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意境的创设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huwoshi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讲究方法。语文这门特殊的语言学科,更应注重教学的艺术性。语文教师还必须以其审美创造力不断地感染学生,使他们不仅能提高审美感知力、鉴赏力,而且会自觉培养审美创造力。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创设优美的意境,给学生以美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美读”创设审美意境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委婉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老所说的“兴味”,就是情趣,不仅指朗读的情趣,更是指鉴赏作品的情趣;叶老所说的“受用”,就是能力,不仅指朗读的能力,更是指感受美的能力。在“美读”中学生就会有审美的再创造。
  引导学生如痴如迷的朗读,学生就会主动地入神地揣摩、品味作品的情韵,学生的情感就会不自觉的进入作品的角色,进入作品的意境,于是,学生的主观情感与作品的客观情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的内因大门打开了,主体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了,那么,教师的讲解、课文的知识等外部的东西,就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东西,转化为学生的主体素质。特别是那些情文并茂的诗文,蕴含着浓郁的情、丰富的理,教师指导得好,通过朗读把学生引入作品的优美意境,就会产生令人兴奋不已的效果:莘莘学子,或被山川的壮美之情所陶醉,或被催人奋进的豪情所激励,或被感人肺腑的融融亲情所感化,或被催人泪下的悲伤之情所感染,对作品的理解自然深刻、透彻。
  下面举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诗的第四节: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教学这节诗,教师如果单调地分析讲解,学生就会反应冷漠。这表明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并没调动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性,效果不佳。教师应立即改用朗读教学法,一边范读,一边作如下的朗读指导:段尾句和段首句是反复句,朗读时开始音调略高,读速略快,后面要轻而慢。中间八句写八个细节,朗读时,一是注意句子之间气势连贯,停顿短暂:二是要读得稍轻、稍快;三是几个动词“搭好”、“拍去”、“尝到”、“煮熟”、“补好”、“包好”、“掐死”,“拿起”和形容词“乌黑”要慢速重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种情景:同学们时而出神地思索,时而高声朗诵。教师叫一个读得着了迷的学生站起来朗读,他可能会读得饱含激情,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了诗的意境,甚至会赢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再叫他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朗读,他会轻松地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首尾两句写保姆对“我”的关心照料,抒发对保姆的深切怀念之情;中间八句突出大堰河繁重的劳动和极度的贫穷,倾泻作者内心对保姆感激、敬爱、赞美的激情。这一读一答,生动地说明朗读教学的这种效应: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知识结构已经转化为认知结构,完成了心理内化的过程,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运用“绘画”创设审美意境
  
  王国维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当代画家肖峰也认为:“意境是指作品中所描述的形象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称‘诗’与‘画’一致所造成的艺术境界。”景是情的物质外壳,情是景的精神内核,意境的形成必须有景作为物质基础。(宋)苏轼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耐人寻味的佳作,如同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寓有情节、富有情味的绘画。诗歌讲究画面感,绘画重视故事性,把绘画与诗歌中的说、写训练相结合,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把诗、画、事结合得完美的,莫过于唐代的王维。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中有明月、清泉、松竹、溪石、水莲等,描绘了一组清静、幽美的画面;然而在静的环境中,又有人的活动——浣女欢笑,渔人荡舟,可能还有作者的旁观。教师可以根据这组画面,然后再让学生画出一幅,乃至好几幅画。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达到了审美的再创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涉江》一文的教学,我让学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试译全诗,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一、四段内容用图画展示出来。有位学艺术的特长生首先上台,根据自己丰富的想象画出屈原乘坐青虬、白螭驾的车,在云中腾跃,向仙宫飞去的图画。祥云下面,炊烟袅袅,屋舍依稀,一片混沌。在同学们全神贯注欣赏图画的气氛中,要求同学们指出画面与课文巧妙吻合的地方。接着赞扬这位同学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深刻,并肯定他将内容用形象的画面准确描绘出来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描画得非常精彩。同学们在饶有兴趣的欣赏中忘记了疲劳,准确地理解了这段课文。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意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多媒体以其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可以将学生迅速带人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融入情景,就能更好地读书有味,读书人情,读书悟理。
  利用多媒体科学、准确、形象、生动、视野宽阔等方面的教学优势,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现代媒体参与性的功能,通过对事物、具体场面的创设和刺激,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边城》一文时,我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凤凰古城的简介,清澈的溪水、悠悠的竹林、古朴的吊角楼以及湿漉漉的小路;在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我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秋景图片,营造秋的氛围,从直觉形象上给学生以感染,同时,引导学生发掘秋的丰富内涵,回忆诗人墨客对秋的感悟和赞叹;在教 学《荷塘月色》一文时,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江南的美景,学生看到盛开的荷花、田田的荷叶,似乎闻到了幽幽的荷香,完全被美丽的景色陶醉了。教学庄子的《秋水》时,立体展现气势磅礴的黄河、波涛汹涌的大海,让学生充分理解、体会河伯的自省。在教学《胡同文化》时,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全国各地,亲眼目睹“小桥流水人家”的西塘美景,别具一格的吊脚楼以及北京胡同的各种图片。运用多媒体所创设的优美意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情境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消除了学生对文章的陌生感,既诱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情景,无论是从直觉上还是理性认识上启迪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四、运用“讨论法”创设审美意境
  
  新课改要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一切的学生,发展学生的一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讨论法”教学正是体现这种原则的最佳方式。如在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我让学生围绕“作者是如何感悟生命的”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再现和领略了书中优美的意境:园中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通过情境的再现,学生进而认识到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使“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我”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中找到了答案: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又如我在《墙上的斑点》一文教学中,也成功的运用了“讨论法”。首先我让学生围绕“墙上的斑点是如何形成的”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准确再现了文中的意境: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意境的再现使学生把握了本文的主题:“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间的意识活动。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
  审美是一种再创造,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善于驾驭课堂,营造良好的审美意境,这样才能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迷惘惆怅困境中走出,进而得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谭朝林,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本文编校:老猛
其他文献
本人有幸参加了2008年湖北高考语文阅卷,我评的是第十四题诗歌鉴赏.2008年高考湖北卷鉴赏的是宋代词人侯蒙所作的一词.本题共两小题:一是指出作者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词作出简析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的语文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应该说,这是语文教师必须高举的一面大旗,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背离文本实际,背离学生实际,远离高尚,更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教学现象屡屡发生。  教师语言的粗俗。客观地说,文本都是
在新课标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同等重要的新的课程内容,是语文新课程的亮点。但是它与其他板块的内容又有显著的差异,它既没有教材,也没有进程,更没有学科学习的系统性和顺序性。因此,学生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学习主题的选定,往往成为首要的难题。教材中选编的综合性学习材料只能作为学习的引子或选题参考,而不能作为选题本身,下
几年来,在高中毕业班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遇事好争论,在日记中往往也爱发表一些异议。把这些争论、异议与平日的作文加以比较,就觉得更新颖,更有说服力,于是我每学期都集中一个时期出一组可供争议的命题,试行论争式的写作。  为使学生作文争有对象,议有目的,每一次写作,我做到讨论于前,立意于前,交流于后,统一于后,即针对命题先组织学生讨论,各自谈看法,提观点,由于题目具有可争议的特点,学生所选的角度又各
当前,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教师往往强调了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而对表现人物的手法则有些忽视,因而导致学生描写的功力普遍下降,学生不会描写,不善描写,记叙文中概念性的句子颇多。这里就肖像描写谈谈笔者自己的体会。    一、从培养学生的自觉观察力抓起    为什么培养自觉观察力如此重要?因为它是作文重要的基本功。鲁迅在总结写作经验时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就是强调观
评改作文也是作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等都无疑强调了评改作文的重要性。可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是老师评改,很多时候就直接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批阅几个字,有些教师在学生习作前,也会点评一些学生的文章或者读读某个学生的范文,蜻蜓点水,学生听听而已。甚至有些老师以自己评改代替学生评改,越俎代庖。因此,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给作文评改变变“脸”,还学生自主修改的权力。  一、变“
期刊
创新的基础在于个性的凸现,而个性展示是创新教育的源泉。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添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教学新要求,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个性教育问题,体现了人文主义尊重个人价值和自由发展,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气息,开拓了新的领域。因此作文教学中,把克服那种压抑、扭曲甚至抹杀个性的行为放在了批判的对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作文教学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个性,应在教学中对个性的发展持正确的态度,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第一问:语文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语文学科,迄今为止,争论最多的,是它的性质。其实,语文很像一道文化拼盘,追究它的性质,恐怕永远不会有什么结果。倒是语文教育的目的,似乎较少争议。  1963年《全日制教学大纲(草案)》提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提法,后来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目
我们要活着都是为什么 我们说不出也没有想说 今年的冬天像是一把刀 我们在刀里就这样活着 明天的日子比今天更多 春天要来了像一条小 河流过这一家流过这一家 春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