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指出当前农村中学生辍学状况及特点,并指出农村中学生辍学的原因以及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初中 辍学 原因 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问题,是目前农村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它不仅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影响着“普九”教育成果的巩固,也为社会制造了不安定因素,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教育人士)的高度重视,群策群力,促进并推动农村教育乃至整个民族教育的健康蓬勃发展。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辍学状况及特点
根据“普九”要求,农村中学巩固率不得低于97%,流失率不得高于3%,我们江苏作为教育发达省,巩固率不得低于98%,但笔者从本区本乡镇中学调查看,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1. 辍学数量多,流失率高。据不完全统计,一届学生从初中入校,到三年后参加中考,有的学校生数少了几十人甚至上百人。
2. 经济收入低家庭子女流失率高。辍学学生大多都是家庭经济收入低的学生。
3. 双差生辍学率高。思想品德表现较差,各科成绩跟不上的这部分学生初中三年级辍学比例相当高。
4. 离异家庭辍学率高。本人在乡中学从教近二十年,在动员辍学学生返校过程中发现,父母离异的学生,大部分难以坚持到初中毕业。
5. 管理松散的学校流失率高。校领导的管理能力不高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学校,学生转学和辍学较高。
二、农村中学生辍学的原因
造成辍学的原因复杂多样,据我多年班主任和教务处工作的经验,不外乎以下几点:
1. 家庭经济条件原因。虽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已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相对于城镇市民而言,农村居民的经济仍相当滞后,特别是我镇处于茅山老区,甚至不少农户尚未脱贫。不少外来民工仍处生活的最底层,他们的收入仅能维护日常开销,没有足够的能力支付子女所必须的费用,即使让孩子读完初中,也无力让孩子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于是乎提前放弃了对子女的培养。另外,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父母间相互推脱抚养和教育的责任,子女像排球一般你推过来,我挡过去,缺乏家庭温暖,这些学生连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失学是在所难免的。
2. 社会环境原因。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生理和心理均不成熟,尚无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受到不良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初中学校周边环境令人担忧。第一,学校周边的治安状况欠佳,学生被打、被盗、被勒索现象屡有发生,学生缺乏安全感。第二,一些利欲熏心的个体业主,不顾有关法令,有的出租不健康书籍,有的向学生出售烟酒(我亲眼目击一个体业主竟然把整包香烟拆散以支为单位兜售给学生,着实令人触目惊心),有的引诱学生入录像室、游戏室、网吧等场所,非法牟取暴利,学生一旦痴迷,即无心学习,经常逃课、旷课,最终导致辍学。第三,社会腐败现象对家长和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无论是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还是招工、招干,部分单位不是量才用人,而是拉关系、走后门、行贿、以权谋私,出现了没才能也能找上好工作、好单位,而把有真才实学的人拒之门外的不正常现象,使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前途丧失信心,逐渐产生了弃学心理。
3. 思想意识原因。在文化和经济相当落后的时期,每年大中专毕业生凤毛麟角,谁考上了中专、大学,谁就跳出农门,吃上了“皇粮”,家长砸锅卖铁勒紧裤腰带也拼命让子女读书。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主宰下,农村的初中教育也曾经红红火火,风光一时。但好景不长,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个体户虽然没有文凭却能赚大钱,而且不少的学生和家长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艰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这种错误思想已开始在农村蔓延,许多家长片面认为,现在连大学生都不包分配,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上学还有何用?而且上学要花不少的费用,得不偿失,不如让孩子早点学手艺外出打工、做生意,还可以挣点生活费。
4. 学校原因。学生是从学校流失的,学校当然脱不了干系。一是教育方法不当。某些教师对后进生缺乏正确引导,使之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些教师偏爱优等生而嫌弃后进生,对后进生放任自流,要么粗暴对待;有些学校根据学生成绩排名次,歧视学生,对后进生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帮助;个别教师缺乏师德修养,侮辱学生人格,体罚、变相体罚时有发生,极大地挫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所有这些加剧了学生辍学的现象。二是一些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农村中学的教师学历达标不高,文化水平有限,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方法陈旧,讲课枯燥乏味,手段简单生硬,基础差的学生很难适应,久而久之,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成绩一落千丈,产生厌学情绪。三是部分农村中学采用应试教育模式,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全面追求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各科教师为了高分轮番上阵,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各类练习、测验铺天盖地,一些学校干脆把所谓的“副科”、课外活动时间全部用在“主科”上,有的学校甚至连节假日也让学生马不停蹄,部分学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单一枯燥的学习生活,严重挫伤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自身价值难以实现,哪有什么兴趣可言?必然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辍学。
三、控制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对策
控制农村初中生辍学,必须有当地党和政府的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统一认识,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1. 加大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首先各有关单位要通过新闻、墙报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加强依法治学的监督管理机制,杜绝危害学生身心的健康的違法行为。加强校内及周边地区治安整治,各校应成立护校队、警务站,共同整顿学校周边秩序,还给学生一个健康、洁净的生活空间。其次,要建立一套让学生返校的管理制度。对拒不履行义务的家长和单位给予必要的经济和行政处罚。
2. 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第一,学校明确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学校不仅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更要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必要的人才,这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二,转变学生为“跳出农门”而读书的观念,树立“科教兴农”的思想。让学生明白读书不仅是为了升学,也是建设农村、建设家乡的需要,并非考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有文化,懂技术,靠自己勤劳和智慧致富,同样是人才。学校若能为不能升学的学生创建学习农技的机会,方为上上之举。
第三,采取措施,培养兴趣,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要科学安排课时,合理设置课程,各科严格执行新课标,特别要确保活动课程的开设,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二要提高科任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师资培训,探索新的科学教学方法。学校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尊自信的支点,寓教于乐,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全面轻松地发展。四要变革传统的评估制度,坚决制止根据分数给教师、学生排名的做法,把辍学学生的多少纳入学校考评中。
3. 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由于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和教育不力,部分学生心灵受到污染,思想不求进步,学业不求上进,需要进一步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第一,学校应把后进生转化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政教处牵头,各科室配合,以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齐抓共管。
第二,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关心爱护后进生,对后进生不歧视、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批评后进生要把握尺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激励。对后进生可采取倾斜政策,如优先提问、优先批改等等。
第三,学校要对后进生实行档案管理,建立后进生转化卡,摸清后进生的表现,定出转化目标、计划和措施。近年来我校就建立了“暂差生档案袋”,对这些学生我们教务处定期与他们见面,效果颇为明显。
第四,转化后进生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要建立家庭和学校联系制度,经常进行家访,召开家长会等,互通信息,研究转化办法。
4. 动员全社会力量扶贫助学,捐资助学,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辍学有很大的比例是经济困难造成的。全社会有义务帮助贫困生返校就读,各级财政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减免学杂费。建立助学金制度,帮助贫困生完成义务教育。欣闻江苏省政府决定,从2005年起,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江苏57万初中和小学阶段贫困生的书杂费,将全部由政府负担,寒门学子将不再为交不起学费而担忧。我区每年有几百名学生享受“茅山老区奖(助)学金”。
总之,只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就能把农村初中生辍学的现象控制到最低限度,直至消除。
关键词:农村初中 辍学 原因 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问题,是目前农村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它不仅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影响着“普九”教育成果的巩固,也为社会制造了不安定因素,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教育人士)的高度重视,群策群力,促进并推动农村教育乃至整个民族教育的健康蓬勃发展。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辍学状况及特点
根据“普九”要求,农村中学巩固率不得低于97%,流失率不得高于3%,我们江苏作为教育发达省,巩固率不得低于98%,但笔者从本区本乡镇中学调查看,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1. 辍学数量多,流失率高。据不完全统计,一届学生从初中入校,到三年后参加中考,有的学校生数少了几十人甚至上百人。
2. 经济收入低家庭子女流失率高。辍学学生大多都是家庭经济收入低的学生。
3. 双差生辍学率高。思想品德表现较差,各科成绩跟不上的这部分学生初中三年级辍学比例相当高。
4. 离异家庭辍学率高。本人在乡中学从教近二十年,在动员辍学学生返校过程中发现,父母离异的学生,大部分难以坚持到初中毕业。
5. 管理松散的学校流失率高。校领导的管理能力不高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学校,学生转学和辍学较高。
二、农村中学生辍学的原因
造成辍学的原因复杂多样,据我多年班主任和教务处工作的经验,不外乎以下几点:
1. 家庭经济条件原因。虽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已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相对于城镇市民而言,农村居民的经济仍相当滞后,特别是我镇处于茅山老区,甚至不少农户尚未脱贫。不少外来民工仍处生活的最底层,他们的收入仅能维护日常开销,没有足够的能力支付子女所必须的费用,即使让孩子读完初中,也无力让孩子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于是乎提前放弃了对子女的培养。另外,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父母间相互推脱抚养和教育的责任,子女像排球一般你推过来,我挡过去,缺乏家庭温暖,这些学生连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失学是在所难免的。
2. 社会环境原因。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生理和心理均不成熟,尚无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受到不良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初中学校周边环境令人担忧。第一,学校周边的治安状况欠佳,学生被打、被盗、被勒索现象屡有发生,学生缺乏安全感。第二,一些利欲熏心的个体业主,不顾有关法令,有的出租不健康书籍,有的向学生出售烟酒(我亲眼目击一个体业主竟然把整包香烟拆散以支为单位兜售给学生,着实令人触目惊心),有的引诱学生入录像室、游戏室、网吧等场所,非法牟取暴利,学生一旦痴迷,即无心学习,经常逃课、旷课,最终导致辍学。第三,社会腐败现象对家长和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无论是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还是招工、招干,部分单位不是量才用人,而是拉关系、走后门、行贿、以权谋私,出现了没才能也能找上好工作、好单位,而把有真才实学的人拒之门外的不正常现象,使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前途丧失信心,逐渐产生了弃学心理。
3. 思想意识原因。在文化和经济相当落后的时期,每年大中专毕业生凤毛麟角,谁考上了中专、大学,谁就跳出农门,吃上了“皇粮”,家长砸锅卖铁勒紧裤腰带也拼命让子女读书。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主宰下,农村的初中教育也曾经红红火火,风光一时。但好景不长,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个体户虽然没有文凭却能赚大钱,而且不少的学生和家长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艰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这种错误思想已开始在农村蔓延,许多家长片面认为,现在连大学生都不包分配,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上学还有何用?而且上学要花不少的费用,得不偿失,不如让孩子早点学手艺外出打工、做生意,还可以挣点生活费。
4. 学校原因。学生是从学校流失的,学校当然脱不了干系。一是教育方法不当。某些教师对后进生缺乏正确引导,使之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些教师偏爱优等生而嫌弃后进生,对后进生放任自流,要么粗暴对待;有些学校根据学生成绩排名次,歧视学生,对后进生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帮助;个别教师缺乏师德修养,侮辱学生人格,体罚、变相体罚时有发生,极大地挫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所有这些加剧了学生辍学的现象。二是一些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农村中学的教师学历达标不高,文化水平有限,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方法陈旧,讲课枯燥乏味,手段简单生硬,基础差的学生很难适应,久而久之,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成绩一落千丈,产生厌学情绪。三是部分农村中学采用应试教育模式,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全面追求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各科教师为了高分轮番上阵,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各类练习、测验铺天盖地,一些学校干脆把所谓的“副科”、课外活动时间全部用在“主科”上,有的学校甚至连节假日也让学生马不停蹄,部分学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单一枯燥的学习生活,严重挫伤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自身价值难以实现,哪有什么兴趣可言?必然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辍学。
三、控制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对策
控制农村初中生辍学,必须有当地党和政府的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统一认识,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1. 加大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首先各有关单位要通过新闻、墙报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加强依法治学的监督管理机制,杜绝危害学生身心的健康的違法行为。加强校内及周边地区治安整治,各校应成立护校队、警务站,共同整顿学校周边秩序,还给学生一个健康、洁净的生活空间。其次,要建立一套让学生返校的管理制度。对拒不履行义务的家长和单位给予必要的经济和行政处罚。
2. 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第一,学校明确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学校不仅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更要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必要的人才,这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二,转变学生为“跳出农门”而读书的观念,树立“科教兴农”的思想。让学生明白读书不仅是为了升学,也是建设农村、建设家乡的需要,并非考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有文化,懂技术,靠自己勤劳和智慧致富,同样是人才。学校若能为不能升学的学生创建学习农技的机会,方为上上之举。
第三,采取措施,培养兴趣,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要科学安排课时,合理设置课程,各科严格执行新课标,特别要确保活动课程的开设,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二要提高科任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师资培训,探索新的科学教学方法。学校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尊自信的支点,寓教于乐,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全面轻松地发展。四要变革传统的评估制度,坚决制止根据分数给教师、学生排名的做法,把辍学学生的多少纳入学校考评中。
3. 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由于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和教育不力,部分学生心灵受到污染,思想不求进步,学业不求上进,需要进一步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第一,学校应把后进生转化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政教处牵头,各科室配合,以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齐抓共管。
第二,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关心爱护后进生,对后进生不歧视、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批评后进生要把握尺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激励。对后进生可采取倾斜政策,如优先提问、优先批改等等。
第三,学校要对后进生实行档案管理,建立后进生转化卡,摸清后进生的表现,定出转化目标、计划和措施。近年来我校就建立了“暂差生档案袋”,对这些学生我们教务处定期与他们见面,效果颇为明显。
第四,转化后进生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要建立家庭和学校联系制度,经常进行家访,召开家长会等,互通信息,研究转化办法。
4. 动员全社会力量扶贫助学,捐资助学,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辍学有很大的比例是经济困难造成的。全社会有义务帮助贫困生返校就读,各级财政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减免学杂费。建立助学金制度,帮助贫困生完成义务教育。欣闻江苏省政府决定,从2005年起,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江苏57万初中和小学阶段贫困生的书杂费,将全部由政府负担,寒门学子将不再为交不起学费而担忧。我区每年有几百名学生享受“茅山老区奖(助)学金”。
总之,只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就能把农村初中生辍学的现象控制到最低限度,直至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