子。
  纵观以上三个细小的环节,我将它们概括为“一个标题阐释,两处换词表达,两个问题解密”。每个细微处,李老师都力图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奥秘,这其实才是真正的文本教学的解读。
  这是我关注到李玉贵老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质疑、主动探究的一组教学片段的精致组合。哲学家帕斯特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笛卡尔也说过:“我可以怀疑一切,但却无法怀疑我的怀疑。”质疑、思考、主动探究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有思想、有情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特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李老师用她那春风化雨的语言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引导,很好的践行了这一理念,为学生作为“人”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跳出语文教语文,我还是语文
  常听有些专家说:“语文老师太‘勤快’了,尽干些与语文学科无关的事,往往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对于这样的批判,我曾经感到过矛盾與困惑,一方面,这句话折射出了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找不到“归宿”的问题,不知道语文学科到底要教什么的困惑,拿到一篇文章,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没有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的“事”分解到每一篇文章中,以至于语文课堂没有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往往将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生物课等等,为其他学科“打工”;另一方面,现在的语文教学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独守家门,不敢逾越,只在简单的字、词、句、段、篇中支离破碎的识记、解读,对于丰富多彩的、个性鲜明的科技小品文,故步自封,未能跨越学科知识,导致语文课枯燥无味。李玉贵老师的《蝙蝠与雷达》一课,给了我们答案: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时候与科学不可分离。既然如此,语文教师就应该带着学生走进生活,理解生活,走进科学,理解科学。文本就是话题,就是例子。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不可以将学科知识分解得那么清楚。我们再来看看李玉贵老师的做法:(老师带着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两个亮点”的指代内容)
  师:现在李老师给你们示范我想到的问题。我读这一段的时候我发现“两个亮点”,那么,两个亮点指代什么?作用是什么呢?
  生:指代一红一绿的两盏灯,飞机上面搞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是为了保证安全,别的飞机看到了都会主动避让。
其他文献
多角度遥感数据可以用来提取陆地表面的组分温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只有欧空局的ATSR系列传感器可以准实时获取地表的多角度热红外数据。对于均匀植被,利用ATSR-2数据可
以LUCC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论的观点,在3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了龙河流域5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变化。论文的主要内
旅游资源空间可视化是空间可视化技术在旅游资源管理和开发中的重要应用,是把旅游资源信息可视化的表达、管理和分析的过程。旅游资源空间可视化系统是面向旅游资源管理者和开
学位
自工业化以来,日益加剧的生态环境问题导致了人类对原有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并最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前提是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常见的空间信息处理系统,在很多行业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现代三维地理信息强调更加真实的还原现实世界,增加了很多二维地理信息系统无法表现的实时模
自20世纪70年代起,新出现和复出的流行病达40多种。霍乱、疟疾和肺结核这些绝迹或正在消除的流行病,在世界许多地方重新流行起来。地理可视化分析技术能够提供帮助专家用户理解
海洋表面温度(SST)是海洋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SST是海洋热力、动力过程和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变化影响大气与海洋之间的热量交换,从而影响该地区的气候,而大范围的
学位
编辑同志:我们是河南省社旗县兴隆镇受洪水之害的灾民,想借贵刊一角,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带领我们向洪水搏斗的镇党委书记陈俊伟同志。7月初,我们这儿连降大暴雨,河水猛兽般袭
华北地区近年来受需求增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缺水问题十分严重。作为华北平原的水源地,华北山区河流水量不断减少,山区水文过程的变化直接影响入库径流量和可供下游地区利用的地
学位
伴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英语的重要性日益体现,所以说学好英语至关重要。可是在初中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却有着诸多的英语学习后进生,这不仅影响学生的自身发展,也会影响英语学科教育的良好发展。   一、英语后进生的现状及成因。   中小学的英语教育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但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随着知识点的增多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