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主学习,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ongha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树立新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真与文本对话,吃透教材,讲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让语文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肯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才有内驱力,行动才会积极,思维、观察、想象等各种智能活动才会主动、有效。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要化静为动。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光、电、声、像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入耳入目,激发情趣。二要方法多样。要使课堂气氛富有趣味性,教学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发挥教材中潜在的情趣性因素的作用,教师可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求知欲望,使学生常有新鲜感,形成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如一位老师教学《快乐的小公鸡》一课,上课伊始,她先打开录音机,播放公鸡“喔、喔、喔”的打鸣声,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静静地听着,想着:今天老师想教我们什么呢?这位老师问:这是什么动物的叫声?孩子们情绪高涨,马上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当孩子们回答是公鸡的叫声时,她立即贴出一张公鸡图,并播放儿歌:“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要比漂亮我第一。”让孩子们听一听,看一看,并在儿歌里找出表示公鸡漂亮的句子。老师接着问:“公鸡在什么时候打鸣?”“清早,天不亮。”“它为什么这样做?”“为了催人们早起。”“可是,以前的公鸡并不是这样天天勤奋地为人们做事的,你们想不想知道公鸡以前是怎样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课文《快乐的小公鸡》,学完了,你们就知道了。”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发挥教材的情趣性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主动学习氛围。
  二、注重感悟,使学生会学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要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谖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阅读。
  如在引导学生朗读《我站在铁索桥上》时,我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
  “啊,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勇士们撒过鲜血的地方,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
  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我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我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庄重的表情读出了对英雄红军的由衷赞美与感激,抚今追昔、凭吊遐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最后,我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想象当年激烈的战斗场面,领悟世事沧桑,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三、质疑问难,让学生善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可以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学生的质疑,无论是课前预习性质疑,课中深入学习质疑,还是课尾回顾延伸性质疑等,教师的态度都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于”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为了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质疑应注意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置学生质疑于不顾,图形式,质疑后,教师“虚晃一枪”,撇开学生的问题不管,仍“按图索骥”,“你质你的疑”,“我教我的课”,质疑与教学分家,成为两张皮;二是教师跟着学生的质疑问题跑,放弃了主导作用,教材被肢解得“四分五裂”,纯粹是“你问我答”。应该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不同的处理,和课文重点无关的可冷处理课后解决;内容简单和课文有一定关系的可适时解决;和课文重点、语言文字训练点有直接关系的则纳入教学范畴,重敲猛打,直至人人释疑为止。在解疑中要打破教师包办的局面,有时可发动学生相互解疑,有时可引导学生自己解疑。
  四、调控激励,使学生乐学
  1.语言激励。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必须调控激励机制,运用语言、体态、暗示、情感、需要等多种激励措施,促使学生愿学。某个学生表现得出色、精彩,老师由衷赞扬他,这种赞扬,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其他同学都是一种鼓励、一种期待。教师通过语言鼓励、表扬那些学得较好的学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亲近那些成绩、行为习惯不甚好的学生,才是教育者最真挚、最朴实的爱。这些学生往往自卑感较强、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课堂上,教师尽量避免“我来考考你”,“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等刺激性语言;常用“你别急,好好想想,我相信你会想出来的,想好了告诉老师好吗?”等鼓励性的语言;多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他们就会从老师的鼓励中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心和希望,提高自信心,增强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勇气和决心。
  2.竞赛激励。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竞赛,满足学生内在价值的欲望。因为学生除了有好奇、好新、好动、好问等心理特征外,逆反心理强,许多学生不满足现状,热衷于辩证问题,追求刺激的生活,而竞赛能促进学生自始至终处于最佳状态,积极主动地学习。如词语接龙比赛、朗读比赛、辩论比赛、看谁记得快比赛、看谁想得妙比赛等,促使学生愿学,适当进行一些辩论比赛,按能力分组竞赛,使多数学生有获胜机会;鼓励学生自我竞争,促使学生愿学。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巧妙地安排教学材料,设计练习,讲究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
其他文献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的非特异性结、直肠炎,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等为主要临床症状[1-3]。该病起病缓慢,病程迁延不愈,长达几
学位
“美是处处存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启示。确实,美存在于鲜花绿叶中,存在于蓝天白云中;存在于你我交谈中,存在于擦肩而过时;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社会里……语文是这许许多多存在的一个缩影,语文教学便是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通过审美教学开启学生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的审美注意,提高审美素质。根据多年教学经验,
在讲述语文苏教版八(上)《老山界》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从整体感知的角度分析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这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从而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二课时:具体分析课文内容。其中有一项任务,必须分析第2到11小节红军与瑶民攀谈的部分。从这一部分体会军阀的残酷本质,红军为人民谋福利的宗旨,以及军民鱼水情深这一思想主题。  一、课堂描述  上课了,首
摘 要: 设计问题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作用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让学生多做思维体操。在语文教学中,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导学 针对性 启发性  语文是一门讲究艺术技巧的科目,很多学生都对语文不感兴趣,觉得课堂上气氛很沉闷,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回答不上来。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目前很多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化,语文教学事倍功半的现象十分突出。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精心组织,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  一、以精心的开讲激发兴趣  俗话说:“一出戏要有紧锣密鼓的开场。”一个引人入胜、精心设计的导入,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提高学习兴趣。我现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见解。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心
摘 要: 高中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不稳定,如果忽视这些特点,简单沿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机械讲解,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受者,简单地向他们灌输那些枯燥无味的语文知识,高中生肯定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不高。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并不理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一个主要原因。学习需要兴趣,学语文更需要学习兴趣。如何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成为高中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动力,是每一位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