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校本课程之我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程是以国家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了学校自己的办学宗旨、教育哲学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本学校本地区实际情况,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社区和学生家长等课程资源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小组为开发主体,校长、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革过程。
  一、 怎么看待校本课程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六大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对于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新课标指出:“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符合地理课程标准和新理念的要求。
  校本课程打破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学校参与到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来,学校全体成员由此而更深刻的、广义地了解课程和教学的真髓,校本课程还打破了学生远离生活世界的局面,使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物中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从同伴的相互学习中以正确的方式进入知识和生活。
  二、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
  1、把活动课程提升为校本课程内容。校本课程是对原有活动课的继承、规范和发展,有些活动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课程的具体表现,用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程序去审视,并进行筛选,重新開发与规范,使其转变为校本课程。
  2、把学校的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内容。学校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电教设备、体育场所、校园环境、教师特长等,这些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资源,具有经常性和简捷性的特点,尤其是教师资源是开发校本课程的根本所在,要充分利用教师的经验特长,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3、把学校的传统与优势转化为校本课程内容。学校的传统与优势项目是学校办学的特色,也是长期办学取得的成果,将学校的传统与优势项目转化为校本课程,既是校本课程的基点,也是校本课程的特点。
  4、根据我校所在镇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情况,我们还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当中,我们开展:农村耕地利用现状及处理,当地噪声污染及危害,水头最大的污染在哪里,水头的石材产业现状及危害,水头的石材是好是坏,关于我镇绿化的调查,水头的水还能喝吗,如何来治理水头的牛奶河,等等,这些专题有利于地理基本理念的实施,也便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地理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基本技能和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但就目前来看,广大的县域初中学校特别是农村初中,专业地理教师相当紧缺,开发素质欠佳,并为各种条件所限,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这就需要专家的指导与支持。一方面要请高校有关专家对研究课题进行指导,另一方面与进修院校科研室、教学研究室建立协作关系,共同进行课题开发。
  不少领导和教师对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存在一个担心,那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且所研究的内容并不完全是教材中的核心,这样会不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事实上,近年来,中考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各学科考试更体现了这一点。而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中考升学率,反而会促进中考升学率的提高。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件有意义且难度较大的工作,但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科学操作,就能够取得成绩。地理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地理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个性和潜能得到发展,地理信息采集和加工等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更好地认识地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这使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了做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情感等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这些,正是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  低年级的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好习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就容易消退,只有对学生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从细处抓起,有计划地增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最后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我平时是这样进行规范训练的:  1、加强课堂常规的训练  孩子们课堂上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我就训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上课刚讲完的知识内容,下课马上就有学生来问课堂上的问题。有时候,教师觉得这节课上得很好,知识点的讲解也非常到位,与学生的互动也不错,学生学习热情也高涨,但从作业情况就不是很理想,这是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关键是优化教学设计和优化教学实践。下面就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忽然优化教学实
一、我眼中的《秋日》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先入为主的悲秋心态,使得无论是译者还是读者看到第三小节就浮现出一个孤独的漂泊者的形象,对孤独的逃避和厌弃几乎是一种文化本能,很难有浸入其中的品味和体验。冯至的译本:“不安地游荡”很清晰地刻画了一个心灵无所依傍的漂泊者形象。相较下,更青睐北岛的译文,“徘徊”一词意味隽永,且诗意的流淌不存在断裂,突转的情况。  如果要理解他的“孤独”,不妨从第三节的“不必”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生产的基本保证,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粮食安全的关键。我国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当前随
午睡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我发现每到午睡时,我班幼儿却表现得异常兴奋。由于每张床都是紧挨着的,因此,他们凑在一起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尽管老师不断强调:“闭上眼睛,安静入睡。”但仍有幼儿偷偷说话……自己不睡也会打扰到别人。等到起床时,一个个又都叫不醒,勉强起来了,下午的活动也是无精打采。午睡睡眠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日生活、学习乃至身心健康。因此,幼儿教师不仅要为幼儿上好课,组织好
“爱心”是老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老师工作的主旋律,可以说,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在我的教学生涯和班主任生涯中,我始终以先生的教育名言鞭策着自己,始终不忘我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责任。著名教育家吕型伟也说:“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可见,教师热爱学生是教育的需要。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的扩张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长期以来我国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与低效利用,导致建设用地需求的刚性增长与耕地保护红线下的建设用地增量供应接近极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问题研究意义  现在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谁主谁次的比较在理论界仍然还有争论,有人认为学校教育是主体,家庭教育是辅助,也有人认为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延伸。例如,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内涵、目标、原则等问题的探讨。只有学校与家庭均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创造潜能以及心理健康,才能将孩子塑造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综合型人才。通过相关问题的探究,引导人们改变固化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