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 游走在艺术与商业之间

来源 :TA生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家除了创造作品外,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展示宣传和交流聚会的平台,因此张展及其夫人所创办的大楚艺术机构和老电影咖啡馆,就成为了湖北艺术家们展出作品、举办聚会沙龙的重要场所和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大楚艺术机构是武汉市继官方艺术馆、展览馆之后的唯一一家大型民办艺术展览馆,其灵活有效的宣传方式和推荐渠道将湖北许多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推出了湖北甚至推向了艺术前沿欧洲。
  浪漫自由的画家梦
  采访是在张展那间怀旧式的老电影咖啡吧里进行。
  墙上播映的是百看不厌的影片《廊桥遗梦》,黑白影片中,罗伯特和弗朗西丝卡用轻柔的声音说着让人心碎的台词。桌角摆放着古董台灯,柔黄的光线似乎是穿越时空照射到了现在,让人忍不住遐想着这束光线下曾经照过的人和物,以及他们的故事。
  同样在这束光线下,现在换成了画家张展向我讲述着他和艺术的故事,一支香烟、一杯清茶,我们一起浸入到那个年代。
  张展是60年代生人,出生在黄冈市区一个国企职工的家庭,家中虽有四个孩子,但家境殷实,所以自幼衣食无忧。
  谈到艺术的启蒙,张展想了想说,最初是自己天生就喜欢画画,后来在电视里看到一些流浪画家,他们可以自由随性的把自己的感悟和想法通过画笔宣泄出来,生活得很自我、很浪漫。所以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要当画家(当时并没有艺术家的概念)。
  回忆自己儿时学画的经历,张展说,当时的学校里根本没有专业的美术辅导,全靠自己的练习和领悟。其他学生都以专业课为主,只有自己天天画画,大家都觉得这是不务正业。连老师都说,湖北美院那么高的专业分数,单凭你自己怎么可能考得上。
  没有画友交流、没有老师辅导,也没有专业教材,张展对美术的专业知识只能来自于仅有的几本素描画册和美术杂志。在书店里偶尔看见了一本伦勃朗的速写画册,张展如获至宝,买下来一遍一遍研读、临摹。
  他到处打听周边县市区画艺好的高人,只要一听说谁谁谁画得很好,他立马就赶过去取经。
  张展说,自己当时就像干枯的幼苗十分渴望吸取养分,一旦发现有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学习起来特别快,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自己的画技就能赶超对方,然后再寻找下一个追赶的目标。
  高考前,张展还专门跑到湖北美术学院,当时学校已经放学了,老师和学生都已离开,画室里只剩下一些画作。透过门缝,张展看到了一幅幅大的素描,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到真实的专业画作,让他感到很震撼,艺术氛围强烈刺激着他,自己按捺住着激动的心情更加坚定了决心,滋生出有一种疯狂的念头:为了画画可以舍弃一切!
  1983年,张展从全国5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被录取的40名幸运儿之一,也成为当地第一位考取湖北美术学院的大学生,选修了油画专业。
  张展告诉《TA生活家》,也许正是未经任何专业训练的原生态画艺成为自己取胜的法宝,同时因为自己研读的并不是辅导书籍而是直接研习欧洲艺术大师的原著,所以反而受到了最纯正艺术的启蒙和熏陶。
  进入美院之后的张展如同鱼儿游入大海,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当时,学校里同学们都很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赶学比超,以画为尊,谁的画艺最好就能成为学校最受欢迎的人,每个人都在“追大师”,哪个老师的画画得好,下课就堵在哪个老师的门口请教。
  在画室,老师和学生一起,边画边交流,有点师傅带徒弟的味道。回忆起那个年代的学习经历,张展滔滔不绝,当初同宿舍的6位室友,现在大多成为湖北甚至全国美术圈里有名气的艺术家。
  毕业后,张展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被分配到黄冈师专(现黄冈师范学院)担任美术老师,但儿时那个画家梦还是不时激荡着他的内心。终于在1989年,他通过选拔考试进入中央美院,分配到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学习进修。
  进入中央美院是张展艺术生涯的又一个重要契机,在这里不仅奠定了扎实严谨的基本功,开拓了广阔的专业视野、更感受到了高手间碰撞对决的畅快感。
  在这时期,张展最大的收获除了在艺术品位方面得到快速提升外,更重要的是,在此结识了很多日后成为著名画家的好朋友,如毛焰等人。
  中央美术学院求学期间,也是张展艺术思想逐步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艺术作品上看得多了,思想上也开始琢磨更多内心的东西,以前在大学,只知道扎实用功的把课堂作业完成好,而现在要开始试图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
  他明白,艺术的语言一样要和自己内心、性格相关,是内心深处渴望的诉求,同时也认清,做艺术是个人的事,学到基本功后,剩下的修炼就是要看自己了。
  幸运的是,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张展就找了适合自己的艺术风格,是一种在写实基础上的夸张表现,艺术作品的张力很强也很灵动。
  不久,张展就尝到了自己初期转型成功的滋味。1991年,一位开画廊的香港老板拎着一大包现金找到他们,最终张展的一幅古典人物写实画作以2000多元人民币的价格被收购。
  张展得意的说:“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画笔可以换成钱。别看毛焰现在的画能卖上千万,但当时她的画也只卖了2000多块,和我一样,呵呵。当时,我们拿上钱就上街买东西去了。”
  那段日子清贫而浪漫,正是张展梦想中的生活。但现实就是现实,转眼间,张展已经到了成家的年龄,武汉的女友等着他回家结婚,同时经济上的压力越来越大。
  张展坦言,自己没法做到为梦想牺牲一切,他喜欢画画,但更喜欢自由的画画,而不希望自己的爱好被生活压力所左右。不得已,他离开了那群肆意而清贫的画友,离开了梦想中的北京,回到武汉,结婚生子,并过上了踏实的日子。
  采访中,张展也不止一次的感慨,每次回想当初的选择,都会想那时要是和他们一起留在北京,坚持自己的梦想,又会是怎样的结果……
  弃艺从商,只为自由画画
  鲁迅曾经说过,文学是清贫的,所以做文学之前可以先做点别的事。艺术和文学一样是清贫的,所以从事艺术之前,张展也觉得需要先做点别的事,为以后的自由创作打下经济基础。他说:“我喜欢自己的画作是自由的、发自内心感受的创作表达,而不是沦为生活压力、市场导向的附庸品。”   1992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张展利用自己的艺术特长开办了一家装饰公司,忍痛搁置了画笔。虽然没有学过设计,但凭着天生的美感,张展设计出的室内装修作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好评,很快,公司接到了几个大的项目,如中南大酒店、湖滨花园酒店的室内装修设计。
  不到四五年,张展的商业成绩就做到巅峰,公司员工达到300人,市场也拓展到了省内的二线城市。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经济逐渐自由,张展又开始琢磨起了自己的老本行——画画。他说,虽然从商的十几年来,自己放下了画笔,但心中的画笔从未停止,他时刻关注着艺术绘画的新动向,买的书也全部都是绘画类。自己心里有一个目标,即等到40岁的时候做一名全职艺术家。
  2006年,张展听说湖北美院即将开办一期高级研修班,由罗马美术学院教授桑德罗·特劳蒂亲自传授。一得到这个消息,张展就非常兴奋,因为之前,自己就很欣赏这位大师的作品,神交已久,同时也感觉到,也许这正是自己回归艺术圈的一次机会,绝不能错过。
  特劳蒂的讲授为张展,也为湖北带来了欧洲最新的艺术风潮,和当时国内主流的苏派画风完全不同。欧派风格更自由、主动,色彩更绚丽,表现力很强。看到这些,一下子让张展找到了感觉,这不正和自己当初在中央美院时候刚有雏形、但未能继续发展和完善的画风类似吗?
  这种冲动和领悟,让张展很快又找到了已中断十几年的创作灵感。很快,自己的系列作品就在国内外的艺术展上崭露头角,在意大利罗马进行展出时也受到当地艺术家的关注和欣赏。
  张展通过和特劳蒂之间的情谊,不仅给自己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也打开了湖北和欧洲之间艺术交流的通道。冷军等人的作品也是从这一渠道里走向了世界。
  越来越多的国际艺术交流,张展渐渐的发现,在油画方面,中国人始终无法超越西方人。于是,张展多次组织团队到欧洲考察,他们努力的去深入了解欧洲人的真实生活,与当地艺术家接触,进入他们的工作室、生活圈,探析他们对艺术的想法,以及整个创作过程,结果发现,西方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差异很大。
  同时,张展和同事们也经常被一些外国同行问道:其实你们本民族有很优秀的东西,为什么你们还一直在学我们的?
  由此张展领悟到,中外艺术的差距在于文化,不了解西方人的文化,我们的油画创作怎么可能超越他们,同样,西方人在中国画方面无法超越我们。
  张展认识到,中国人要想把中国的国画做成世界认可,仅仅学习西方是绝对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融入中国文化的内涵。要想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必须把自己民族的东西展现出来,需要有中国文化的元素在作品里。了解中国文化,不能只是表象,至少要知道先秦文化、中国最早的审美理念等等,要深入到文化的骨子里去。
  同样是吸收本民族文化,国外的艺术发展就是缓慢而沉稳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先秦、两晋时期文化也有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相比当下国内的一些画作,其中的文化内涵跳跃性太大,以至于作品表面很绚烂,但根基不深、缺乏营养,于是就出现起起伏伏的状态,这都是由于创作者本人没有好好做学问,创作风格追随市场,对自己的作品不自信,一旦遭到质疑就很容易转向。
  说到这些,张展特别提到了现在的年轻画家们,借鉴和学习国外艺术是可以的,但最终还是要回归本民族的东西,中国文化底蕴太深厚了,只要稍用点心就能挖出很多很灿烂的内涵,为艺术供养。走这条路,最重要的是需要摒弃浮躁的东西。
其他文献
彭年生的人像摄影作品最初给人的印象,均是理智而冷静。他选取的拍摄对象都是各行业的杰出代表,他的摄影作品都剪裁成正方的形状,均为黑白照片。在这些拍摄对象静默着的神态和眼神中,光影和场景不仅表达他们的身份,更体现了他们内在的丰富气质和人格特征。“我只拍人物,是因为觉得人就是历史的一个缩影。”彭年生说,历史是由个体的人来见证的,人物的点滴变化发展的组合就是一部当代史。  人物摄影的情结  和许多从事其他
期刊
翡翠,又称缅甸玉、翠玉,硬度在6.5—7.5之间,属硬度较高的一种。其色呈翠绿色(称之翠)或红色(称之翡)。在多数情况下特指缅甸出产的硬玉,因缅甸很早就开采出宝石级翡翠,缅甸玉已经成为了翡翠的代名词。  明朝时,缅甸玉传入中国后,就冠以“翡翠”之名。虽然翡翠传入境内的时间可追溯至明代,但在早期翡翠并不名贵,身价也不高,不为世人所重视。直到近期才成为了热门项目之一。专事翡翠玉器项的许媛对此深有体会:
期刊
近两年,SUV一下子成为众多消费者选购的对象。更魁梧的车身体魄、更宽大的车内空间、更好的行车视野、更优的通过性能、更高的安全配置等等,都成为眼下消费者购买的理由。加上厂家推陈出新,更多SUV车型涌现在消费者目前,都各自具有优势,交通工具需要承载和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一款商务、家用兼顾的SUV成为众多都市商务精英家庭的必备车型。  豪华质感 凯迪拉克XTS  热门车型:28T领先型  指导价:46.
期刊
出生于1932年的廖连贵已是八十高龄,在此年龄段坚持创作的艺术家也已不算多见,更何况是在经历了一场癌症大病治愈之后,重新筹办个人画展的精神,实属罕有。  在当代中国画界,廖连贵成名甚早。而在数十年前因癌症曾一度中断创作,沉寂一时。廖连贵年轻时就喜好运动,身体强健,走南闯北的体验生活和作画是他生活的常态。在巅峰状态之时,他突然被告知得了肺癌,且是晚期。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廖连贵的创作生活和现实生活
期刊
满头白发的金伯兴站在自己的书桌面前挥毫,兴致和精神依旧矍铄高涨。他说自己是个直率的人,对书法的真挚热爱让他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探索不息。“我还是儿童时候就喜欢在石头上写画,这是一种天性使然。”如今时光飞逝,已是古稀的金老在他的字里行间中,依旧抒发出童真一般的率性书风。  书法是天性使然  金伯兴出生于1940年的浙江嵊州,书香门第的家庭使得他自幼对书法艺术有着耳濡目染的深刻感受。金老提及自己儿时就喜
期刊
“长安城里一座芳草萋萋的老院庭,一个慈祥的老太太我从小管她叫娘,她教我琴棋书画诗词舞蹈曼妙歌唱,她教我千般妩媚万种风情一点思想,我见过白衣少年口吐莲花风流倜傥,我见过黑衣游侠持剑四顾眉宇苍茫,我见过公子王孙挥金如土鲜衣怒马,我见过羽扇纶巾微服的寂寞帝王。”  这是高晓松作词的歌曲《青楼》,描写的正是汉民族文化史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青楼女子。  青楼,是我们汉民族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文化现象,因其敏感的话
期刊
春天万物复苏,却容易犯困,此时若沏上一杯浓郁芬芳、清香爽口的早春茶,不仅可以提神醒脑、祛除倦意,还有助于散发体内剩余的寒邪,促进人体阳气的健康生长。  饭后一杯茶,快活似神仙。由于茶里面所含的有效因子能够延缓老化、降低高血脂和高血压、缓解口腔健康及防范感冒等。无论是白茶、红茶、铁观音,皆可以喝出健康好气色。  《TA生活家》杂志推荐品茶好去处  古朴典雅 八马会所  推荐茶品:赛珍珠  地址:武汉
期刊
胡榴明在媒体上的形象都是作为武汉老房子的“代言人”,甚至时常也被人当做武汉民俗文化的专家,对于这顶帽子,胡榴明并不是特别喜欢,也连呼戴不起。她更多的,只是想当一个纯粹的作家,用自己的感悟来体会这座城市。  与胡榴明的采访是在一家西式餐厅里进行的,边吃边聊,很惬意的一下午,这也让笔者有充足时间了解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胡榴明。在以往本地的报章电视中,总是给胡榴明设计了一个固有的媒体形象,就是武汉老建筑保护
期刊
革命不是发生在压迫最严重最黑暗的地区和阶段,反而是结束压迫之后,经济繁荣、政治控制宽松、社会各方面开明的时期更容易发生。因为,改革是一旦启动就不能停止的,当一部分进行了改革,而另一部分却迟迟不改,二者通过对比,不改的部分更显丑陋和触目惊心,这才是引起革命爆发的深层原因。  让朱学勤走出书斋,走进大众视野的,都是因为一个洋人写的一本书: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去年,这本出版于150多年前的洋古
期刊
1993年,Oprah Winfrey在斯百曼女子学院发表了名为《Be a queen》的演讲,激励全世界女性追求权利和荣耀。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更应该做这样一位内外兼修的女王。本期时装大片为大家展示8套时髦又不费力的女王穿搭,总有一款“女王范”适合你。  痞子女王  耍帅从来都不是男人的专利,女王穿起衬衣、休闲裤、  机车靴时,不仅有帅气,更有媚态。  黑色中袖长款衬衣(WEEKEND)  黑色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