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耕地保护研究——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生产的基本保证,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粮食安全的关键。我国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都对耕地资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加之人多地少的国情,这些都使得耕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区域耕地保护研究成为热点,通过研究提高对耕地保护的认识,为土地利用行为与决策提供依据,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以位于西部地区的重庆市荣昌县为例,重点从耕地数量保护、质量保护和生态保护三方面对县域耕地保护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文献综述。主要回顾了国外一些国家耕地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得出一些经验与启示;同时,从耕地数量保护、质量保护和生态保护三方面对国内耕地保护进行了综述,并对其进行了述评,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绪论。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等。 第三章:县域耕地数量保护研究。该章根据重庆市荣昌县近10年耕地数量统计资料,分析了重庆市荣昌县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并结合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从定量的角度对影响重庆市荣昌县耕地数量变化的因素作了分析,从而对全县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及其规律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文中主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以近10年统计数据为分析样本,选取重庆市荣昌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指标来研究建设占用耕地的驱动机制,研究中使用相关分析方法确定影响重庆市荣昌县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变化过程的驱动机制。在对重庆市荣昌县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重庆市荣昌县人地矛盾突出的实际,提出了重庆市荣昌县合理保护耕地数量的相关对策建议。 第四章:县域耕地质量保护研究。该章从高中低产田、不同坡度耕地、基本农田状况以及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等方面对耕地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鉴于土壤类型是耕地质量的基础以及全县资料获取的可能性,文章以土壤原始数据为基础,对全县耕地质量进行了定性的单项评价,并提出了全县耕地质量保护的相关对策。第五章:县域耕地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该章从全县大生态环境出发,对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趋势作了详尽分析,同时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全县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第六章:结论与讨论。对整个研究论文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概括,并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研究从县域尺度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环境三方面进行研究,成果将为该区域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决策建议。同时,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空间尺度耕地保护研究提供案例,可以完善耕地保护研究框架体系,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此外,重庆市荣昌县作为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县域,研究结果可以作为我国广大同类地区耕地保护研究的借鉴和参考。
其他文献
本论文基于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关注,是在中国加大力度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前提下,在充分认识大学生情绪管理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合理情绪理论出发,以天津农学院大学生
学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博取众家之长”……。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借鉴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听同行的课、听优秀教师的课
【摘要】幼儿教师的口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的口语魅力就在于,它是架起与幼儿相互沟通的桥梁,也是幼儿进入知识海洋的一把钥匙。它能够在活动过程中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  【关键词】浅析;幼儿教师;口语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语言是教师传道、授
【背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强调课堂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师在授课中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要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创设有利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思想政治必修一
兴趣是最好老师,学生只有带着兴趣去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不但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数学课具有吸引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呢?我认为,开放式课堂就能
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新课程的起始年级顺利完成了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任务。我也有幸能成为其中努力的一员。下半学期我们进入了选修阶段第一部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学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  低年级的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好习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就容易消退,只有对学生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从细处抓起,有计划地增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最后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我平时是这样进行规范训练的:  1、加强课堂常规的训练  孩子们课堂上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我就训
长期以来,我国都处于人多地少的情况,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加之,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越来越多的建设用地来维持、促进经济的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上课刚讲完的知识内容,下课马上就有学生来问课堂上的问题。有时候,教师觉得这节课上得很好,知识点的讲解也非常到位,与学生的互动也不错,学生学习热情也高涨,但从作业情况就不是很理想,这是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关键是优化教学设计和优化教学实践。下面就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忽然优化教学实
一、我眼中的《秋日》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先入为主的悲秋心态,使得无论是译者还是读者看到第三小节就浮现出一个孤独的漂泊者的形象,对孤独的逃避和厌弃几乎是一种文化本能,很难有浸入其中的品味和体验。冯至的译本:“不安地游荡”很清晰地刻画了一个心灵无所依傍的漂泊者形象。相较下,更青睐北岛的译文,“徘徊”一词意味隽永,且诗意的流淌不存在断裂,突转的情况。  如果要理解他的“孤独”,不妨从第三节的“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