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学生参与组织的主动性活动,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并把这种习惯延伸到工作以后,实现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过渡。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完善和发展将对社会体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 终身体育 发展
大学生处于认识最美好的阶段,是一生中身体状态最佳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的体育教育的成功与否将会对每个学生的未来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如今,我国正在大力推广学校教育改革,而作为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的高校教育改革自然成为了整个改革工作的重点。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在这股改革的浪潮中受到了不少的冲击。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锻炼方法、途径使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是很高,造成学生自身素质的下降。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当前这一严重问题。
1 俱乐部、体育俱乐部的概念及发展高校体育纪律的理论依据
1.1俱乐部和体育俱乐部的理论内涵
俱乐部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俱乐部有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该区域范围内存在着有一定关系的人群;俱乐部是一个小型社会,具有相对的独创性;俱乐部成员拥有相对一致的利益,其成员的某些需求可在俱乐部中得到满足。
体育俱乐部是以体育爱好者自发性、自立性的结合为基础,为增进健康和促进相互间的协调和睦而进行持续性体育活动的组织。
1.2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理论依据
1.2.1终身教育观的树立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体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主要是确认终身教育理论,其设想是“唯有全面的重视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得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强调”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这在今天的中国教育界更加具有迫切感了。
1.2.2体育学科自身的规律
1.2.2.1技能发展的可替换性。技艺类课程的动作与动作之间,如果对学生的身心有相同的功能,两者就完全可以互相替代,教学顺序也可改变,或学习一种而舍弃另一种。
1.2.2.2身体发展的非同步性。人的身体素质受遗传、生活条件、早期训练等多种因素制约,个体差别很大。这种趋向要求学校体育必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1.2.2.3情感发展的非客观性。情感发展是一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些因素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具有巨大影响,人的情感在体验中培育,情感发展依赖于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
1.2.2.4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特征。在高校体育俱乐部中他们或者订有某些必须共同遵守的章程,或受某些不成文的规定或习惯的约束。群众体所奉行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以及由此而确立的某些行为准则,都会对所属成员或多或少产生一种压力和影响,迫使成员遵守这些准则。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的。他们均能主动参加学习,并在活动中、竞赛中担任组织、服务、裁判等不同角色,增加了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从总体上优化了团体的内部环境,使团体功能产生良性循环。
2 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国际借鉴
日本在战后形成了两类课外活动。一类是必修俱乐部活动由学校安排课表,要求学生从艺术、科学、体育中选择一项活动;另一类是自由俱乐部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的,教师起帮助作用。自由俱乐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组织能力方面更具特殊作用,是学校中的部分体育俱乐部的组成部分。德国学校体育俱乐部与社会体育俱乐部是融为一体的。具有自由的成员资格、以成员利益为准则、不依赖第三者、义务参与工作、民主决策制等五大结构特征。一般均以运动专项作为一个俱乐部的组织基础,从而成为德国学校体育的一大特色。
欧美的校内外课余体育均为单项体育组织的基础,与我国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外体育活动有很大的不同。不仅如此,欧美的学校单项体育组织同整个社会的单项体育协会联网,成为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高校体育俱乐部体系的发展现状
3.1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成
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有两类组织形成:一类是由教育行政渠道(体育部、司、室)所组建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另一类是由学生社团、体育爱好者自发成立的较为松散的自由体育俱乐部。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对120所高校的调研中成立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占62.4%,建立自由体育俱乐部的占45.2%。而我省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仅有少数的高校有以学生社团、体育爱好者成立的自由体育俱乐部。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讲,也只能算是社团、协会。
3.2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因素
“体育基本上是关于肌肉、神经和反射作用的训练,但是体育应该越出这个范围”。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于人的情感、需要、审美、兴趣、品德等因素缺乏强有力的培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见物不见人的问题。忽视了体育学科的人文精神,也就忽视了学生情意的发展。
发展还很不完善的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内容同选修课相差无几,有的仅是换个名而已,健身运动项目的开发能力有限。教学仍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的主题依旧为教学的程式化,成人化和训练化所淹没,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另外,自由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比较松散,计划性不强,活动的开展和比赛的组织尚未定向有序,而且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的能力较差。
4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思考
4.1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机构
应充分依托现有高校体育组织,由下至上来构建我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机构。各高等院校的体育部、室负责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设立与调整,设备添置、指导教师的安排。对高校体育俱乐部具有独立的行政权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社会团组织向其注册成立自由体育俱乐部,并允许他们免费或交少许费用即可使用学校的场地设施,调配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等政策来加以扶持。各高校之间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经验交流和各种项目的竞赛,借以扩大或推动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这种由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模式中,以成员利益为重,实行自我管理,学校只扮演协助的角色。
4.2高校体育俱乐部体系的功能
4.2.1体育教学俱乐部是学校独立组织的,一般不与社会上的俱乐部挂钩。负责培养业余体育辅导员、裁判员及组织管理者。把娱乐体育、保健体育和生活体育等纳入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体系,确立教师在教学内容教材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借鉴国外新体育的思路,为学生创造新运动,并帮助学生“为自己开运动处方”,使学生从众多的运动项目中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的项目,作为自己相对稳定的锻炼内容;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医疗救助、身体状况许多方面的知识;为自由体育俱乐部活动提供必要的援助、指导、协调。
4.2.2自由体育俱乐部最终的本意是学科类体育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是以培养体育能力为目标的。应以学生自定目标、自选内容和自主锻炼为主,定位于培养实践能力、进行活动和锻炼。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要以培养终身体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使体育俱乐部成为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有效途径。
4.2.3高校体育俱乐部通过自身的活动运作,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的各种体育设施,有效地科学地运用各體育场馆。与此同时,高校的各种运作收入,除去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以外,剩余的部分可作为增加设施、围护保养场地设施的一条资金来源,从而减轻过去单一由政府负担的情况,做到“以体养体”的良性循环。
5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最终发展目标
“未来的教育必须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上统一起来,这种教育将是普遍的、继续的。从个人的观点来说,这种教育将是完整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因而也是个别化的和自我指导的”。(《学会生存》)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和完善,将有助于学校体育纳入社会体育的体系中。
高校体育俱乐部应利用场地优势及人力资源优势,冲破校园的禁锢,向社区、学区和居民开放。自由体育俱乐部应主动融入社区体育大环境。通过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广泛交流,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开阔学生眼界,吸取社会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弥补校园文化的不足。同时,由于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体育社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济等. 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曲宗湖等主编. 域外学校体育传真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任海等.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J].体育与科学, 1998,(4):36-39.
[4]J.M.布坎南. 俱乐部的经济理论[M]. 1965.
[5]国外体育动态[J]. 1997,(23):65-68.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S]. 1972.
[7]曲宗湖主编. 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丛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 终身体育 发展
大学生处于认识最美好的阶段,是一生中身体状态最佳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的体育教育的成功与否将会对每个学生的未来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如今,我国正在大力推广学校教育改革,而作为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的高校教育改革自然成为了整个改革工作的重点。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在这股改革的浪潮中受到了不少的冲击。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锻炼方法、途径使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是很高,造成学生自身素质的下降。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当前这一严重问题。
1 俱乐部、体育俱乐部的概念及发展高校体育纪律的理论依据
1.1俱乐部和体育俱乐部的理论内涵
俱乐部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俱乐部有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该区域范围内存在着有一定关系的人群;俱乐部是一个小型社会,具有相对的独创性;俱乐部成员拥有相对一致的利益,其成员的某些需求可在俱乐部中得到满足。
体育俱乐部是以体育爱好者自发性、自立性的结合为基础,为增进健康和促进相互间的协调和睦而进行持续性体育活动的组织。
1.2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理论依据
1.2.1终身教育观的树立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体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主要是确认终身教育理论,其设想是“唯有全面的重视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得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强调”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这在今天的中国教育界更加具有迫切感了。
1.2.2体育学科自身的规律
1.2.2.1技能发展的可替换性。技艺类课程的动作与动作之间,如果对学生的身心有相同的功能,两者就完全可以互相替代,教学顺序也可改变,或学习一种而舍弃另一种。
1.2.2.2身体发展的非同步性。人的身体素质受遗传、生活条件、早期训练等多种因素制约,个体差别很大。这种趋向要求学校体育必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1.2.2.3情感发展的非客观性。情感发展是一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些因素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具有巨大影响,人的情感在体验中培育,情感发展依赖于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
1.2.2.4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特征。在高校体育俱乐部中他们或者订有某些必须共同遵守的章程,或受某些不成文的规定或习惯的约束。群众体所奉行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以及由此而确立的某些行为准则,都会对所属成员或多或少产生一种压力和影响,迫使成员遵守这些准则。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的。他们均能主动参加学习,并在活动中、竞赛中担任组织、服务、裁判等不同角色,增加了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从总体上优化了团体的内部环境,使团体功能产生良性循环。
2 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国际借鉴
日本在战后形成了两类课外活动。一类是必修俱乐部活动由学校安排课表,要求学生从艺术、科学、体育中选择一项活动;另一类是自由俱乐部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的,教师起帮助作用。自由俱乐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组织能力方面更具特殊作用,是学校中的部分体育俱乐部的组成部分。德国学校体育俱乐部与社会体育俱乐部是融为一体的。具有自由的成员资格、以成员利益为准则、不依赖第三者、义务参与工作、民主决策制等五大结构特征。一般均以运动专项作为一个俱乐部的组织基础,从而成为德国学校体育的一大特色。
欧美的校内外课余体育均为单项体育组织的基础,与我国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外体育活动有很大的不同。不仅如此,欧美的学校单项体育组织同整个社会的单项体育协会联网,成为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高校体育俱乐部体系的发展现状
3.1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成
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有两类组织形成:一类是由教育行政渠道(体育部、司、室)所组建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另一类是由学生社团、体育爱好者自发成立的较为松散的自由体育俱乐部。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对120所高校的调研中成立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占62.4%,建立自由体育俱乐部的占45.2%。而我省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仅有少数的高校有以学生社团、体育爱好者成立的自由体育俱乐部。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讲,也只能算是社团、协会。
3.2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因素
“体育基本上是关于肌肉、神经和反射作用的训练,但是体育应该越出这个范围”。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于人的情感、需要、审美、兴趣、品德等因素缺乏强有力的培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见物不见人的问题。忽视了体育学科的人文精神,也就忽视了学生情意的发展。
发展还很不完善的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内容同选修课相差无几,有的仅是换个名而已,健身运动项目的开发能力有限。教学仍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的主题依旧为教学的程式化,成人化和训练化所淹没,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另外,自由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比较松散,计划性不强,活动的开展和比赛的组织尚未定向有序,而且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的能力较差。
4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思考
4.1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机构
应充分依托现有高校体育组织,由下至上来构建我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机构。各高等院校的体育部、室负责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设立与调整,设备添置、指导教师的安排。对高校体育俱乐部具有独立的行政权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社会团组织向其注册成立自由体育俱乐部,并允许他们免费或交少许费用即可使用学校的场地设施,调配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等政策来加以扶持。各高校之间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经验交流和各种项目的竞赛,借以扩大或推动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这种由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模式中,以成员利益为重,实行自我管理,学校只扮演协助的角色。
4.2高校体育俱乐部体系的功能
4.2.1体育教学俱乐部是学校独立组织的,一般不与社会上的俱乐部挂钩。负责培养业余体育辅导员、裁判员及组织管理者。把娱乐体育、保健体育和生活体育等纳入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体系,确立教师在教学内容教材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借鉴国外新体育的思路,为学生创造新运动,并帮助学生“为自己开运动处方”,使学生从众多的运动项目中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的项目,作为自己相对稳定的锻炼内容;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医疗救助、身体状况许多方面的知识;为自由体育俱乐部活动提供必要的援助、指导、协调。
4.2.2自由体育俱乐部最终的本意是学科类体育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是以培养体育能力为目标的。应以学生自定目标、自选内容和自主锻炼为主,定位于培养实践能力、进行活动和锻炼。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要以培养终身体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使体育俱乐部成为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有效途径。
4.2.3高校体育俱乐部通过自身的活动运作,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的各种体育设施,有效地科学地运用各體育场馆。与此同时,高校的各种运作收入,除去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以外,剩余的部分可作为增加设施、围护保养场地设施的一条资金来源,从而减轻过去单一由政府负担的情况,做到“以体养体”的良性循环。
5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最终发展目标
“未来的教育必须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上统一起来,这种教育将是普遍的、继续的。从个人的观点来说,这种教育将是完整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因而也是个别化的和自我指导的”。(《学会生存》)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和完善,将有助于学校体育纳入社会体育的体系中。
高校体育俱乐部应利用场地优势及人力资源优势,冲破校园的禁锢,向社区、学区和居民开放。自由体育俱乐部应主动融入社区体育大环境。通过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广泛交流,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开阔学生眼界,吸取社会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弥补校园文化的不足。同时,由于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体育社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济等. 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曲宗湖等主编. 域外学校体育传真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任海等.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J].体育与科学, 1998,(4):36-39.
[4]J.M.布坎南. 俱乐部的经济理论[M]. 1965.
[5]国外体育动态[J]. 1997,(23):65-68.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S]. 1972.
[7]曲宗湖主编. 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丛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