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成就

来源 :学苑创造·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fire60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那么,21世纪又会有什么惊人的发现和发明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未来世界,把那些未知的秘密解开吧!
  
  未来的桌子
  
  未来的桌子其实跟电脑差不多,不过功能却比电脑强。未来桌子的桌面就是一个电脑屏幕,上面还有一个玻璃防护网,它跟普通的玻璃不一样,普通的玻璃容易破碎,而它却比钢铁还硬。“电脑”的鼠标就是一个电子笔,假如你想开启某样东西,只要用电子笔点一下就OK了。桌子的角上有一个“物品出口”,它是用来取出或放回物品的。如果要取出物品的话,只要点一下“集装箱”,然后在屏幕上写上你想要取的东西,按一下里面的“物品取出”键就行了。更绝的是,假如你点“银行”,就会出现一个对话框,你可以根据提示办理存取款和各种缴费业务。
  
  未来的杯子
  
  未来的杯子是方形的,手感很优柔,而且有很多种颜色。最绝的是它不仅仅是一个杯子,确切地说应该是个多功能的饮料罐。杯子上有许多按钮,每个按钮上标着饮料的名字。你只要将一般的清水放进杯子里,按下某个按钮,杯子里的水就变成按钮标示上的饮料。假如那个按钮是可乐,那杯子里就会有可乐。如果喝完了可乐,想喝橙汁,那又加一次水就OK了。
  
  未来的纸
  
  未来的纸外表跟现在的没什么两样,但它的神奇之处在于纸张表面上有细菌般小的感应器,你只要把你想写下的文字念出来,那张纸就会把你的语言记录下来,然后自动“写”出来。如果你想自己画画,只要说声“停止”就可以了,如果画上去的东西没画好的,它就会自动擦掉。这种纸是利用生活垃圾制造的,既省钱,又环保。
  未来世界真有趣,虽然它们是想象的,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东西都会变成现实。
其他文献
人教版必修二《涉江采芙蓉》选自萧统所编的《古诗十九首》,全诗共40个字,文简义丰,韵味无穷。要解读一首诗歌,不得不了解诗人生平及背景,以探本溯源,知人论世。而《古诗十九首》作者大多已不可考。但《古诗十九首》上承《诗经》《楚辞》,下启魏晋南北朝诗歌,普遍性地反映出东汉末年一批文人的思想状态。一个乱世在诗歌中若隐若现,我们似乎可以想见,东汉桓帝、灵帝期间,卖官鬻爵、外戚宦官交替把握朝政,那些中下层文士
海子《九月》曾道:“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①“远方的风”因其时间亘久、空间深邃而“比远方更远”;从美学层面来看,它惹人遐思,撩人深味,超越“当下”之耳目见闻,甚至超越“有限远方”之“一过式”探究,追寻悠远绵长、历久弥新的潜在意义。   借用这一说法,我们的散文教学,不应止步于“当下”甚至“远方”,而须借助文化浸润,让学生沐浴着、体悟着“远在远方的风”。何谓“远方”?那是教师在散文课堂中为学生
《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经典课文,一直被编入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但这篇课文到底经典在哪?在它高超纯熟人物描写,精彩绝妙的语言运用?在它鲜明、立体,精妙绝伦的形象塑造?  当然是,但肯定不全是。说是,是因为这样的解读并没有什么错误。说不是,是因为这样的解读更多还停留在感性的层面,未能真正深入文本,对文本作深入的理性思考。用孙绍振先生的话说,就是“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提到了“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学生阅读,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指导。    当前阅读教学的误区     阅读教学不是道德教化的手段,而是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  旧
2016年浙江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参考样卷中的作文题:“……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而且“论述类”三字黑体加粗加点以作提示。这就意味着,论述文可能是2016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考查的主要方向。那么,如何才能写一篇高分论述文呢?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应慈军老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了《写一篇高分论述文》的专题讲座。他认为,论述文是说服劝导读者同意作者观点的一种说理性文章,旨在影响读者
一、对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清晰化認识  散文是我国中小学教学的主导文类,阅读教学主要是散文的教学。而在散文教学的过程中,问题很多,由于散文的文体特征,教师的教学设计也是随心所欲。究其原因,是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问题。教师拿到一篇散文,首先的困惑就是不知道要教什么,这就导致了散文教学的现状非常不尽如人意。  要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首先要对散文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我们教材上所选的一般是文学性散文。文学性散
一、水杯透镜    盛满了清水的玻璃杯,就是一个透镜。玻璃杯的侧面使水形成一个弯曲的表面,这很像一个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实际上是圆柱形透镜)。水杯透镜可以像放大镜一样把东西放大。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水杯透镜来观察一页书。把书页紧贴在水杯的侧壁上,透过水杯,就会发现书上的字被放大了。    二、水滴透镜    在桌子上放两支铅笔,它们之间的距离约为四厘米。在两支铅笔下面铺上一张人民币做我们观察的对象
【教学目标】  1.感受文言的节奏之美,背诵全文。  2.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体会文言经典之作的精致,如句式的整散、句序错落、层次的丰富和文气的缜密等。  3.感受君子对自我品性操守的坚守,体会洁身自好、崇尚独立的人格。  [评 析]三条教学目标,两条关注形式之美,一条关注君子人格之美,体现了形意统一中突出“形”的思想倾向,很好地守住了语文体性。  精致,不仅指句式、句序等形式上的精致,也应指情思上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①。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过程,教师在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
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一“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的《别了,不列颠尼亚》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中外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一般而言,新闻的价值在于时效性,但是经典新闻作品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事件的陈旧被读者遗忘,反而长久地感染着不同时代的读者,产生了类似于文学经典作品的深远的影响力。这种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究竟源于哪里?  这里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两个经典文本为例,尝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