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思思中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实践与思考,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在进行“让学引思”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了“让学、引思、引学、让思”的习作四步指导策略。本文拟结合《早》一课中的仿写练习指导,在此做个简单的介绍。
  一、让学,在学情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早》一文第3自然段按方位轉换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课后练习题第4题:学习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处所。编者安排这样的仿写,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按方位顺序进行观察,并尝试在表达中迁移运用这一顺序。我们首先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初次练笔。
  学生的练笔很快交了上来,以下是一位学生的习作:
  我们的教室
  我们的教室里有许多东西。
  教室的前面有一张大桌子,那是老师的讲台。讲台上放着一个盒子,里面放的是粉笔。
  讲台背后是黑板。上课的时候,老师总会把一些重要的内容写在上面。
  黑板上方的墙壁上挂着一面国旗,国旗两边分开贴着四个字——敬、净、静、竞。
  黑板右侧悬挂着一台电视机,它与讲台里面的电脑连接在一起。老师经常借助这套多媒体设备给我们观看视频、播放音乐,使我们的课堂有声有色,充满趣味。
  教室的中间是桌子和椅子。同学们通常坐在下面听老师上课。看着这一排排整齐的桌椅,我仿佛听见同学们的琅琅读书声。
  教室后面右侧的柜子上整齐地放着图书,那是我们班级的图书角。有了空闲的时间,大家都喜欢到那里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看上一会儿。
  教室正后方是我们的“成长园地”,上面贴着同学们的作品、获得的荣誉证书、参加活动的图片等。
  我们的教室是不是很棒呢?
  细细品味这位学生的习作,我们发现:方位顺序得到了体现,介绍也很清楚,但总觉得还缺少了点什么。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习作中介绍的物品是比较零散,如果能整合成一个整体就更完美了。
  二、引思,在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不足
  发现了问题之后,我们再次研读教材,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早》这篇课文是一篇参观访问类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参观了三味书屋,写了三个内容——三味书屋、蜡梅、鲁迅书桌上的“早”字的来历。这三个内容皆出现在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且与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联系在一起。
  教材后面的练习,虽然是一次方位顺序的训练,但是如果能与“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发展一定大有裨益。为此,我们再次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与课文进行比较。很快,学生们发现了自己的习作中的不足——缺少了将各部分内容集中起来的“特点”。
  三、引学,在修改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学生的习作,能不能也有一个“神”呢?我们引导学生重新思考他们观察的处所。
  师:教室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生:是乐园,我们的教室是我们学习知识的精神家园。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教室是老师带领我们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的地方。我们把教室布置得温馨,充满了文化气息。
  师:能不能结合你的介绍,让别人读了也能和你有一样的感受呢?
  很快,学生们重新观察教室,进行了交流:
  生:教室的最前面是讲台。讲台上放着粉笔和教科书,玻璃台板下面的电脑连接着东北角的电视屏幕。每天,我们的老师都在这里给我们讲课,使我们学有所获。
  生:讲台后面是黑板。黑板上方是我们的校训——敬、净、静、竞。它提醒我们“尊敬师长,讲究卫生,保持安静,积极向上”,提醒我们要学会做人,成才先成人。
  生:教室的西北角有一个“图书角”。每天做完功课,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在书的海洋里徜徉。“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这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生:后面面对讲台的是黑板报,也是我们的园地。黑板报上展示了我们的优秀读书笔记、书画作品,以及我们参加各项活动获得的荣誉证书及活动图片。
  生 : 我们的教室虽小,却是知识的海洋,是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
  这次交流,学生的介绍没有面面俱到,但抓住了一条主线——精神家园,并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找到了“神”的存在。
  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的习作主题明确,层次分明,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我们的教室
  我们的教室是老师带领我们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的地方。我们把教室布置得温馨,充满了文化气息。
  教室的最前面是讲台。讲台上放着粉笔和教科书,玻璃台板下面的电脑连接着东北角的电视屏幕。老师经常借助这套多媒体设备给我们观看视频、播放音乐,使我们的课堂有声有色,充满趣味。
  讲台背后的黑板上方墙壁上挂着一面国旗。它提醒我们要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
  国旗两边是我们的校训——敬、净、静、竞。它提醒我们“尊敬师长,讲究卫生,保持安静,积极向上”,提醒我们要学会做人,成才先成人。
  教室的中间是同学们的桌椅。看着这一排排整齐的桌椅,我仿佛听见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
  教室西北角的柜子上整齐地放着图书,那是我们班级的图书角。每天做完功课,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在书的海洋里徜徉。“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这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教室正后方对着讲台的是黑板报,也是我们的“成长园地”。黑板报上展示了我们的优秀读书笔记、书画作品,以及我们参加各项活动获得的荣誉证书及活动图片。这里是见证我们成长足迹的地方。
  我们的教室虽小,却是知识的海洋,是我们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
  四、让思,在小结的基础上巩固提升
  我们的训练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让学生回顾以上的习作过程,小结出这类习作的一般规律:介绍一处处所,要抓住它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具体。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卧室及其他处所。   生:我的卧室是“我的小书屋”。因为卧室里的书桌上放着书,床顶头的柜子上有一盏台灯和几本书,床的另一头就是一個书橱。房间里除了与书有关的这几样,再也没有其他陈设了。
  生:我的卧室是“我的童话小屋” ……
  生:我们的学校是“我们的乐园”……
  学生继续练笔,写出的习作皆达到了神聚的效果。
  五、反思,在审视的基础上提升高度
  回顾本次习作指导的过程,结合平时的实际观察,我觉得我们的习作指导应该在认识上站得高一点,在实践上做得实一些。
  1.立足整体,让每一次训练为学生的习作素养添砖加瓦
  习作指导是一个整体工程,不可以只做零件加工。学生的每一次习作训练都应该包含审题、选材、立意、构思等过程。
  本次习作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初作在审题、选材方面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如果仅从方位顺序的训练角度来看,初作就基本实现了目标。但深入思考,我们觉得在立意、构思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按照我们的理解和深究,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站上了新的高度。学生不仅完成了单一的专项训练,而且形成了一种纵观全局的习作素养。
  由此可见,习作指导只有做全面的考量,才能指导学生写出有质量的习作,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为学生的习作素养增色添彩。
  2.着眼发展,让每一次训练见证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习作指导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不能满足于只做一个裁判。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不少一线语文老师的习作指导流程是:布置习作—学生习作—教师批改。在这样的流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充当一个裁判。教师也许发现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但随着批改的结束,习作的指导过程也就结束了,问题仍旧是问题。教师“指导”的缺位,造成了学生“提高”的缺失。在我们的指导过程中,上述的流程只是习作指导的准备阶段。教师的指导更多的放在“发现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在有效的训练中“解决问题”。
  本次习作指导,针对学生在初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进行了“举一反三”的延伸,使学生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获得了习作能力的提升。
  只要我们不吝啬时间,用心去做,习作指导的效果就能落到实处,学生的发展就会实实在在。
  (作者单位:江苏东台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其教学应当是多元的。在教学中,孤立的机械化的阅读模式应逐渐向着全景式的阅读教学发展,从而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应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注重学生阅读的探究性。因此,我们树立全景式阅读教学的观念,构建
摘要: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际,就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意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校企合作;联合办学    近几年来,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视和努力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就笔者所执教的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而言,学校领导仔细研究、精心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新形势,紧密结合本校的实际特点,
小学第二学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统编本教材尤其关注这一学段的学生内在认知思维意识的发展,编选了许多经典优质的范文,设计了多维的认知联结点,在激活学生表达兴趣的同时,关注学生书面表达意识,从而提升学生内在语言意识的不断发展。  一、链接生活源头,扩展语言表达的整体视域  1.设计驱动任务,积累练笔素材  对于学生来说,任何学习活动和要求都应该有其认可的缘由,否则他们的思维难以得到
在低年级的默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默读意识与默读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并能够结合助学系统中对学生默读训练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默读训练,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默读训练中能够形成默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关于低年级阅读明确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由此可见,默读训练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的。那么,对低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统编本教材也体现了这一点,编排了许多世界名著,但由于篇幅有限,只是节选了其中最经典的部分片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篇”搭建桥梁,引导学生走向“这一本”,尝试进行整本书阅读活动,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审视目录,把握基本构架  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时候,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这本书的目录,而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从这一点来看,第三学段对文本的关注已经不再停留在语言内容层面,而需要站立在更高层面上梳理文本语句之间的联系,揣摩其内在的逻辑关联,深入文本意蕴,提升言语实践能力。  《为人民服务》(六年级下册)是一篇典型的说理文,语段之间的逻辑联系、语段内部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非常严谨,
统编本语文教材已用了一段时间,在观摩一些公开课后,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有些课堂教学,教师对教材虽然能进行反复研究,并设计出最符合心中预期的、最能直达教学目标的那条所谓最佳教学路径,看似行云流水,但不一定是学生的学路,导致阅读教学的乏味、功利与低效。那么,课堂是谁的?课是上给谁看的?课堂上教师的“魅力”和学生的“成长”哪个重要?注重教路,一心想着听课教师的感受,忘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忽视学路的课
2018年我执教了研究性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三年级上册的统编本教材。因为是新版教材,我特别留意它的独特之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三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编排了一种新的课型,要引导学生学会预测。预测,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自身背景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对文本后面的情节发展、结局等内容进行推测,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文本信息验证自己的推测,在推测与验证中不断推进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正式提出了“综合性学习”,但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综合性学习依然深陷困境之中,形成了高认可度和低实施度之间的巨大反差。那么,到底哪些因素阻碍了教师实施综合性教学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建立综合性学习这方面有效的评价机制,同时评价方式也没有落实好。由于综合性学习没有专项的考试,导致教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那如何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呢?笔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综合性学习
当前课程改革的主题之一便是语用能力的提高,然而很多教师在重视语用训练、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使语文课堂失去了诗意。一提到训练,多数教师就会想到机械重复,甚至是负担,然而训练本身没有错,关键是看教师如何运用。在课堂上,教师要给语用训练插上想象的翅膀,也要攥紧手中的“线”,以便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还能有效推促课堂精彩生成。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就想象式语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