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与“不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ua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情绪,就很难提高教学的效率。“是”与“不是”作为学生的一种常见答题模式,教师如果能好好利用,就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让“是”与“不是”成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
  [关键词]轴对称图形;惊讶;生长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25-01
  【教材简析】对于“轴对称图形”,苏教版教材是先通过一组实物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再将实物图片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进而能够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相关概念。
  一、“是”与“不是”就这样来了!
  【教学片段】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师:你们是怎样对折正方形的?
  生1:上下、左右对折,或者斜着对折。
  师:长方形呢?
  生2:上下对折或者左右对折。
  师:斜着折行吗?(出示长方形纸片)
  生3:不可以。
  师:既然斜着折时不能完全重合,那么长方形究竟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4:是,因为它上下或左右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
  师:是的,图形只要在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那它就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对对折方法的数量并没有要求。至少有一种对折完全重合的情况就可以称作轴对称图形。
  【简析:教师利用正方形和长方形不同的对折情况,引发学生对概念辨析的第一次“是”与“不是”的碰撞。】
  師:下面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这个平行四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吗?(出示平行四边形)
  生5:不管怎样对折都不能。
  师:那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6(很肯定):不是。
  师:真的吗?老师提供一个图形,你们看它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出示长方形)为什么这个平行四边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7: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师:是的,一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简析:学生坚信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可教师利用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的特性,引发学生对概念辨析的第二次“是”与“不是”碰撞。】
  师:前面你们说三角形对折不能完全重合,确定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8:不一定!
  生9:特殊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简析:经历前两次“是”与“不是”的碰撞,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的认知已发生了微妙变化,从说“是”与“不是”已经转变到说“不一定”,还能在教师还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自发地寻找反例来验证。】
  二、 “是”与“不是”为何会来?
  上述教学片段中生成的“是”与“不是”,不仅是言语之间的辩论,还是学生与教师思维碰撞的结果。
  1. 源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课堂上,学生并不是让教师装知识的空容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及活动经验会对数学活动产生影响。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概念前,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上下、左右,又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还在二年级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动手操作、观察和对比的活动经验。正是因为这些,对于“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学生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 源于教材的编排特点
  数学教材的内容是按“螺旋上升”的特点编排的,本课例的单元内容是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学生后续还会继续学习对称轴的知识。由于轴对称图形学习的延续性,导致学生对“斜着对折不可以完全重合的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产生疑惑。另外,轴对称以图形为研究对象,而相关的平面图形知识是在轴对称内容之后学习的,导致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不全面。例如,在辨析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时,教师出示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致使学生对轴对称的概念把握不准。
  3. 源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思考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将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和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起来,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引发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定性与定量的冲突;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引发判断一般与特殊的冲突;借助学生对特殊平行四边形对称性的判断经验,引发判断三角形对称性的情感冲突。每一次冲突都是学生挑战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教师思维碰撞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习的生长点。
  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如何精彩,而在于能否有效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否让课堂上的碰撞点成为学生学习的着力点,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生长力。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阅读进入课堂,融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读”出别样的数学。教师要善于巧用策略,点燃阅读热情;适机贯穿,培养阅读习惯;指导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关键词]阅读 融于 数学 教学[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50  在小学阶段,阅读和数学看似关联不大,实则关系密切,对学生学好数学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
[摘 要]以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中“位置和方向”的课程内容为研究对象,从内容设置、内容呈现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个版本的教材在年级安排、内容广度和内容呈现的顺序、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 人教版教材 位置和方向 内容设置 内容呈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16  一、内容设置  “位置和方向
[摘 要]列举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时,教师应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让学生在体验策略、构建策略、应用策略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關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引导;列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38-01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
[摘 要]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就是学生先自学教材,再带着自学中遇到的困难、疑惑和不解回到课堂,然后师生共同探讨。通过“简单的统计”这一课的教学,谈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应用统计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教材;教师;分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27-01  让学生带着教材走
[摘 要]“数学思考”是激发并维持学生主动和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数学活动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内化数学思考,在评价跟进中推动数学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积聚数学思考的“内在核能”。  [关键词]数学思考;数学活动;内在核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开放题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灵活性、严谨性以及创新性。在设计小学数学开放题时,教师要注意排除一个“扰”,注重一个“活”,把握一个“综”,关注一个“比”,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的问题中绽放绚烂的思维之花。  [关键词]开放题;思维;小学数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
[摘 要]有预设的课堂,才有发现、有探索、有交流、有创新、有精彩的生成。  [关键词]新课标 预设 有效教学 探究 课堂 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36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经说过:“我用一生来预设课堂。”最初听到贾老师这样说,我还不以为然,可是在教书育人的路上走着走着,自己忽然有所悟:“有效探究的课堂,真的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如何培养具有终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以及“课前预习、课堂反馈”的教学模式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教师应对低年级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提高预习作业的有效性和课堂反馈的针对性,让教学走在发展之前,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
[摘 要]“减法应用题教学”这一课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层层递进的几个数学活动,让一年级的学生在自编的“无数个”用“4-3=1”解决的不同现实问题中,认识减法模型,初步感悟算式模型的意义,及其概括、简洁和一般化)的特点;第二部分,主要通过由一幅图既可以列出加法算式,也可以列出減法算式的辨析和讨论,打破学生一图单题、一图只对应一种运算的思维定式,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有更多的可能。  [关键词]模
[摘 要]“找规律”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是个较为抽象的内容,学生比较难理解。教师将绘本故事《寻找消失的宝石王冠》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绘本故事;找规律;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80-02  【教材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