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行论争式写作的几点收获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ixing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来,在高中毕业班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遇事好争论,在日记中往往也爱发表一些异议。把这些争论、异议与平日的作文加以比较,就觉得更新颖,更有说服力,于是我每学期都集中一个时期出一组可供争议的命题,试行论争式的写作。
  为使学生作文争有对象,议有目的,每一次写作,我做到讨论于前,立意于前,交流于后,统一于后,即针对命题先组织学生讨论,各自谈看法,提观点,由于题目具有可争议的特点,学生所选的角度又各不相同,因而提出的观点就不尽相同,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讨论后,引导学生抓住对立观点,进行书面论辩。学生成稿以后,我又选择其中观点相对的一、两组文章印发下去,供二次写作或口头争辩,最后再统一认识,指出哪是正确的,哪是错误的或不全面的,应当怎样认识,以代替作文评讲,每经过一次论争式写作,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体来说,有如下四点收获。
  
  一、学生在论争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使内容丰富扎实。
  
  在《“贻笑大方”之我见》这一命题写作时,一部分学生认为“贻笑大方”不是好事,主张每事向内行人学习、请教,以免落得“贻笑大方”的结局,更不要成为贻笑大方的人。文章引述了不少古往今来不虚心、不求教而至于一事无成甚至身败名裂的例子,而另一部分同学却大胆提出“不要怕贻笑大方”的观点。认为向内行请教固然必要,然而事事请教,老让别人扶着走,跟在“大方”之后亦步亦趋,那么后生怎么能超过前辈,世界又怎能向前发展呢?有一个学生引用了四条论据,条条中肯有力。不惮读者厌烦,简述如下:(一)我国女排在初次参加国际比赛时,曾被国外某些排坛人士认为“游泳池里的试水婴儿”;嘲讽激发了我国女排为国增光的志气。今天,我国女排两次蝉联世界冠军,成为举世瞩目的排坛明星。(二)斯蒂芬逊首次发明的火车机车没能赛过马车。在当时,无论是动力机的行家还是外行的旁观者都付之一笑。然而今天,火车的速度已是马车所望尘莫及的了。(三)古希腊的德莫斯蒂尼原来连讲话都口讷,而他想成为一名演说家,当然遭到了演说大师的嘲笑,可是德莫斯蒂尼不懈地练习,终于使自己演说起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成为了希腊历史上著名的雄辩家,使原来那些嘲笑他的人目瞪口呆。(四)就一切“大方”而言,未必就没有受过别人的嘲笑,难道他们就没有经历扭捏学步、咿呀学语的阶段?这个同学在文章后一部分中又鼓励人们“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解放思想,不要被暂时的议论讥笑束缚了手脚,压抑了智慧。
  由于学生在开头辩论时明确了论点,找到了对象,引发了积极思维,因此在写作时,肯花力气,肯动脑筋,旁征博引,毫不苟且,使文章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内容充实,论据确凿有力。
  
  二、在论争中坚持己见,条分缕析,使论证步步深入。
  
  由口头讨论进入书面写作,学生的“战斗”状态未解,想说的话一起涌向笔端,这就须得有个先后顺序,有个主次轻重,一经斟酌、排列,文章写得有条有理,并能逐层深入。这是在一般性写作时不易达到的。例如写《“吃一堑”与“长一智”》这一题目,有的学生开门见山,指出“吃一堑长一智”指的是遭一次挫折,就增长一分才智。依我看,未必尽然。接着举例说明,有的人不止是“吃一堑”而是吃“二堑”、“三堑”甚至“多堑”,也未“长半智”,“如果错误地认为‘吃一堑’就定能‘长一智”’,那么岂不是“吃堑‘越多越好?”’接着他又分析了“吃堑”之后能够“长智”的条件和不能“长智”的原因,并结合青年的实际情况指出“人非圣贤”,但规律长存,长智乃至关重要。借此又将深入阐述人们“吃堑”之后,不应只满足于“长一智”,而应力求“长多智”,最后鼓励青年不要在“吃堑”之后丧失理智,而要用马列主义做指导,去分析,去总结,做一个清醒的有聪明才智的革命者。通观全篇,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大有不获全胜、绝不收兵之势。
  
  三、在论争中周密思考,正反兼顾,使认识臻于全面。
  
  学生的思维是敏捷的,然而也易于犯片面性的毛病。论争中,有人往往留下空档,让对方击一猛掌;有时则失于粗略而脱离了对方所设的特定条件,盲目辩驳,结果一旦弄清了前提条件,自己便溃不成军。有了这样的一两次失败,他们就会发现自己思维的粗略之处,于是后来的论辩也客观得多,惟恐别人捅了漏洞。学着运用辩证法进行思辨,思维也渐趋于全面了。
  
  四、在论争中,培养了学生分析的习惯,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学生对论争式写作饶有兴趣,有时为了分清是非,辨明曲直,书面形式往往适应不了课堂,也远不能止渴,于是延续到课外,争辩于口头。例如《也谈“亡羊补牢”》一题的讨论,九九届学生曾持续了三天,争了又写,写了又争,生动活泼,许多同学的日记以他们生活中的某一片断为评论对象,抒发己见,出现了许多材料、见解都比较新颖的习作。积极性已经调动,写作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陈国祥,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靖江。本文编校:王玲
其他文献
温庭筠的这首五绝,意境和风格都更接近于词,甚至不妨说它就是一种词化的小诗。碧涧驿所在不详,据次旬可知.是和诗人怀想的“楚国”相隔遥远的一所山间驿舍。诗中所写的,金是清晨梦
钱谷融,著名学者,1919年9月生于江苏武进.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长期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
2008年高考作文题共18道,从命题形式来看,仍然是多种形式并举,其中话题作文2道,命题作文8道,材料作文8道。由此看出,话题作文逐渐淡出舞台,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已占据主流。
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基础能力,如何通过汉语教学测试来促进学生表达说服、传情达意、阅读写作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形成是汉语教学的关键。强化汉语教学测试并进行教学经验总结,能更好地检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评定教师的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对随后的语言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考分和实际应用水平。随着大数据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语把汉语的听、说、写变为点、看、录,汉语言文
一抹横生遍地 散淡的情绪 远天在此际腊黄 一如我的脸色 星在浮游 云在浮游 都是因为你 生长于一个 扁平的记忆 圆圆缺缺地叙述 一个无晴并有晴的梦 畅想的翅膀
目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因为不讲教学逻辑以致教学无效的种种现象,作为课堂教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实施者的教师,对教学中所存在的种种不合逻辑的现象,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如果我们把对问题探讨的视野稍微放宽一点,我们就不难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遵循教学逻辑的种种现象背后,其实又有着极为复杂的原因。    原因之一:教学理论的笼统与模糊,使教师无所适从。    可以说到现在为止,我
很早就想写这个题目,一直找不到切入口。谁知“得来全不费工夫”,作文周刊精选本《满分作文》(高中2008.7)无意间进入了我的视野。  翻开这本杂志,第一篇是“高考论坛”——《打破不出时代热点作文题的戒律》。愣了一会儿,才明白题目的意思,但还有疑问:“戒律”是否该用引号?  接着看第一段:  2008年高考的帷幕刚刚拉下,我们第一时间来看今年的作文题,会让我们感到非常吃惊。这个吃惊,倒不是因为作文题
本人有幸参加了2008年湖北高考语文阅卷,我评的是第十四题诗歌鉴赏.2008年高考湖北卷鉴赏的是宋代词人侯蒙所作的一词.本题共两小题:一是指出作者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词作出简析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的语文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应该说,这是语文教师必须高举的一面大旗,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背离文本实际,背离学生实际,远离高尚,更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教学现象屡屡发生。  教师语言的粗俗。客观地说,文本都是
在新课标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同等重要的新的课程内容,是语文新课程的亮点。但是它与其他板块的内容又有显著的差异,它既没有教材,也没有进程,更没有学科学习的系统性和顺序性。因此,学生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学习主题的选定,往往成为首要的难题。教材中选编的综合性学习材料只能作为学习的引子或选题参考,而不能作为选题本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