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讨论学习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eron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八册117-118页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二、教学方法思考
  
   1.讨论过程形式化。2.问题不当,难易无度。3.不能正确把握合作学习时间,达不到应有的讨论效果。4.学生知识层次的差距,参与的积极程度不同,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怎样发挥讨论学习的优势,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结合《植树问题》这节课谈谈在教学中采取的一些策略:
  教学流程
  环节一:情景导入,认识间隔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同学们买了一些彩色的气球装饰教师(出示课件),你能从这组彩球中找到哪些数字?说一说这些数字分别代表什么。
  生:可以找到10和9,10代表有十个彩色的气球,9代表这十个气球把这根绳子分成了9段。
  课件演示:隐去气球抽象出一条线段和点
  师:我把这幅图抽象成一条线段,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气球,点和点之间每一条线段都表示气球和气球之间的间隔,可以看到10个气球中有9个间隔。生活中还有许多“间隔”,比如排队做操有间隔,课桌的摆放有间隔,(拍手两次)什么也有间隔?(声音)同学们也来找一找吧。
  生:指明几位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发现有间隔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環节二、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讨论:(构建栽树问题的几种模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新知。师:为了迎接儿童节学校准备在校门口的迎宾道上植树,预备在同学之间征集种植设计方案,设计要求:在全长20米的花坛一侧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可用线段图表示)
  2、设计方案,动手种树。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可以用研究表中的线段代表20米的小路。用你们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们设计的方案画一画。
  (小组活动)
  3、反馈交流。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设计的方案:把花坛分成几个间隔?(4个)
  种了几棵树苗?(5棵,4棵,3棵)
  师:为什么同样的一段路,同样的要求,种的棵数却不一样呢?你们的方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
  生1:我设计分成4个间隔,种5课树,两端都栽树。(课件展示方案)
  生2:我设计分成4个间隔,种4棵树,一端不栽树。
  生3:我设计分成4个间隔,种3棵树,两端不栽树……
  4、师小结。就一个要求,同学们就能设计出这么多不同的方案,真有创造力!看来你们都有成为校园环境设计师的资格。今天我们主要是研究“两端都栽”的规律。
  教学反思
  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作为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策略一:创设有效情景,诱发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性
  1、创设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景
  2、创设激发学生讨论愿望的活动情境
  环节三:再次探究,构建模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例1
  ②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从中你了解哪些信息?
  b.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③独立思考,试着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方法一:100÷5=20(棵)
  方法二:100÷5=20(棵)20+1=2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答案,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讨论一下,你打算采用什么方法验证呢?(引导学生想办法,引出线段演示图)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讨论一:棵数和间隔之间的关系
  ①学生画图,填表
  师: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演示植树问题中间隔和树之间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试着画一画,并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植树问题研究报告表(两端都种)
  ②组内交流
  ③全班交流
  ④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
  如果两端都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讨论二:现在你们认为哪种方法对?为什么?
  讨论三:你们能够刚才的研究方法,找出一段种树,和两端都不种树中的间隔和棵数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交流,板书:两端都栽: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 棵数=间隔数
  两端不栽:
  棵数=间隔数-1
  教学反思: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以下几种现象:一、很多时候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就能很快的获得答案,这个时候的讨论基本是无效的,是为了讨论而讨论:二、教师提出问题后,经过短暂的讨论后很快的要求学生得出结论,这种现象使学生的参与、交流成为空架子,学生没有思考空间,就不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因此,要提高讨论的有效性教师要做到:
  策略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
  要改变这种以上现象现象,教师必须做到:一、选择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在这一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几个核心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设计植树方案,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栽树问题的几种形式,帮助学生找到植树问题的几种模型。第二个问题是讨论各种植树方法中棵数和间隔之间的关系,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提供给学生表格,以表格为载体,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发现、讨论,提高讨论的时效性。二、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思维的基础上参与讨论。
  环节四、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刚才同学们列举的事物都存在着间隔,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课题)下面我们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迎接几个挑战
  ①选一选,下面哪一题相当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种情况?
  (1)广场的钟声( )
  (2)衬衣上钉的纽扣( )
  (3)公车站( )
  (4)成语“一刀两段”( )
  A、两端都种;B、只种一端;C、两端不种
  ②小华上学到学校乘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③王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24个台阶,一共走了72个台阶,你知道王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④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三、精彩回放,画龙点睛
  
   教学反思: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还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力求使讨论学习过程更加有效:
  策略三:培养学生会倾听、会讨论、会表达、会组织、会评价的讨论技能。
  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明确自己的角色,真正成为一个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时常深入到小组中,俯下身子听取学生的心声。
  策略四:关注学困生,提高学生参与讨论学习的有效性。
  经常发现一些学生低头纳闷,心不在焉的,这便是一些经常被我们教师所忽略的学生。只有这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才能提高参与合作学习的广度。因此,教学中采取对小组合作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相对熟练地把自己的语言组织好,把自己及小组其他成员的思维加以整合并表达清晰。
其他文献
高压电力设备智能化是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设备状态信息的智能感知和运行控制的智能决策,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增加设备和电网的利用效率,其中,亟待突破的
米粉情结--拾穗之一rn回到桂林第一件事,就是想好好地吃它一碗正宗的桂林米粉!rn图的就是那味道,足以让人垂涎三尺!rn深圳不是没有米粉卖,可就是那味道不对.寻根究底,怕就像
随着国家电网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深入推进,安徽在全省开展了“大运行”体系的建设,实现对省市县公司的扁平化管理,但是,由于调控系统具有规模庞大、所辖厂站众多,自动
“今天我们要去登长城,真是太高兴啦。”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孩子们来到研发基地,举行完开营仪式后,乘车开始第一天的长城之旅。为了让孩子们开心,家长们放心,
3月16-17日,由内江师范学院和内江市数学学会主办,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科技与学科建设处、教务处、校地合作处、内江六中、《数学通报》杂志社、《中学数学》杂
期刊
随着我们国家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变电站建筑物的质量也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性关注.渗漏性问题作为变电站建筑物施工的主要问题,为了
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电网科技项目中极为重要,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论,以设备的全寿命周期为整体期限,从电网企业的长期效益出发,从规划设计、采购建设、检修维护
DOI:10.3772/j.issn.1009-5659.2016.19.040  我国的能源战略布局和节能减排需求推动了西部水能资源大规模开发,水电工程建设将涉及深埋水工隧洞。我国三大河湾中首个开发的
一、设计思路     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法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启发思维合作探究、团结协作为主线,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学习,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激发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的激情,让学生“想学”、“敢学”、“乐学”,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运动的快乐。   
这部图文并茂的巨著,其作者是现任阿尔伯达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的加拿大杰出艺术家德斯蒙德·罗什福特博士(Dr Desmond Rochfort).罗什福特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墨西哥壁画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