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高等体育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BB_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方体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融养生健体、道德教育、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独特风格。在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下,东方体育文化不再是封闭环境里的自足体,而是在同西方体育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汇流中迅速发展。西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历史条件和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使西方体育文化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竞争激进的风格。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直接结果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同时,东方体育文化中一些有价值成分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接受。作者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引思中,从21世纪和未来社会需求来考虑,从改革和完善体育教育的内容和结构出发,提出了以思想道德教育、竞争价值观、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复合式体育教育观。
  关键词:东西方 体育文化 体育教育
  
  前言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高等体育教育仅仅局限于传统文化的观念框架、范畴体系和意义网络显然是不合适的,与此同时,摒弃东西方体育文化之间“天然分离”的“泾渭线”,互为补充、相互加强构成了我们思考中国高等体育的基本方式和文化“眼光”。
  本文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入手,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并从中去探索高等体育教育,旨在改革和完善体育的内容和结构。
  
  1 东西方体育文化
  世界体育的发展史表明,世界体育首先产生于东方而不是西方。在公元前5千年古代的东方就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产生于这个历史时期的东方体育,不仅对后来的西方体育,而且对整个世界体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在东方体育已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人类社会并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时候,即公元前11—公元前9世纪,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地处南欧的古希腊,罗马都还处在稚气的神话时代,其体育自然也才刚刚起步,经过公元前8—公元前5世纪的创造和发展,西方才形成了不同于东方体育并具有鲜明西方色彩的体育类型。至此,西方体育才初步形成。世界体育也因此进入了一个由东西方两种不同类型体育交相辉映、平行而不同步发展的新阶段。
  公元2—10世纪,东方的亚洲和北非的多数国家相继进入封建社会,东方体育在良好的社会条件下继续保持其兴盛发达的状况,并越来越趋向于成熟。此时的西方体育,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之同一时期的东方体育远为落后和贫乏。但是,从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从而使西方体育开始进入一个伟大的转折时期,西方体育逐渐摆脱落后状态,并从战争和宗教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现象。
  以儒家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和以新教伦理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是两股不同的文化源流,东西方体育文化必然带有各自核心文化的色彩和特征。同时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逐渐意识到近代体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格与体格的具体价值。
  1.1东方体育文化
  以中国、日本、印度、朝鲜等亚洲国家为代表的东方体育,都由于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条件下,使他们在古代所形成的兴旺发达的状况在近代未得到进一步充分的发展,从而使东方体育进入了一个停滞和衰落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方社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缩小了在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上与西方的差距,中国、朝鲜、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文化和科技上的高速发展,使以亚洲诸国为代表的东方体育在与奥林匹克运动为核心的西方体育的相互交汇、融合中得到迅速发展。就中国而言,经过世代的传承、嬗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质;形成了以养身健体、道德培养为主要目的,并高度吻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由这种文化所锻造的民族性格的体育形态:形成了一个结构稳定,区别于世界上其它任何国家体育形态的独立体育文化体系。鸦片战争后,西方体育相继传入中国,从而使东西方体育文化相互交汇和融合,并逐步形成了一种东西方体育文化相互迁移、相互竞争、共同提高的新格局。
  1.2西方体育文化
  西方现代体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十分重视对青年的身体训练,公元前300多年前教育家柏拉图在他的身心调和论的教育设计中,规划了各种年龄体育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第二阶段(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教育家洛克首先提出了“三育学说”,即把教育分为体育、德育和智育三部分,并强调“健全之精神,富于健全之身体”。第三阶段(十九世紀工业革命后),当时德国体操盛行,与此同时,美国球类运动、法国体育也都迅速发展起来。其主要内容有田径、体操、举重以及各种球类运动等。这些运动特别强调肌肉锻炼和体格健壮。研究表明,西方体育文化的特征和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以及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有关,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竞争激进的风格。19世纪末,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直接结果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运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终于成为一个超越体育范畴,影响和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同时,西方社会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对现代社会中缺乏运动以及精神颓废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因而对竭力想摆脱这种状况的西方人来说,东方体育中的许多体育思想和运动方式对他们来说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2 体育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高等体育教育突出了“三基”,可以肯定它把握了体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内涵。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的引思,“21世纪的素质教育”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体育的需求,引发了我们对高等体育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思索。也许有人认为东西方体育文化这种“时代错位”的从学理论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的情感色彩,但以其为参照系进行自我观照、自我省察,从而更深刻、更准确地了解和理解自己,无论怎样是多了一个参照系,多了一面自我观照的镜子,也是多了一个自我认识的视角。
  2.1道德伦理教育和培养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摆在我们面前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的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显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特别要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面对青年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种种表现和特点,教育的任务更为繁多而具体,更为广泛而深刻。当前,体育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尚未得到加强,并有被削弱的趋势,因此,弘扬东方体育文化,应真正将思想道德寓教于体育教育中,真正使体育成为“成德成圣”的手段。
  2.2加大力度培养竞争价值观,提高人的群体素质
  如果未来社会以“协调为主旋律”,那么,当今社会则是由竞争向协作转变的一个既竞争又协作的转轨时期。因此,在此阶段,除了要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外,还要培养人的协作能力,即形成良好的群体素质。群体素质是人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的那种友好往来、和睦相处、公关协作的素养,不仅符合近年来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生理、心理、社会”三者完满状态的“健康模式”,也符合世界教育改革从70年代的“学会生存”到80年代的“学会关心”至90年代“学会合作”的思想变革。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更高、更快、更强”表达出了努力奋斗、永远进取的灵魂实质。竞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因素,竞争也是体育本质性特征。没有竞争,体育不仅将失去魅力,而且也将失去存在的价值。要成功地培养和造成跨世纪合格人才,体育教育要大力培养学生坚强的个性,使他们通过竞争磨炼身体,发展和培养竞争思想和竞争能力,学会在竞争中求提高,求发展。
  2.3能力培养体育教育的中心环节
  东方体育文化强调“内意识”的养生健体能力,西方体育文化强调练“外形”而改善人体“内环境”的能力,我们应将这两种不同的能力培养和教育融为一体,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健身锻炼能力、竞技和竞争能力、自立和应变能力、娱乐消遣能力,还应从学生的精神面貌、意志和品格中去探索其内在涵义都更为深刻的内容和实质。能力培养必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体现“因材施教,全面育人”的内涵,从而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为培养和塑造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青年一代打下了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颜绍泸,周西宽.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刘修武.奥林匹克大全.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
  [3]凌平等.中国体育的历史方位与体制转轨现代性求解的思考.江苏体育与科学,1993,(1):13-5.
  [4]卢元镇.中国体育运动的文化特征与人的现代化.京体育科学,1987,(1):1-4.
  [5]徐本力.世界体育在东西方的形成,发展和相互迁移.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1):26-27.
  [6]顾圣盖.关于我国古代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体育的比较研究.北京体育科学,1989,(3):80-83转贴.
其他文献
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战略以及合适的组织能力这两大关键成功因素.“杨三角”理论解决的就是提升组织能力这个问题.该理论是杨国安教授就如何系统地打造组织能力
“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对新课的引入,旧课的复习、智慧的启迪,有着重要的作用。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教学过程中是不断地见疑(发现疑问)、质疑(提出疑问)组成的。“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向学生“提问”,二是学生向教
摘 要:笔者对425名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了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的现状,分析了当前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提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继续教育 体育教师 中小学 实效性    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进程,保证素质教实施育,关键在于要有一支体育专业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体育教师队伍。因此,搞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结合体育新课程实施,搞好中小
摘 要:本文根据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改善目前职业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不良状态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学校体育 健身意识 全民健身路径    随着社会科技文明的发展,国家现代化建设靠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中,对基础素质——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与之相应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健身活动的热潮本文对《纲要》实施的重点对
摘 要: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学生参与组织的主动性活动,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并把这种习惯延伸到工作以后,实现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过渡。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完善和发展将对社会体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 终身体育 发展    大学生处于认识最美好的阶段,是一生中身体状态最佳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的体育教育的成功与否将会对每个学生的未来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如今,我国正在大力推广学校教育改革
摘 要:本文指出当前农村中学生辍学状况及特点,并指出农村中学生辍学的原因以及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初中 辍学 原因 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问题,是目前农村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它不仅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影响着“普九”教育成果的巩固,也为社会制造了不安定因素,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
摘 要:普通高校是向社会推广健美操运动的主要场所,而其课余训练水平的高低则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该项目在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但在课余训练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诸如如何尽快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在编排成套健美操动作时应注意什么、如何对运动员心理状态施加影响?如何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和教练员执教水平等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解决思路。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健美操训练 现实问题
本文通过对检测仪器在缺氧地区应用中存在的误差分析 ,找出了检测仪器测量误差与氧气浓度的关系 ,并提出预防措施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rror exist
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五个学习领域里,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学习态度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不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高三体育训练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作为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一般是在高二下半学期、高三上半学期加入到体育训练的队伍中来的。此类学生有一个特点:以前没有接受任何的体育训练,在体育方面根本没有自己的专长和爱好,可以说一切从零开始。而且又要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挖掘自身在体育方面的最大潜能。这不仅要求学生要有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思想准备,还需要带队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如何使学生将枯燥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