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年级小学生对小学生活既感到新鲜,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印度有一句古谚:“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由此可见,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极其重要。抓好一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老师重视并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且可以免去今后对其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矫治的麻烦。因此,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孩子愉快地学习非常关键。
  关键词:习惯;评价;榜样
  一、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而一年级更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良好的习惯会形成良好的班风,会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提升。因此,良好习惯的培养,对于刚进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利用儿歌形式对他们进行习惯教育
  为了强化学生的这些行为,利用儿歌对他们进行习惯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儿歌朗朗上口、简单易记,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为了提醒学生课前要做哪些准备,我们编了上课儿歌:“铃声响,进课堂,文具书本摆放好,身体坐正看前方。”下课儿歌:“下课了,换书本,先如厕,再休息。”还有上课的坐姿儿歌、写字姿势儿歌。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时间一长,注意会不集中,小动作就会多起来,我会及时组织纪律,并及时表扬坐得端正的学生。习惯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的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强调,不断监督、巩固、提升的过程。
  2.严格要求,抓典型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课、一两天就行的,它必须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由于低年级学生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比较差,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能操之过急。有了上面的儿歌,就要让他们对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决不允许有下一次错误,他们就记住了,几点了,做到了什么,应该怎么做,严格地告诉他们,逐步就形成规律了。有的时候任凭老师怎么说学生也记不住,这就要求老师抓典型事例,加深学生印象。针对课前做好准备工作的要求,在刚开学的前几周,按要求做到的学生我都在全班表扬,课堂上当小老师领读,他们越来越想表现得更好,以此奖励这些同学,也激励别的同学奋进。
  3.建立评价制度,以激励学生
  要想讓学生形成好的习惯只靠老师的提醒、教育也是不够的,我认为要建立一个与其学习、习惯等挂钩的评价制度。我根据日常表现、课堂、作业、背课文等情况,奖励小红花,谁得的小红花多,谁就能当小老师,戴老师的喇叭领读,发作业本,帮老师拿东西,在六一儿童节就能得奖状……在一年级的小学生眼里,能做到以上这些是何等荣耀的事情,这样,学生的兴趣积极性高了。对于班里的后进生来说,虽然他们每天很努力,但是所得的红花永远赶不上优等生,那不能得奖了,学习的积极性又没了,这怎么办呀?我又有一条规定,只要自己每天都在努力,每天都在用心、进步,能得到老师的表扬,那你就是最棒的,也能得奖。不和别人比,只和自己比。就如我们教室后面的班级文化中,老师送给大家的座右铭: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表现好,那你就是最棒的。
  二、建立全班学生轮流当班长制度,培养自育能力
  刚开始我的做法是只让几个表现好的学生轮流当班长,经过观察,我发现这样下去只能是好的学生好,差的仍然赶不上,而且越来越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这会使部分同学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失去上进心和积极性。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采取了全班学生轮流当班长制,每天早到校的这段时间表现好的同学就能当班长,站在讲台上领读。这样学生早到校时打闹的现象没了,违反纪律的同学也少了。轮流当班长的周期为一星期。在大部分同学积极性高涨的同时,问题也来了:班长在大多数学生眼里那可是权威,全班同学都得听我的,如果不听话的,就批评,这样使得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也分散了。我告诉孩子们:身教大于言教,只要做好自己就足以。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其他同学,以身作则,才有说服力。
  一年顺利结束了,回顾这一年的生活,有辛酸,有汗水,也有喜悦和收获。学生们在成长,同样我也在成长。在与这一班孩子相处的这一年时间里,倾注了我许多的心血,但看到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成长,又使我感到无比的欣慰,给了我无比的动力。总结这一年的经验,总觉得还太少,还不够成熟。今天,也许我在这里谈的所谓经验有些浅薄,也许还不全面,希望领导和老师能直言不讳,提出意见,相信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会有所改进。
  参考文献:
  [1]张玉红.小学班级管理的理念和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吴影.小学班级文化构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编辑 赵飞飞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占据了大半篇幅,而且是“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重大难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题型繁多且涉及的逻辑关系较复杂。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归类总结,加强应用题解题方法的探究,以构建应用题知识框架。从应用题归类复习的角度,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归类整理的具体方法进行了重点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复习;归类复习;巩固教学  长久以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相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率的学习方式不能单单只依赖于简单的模仿和记忆,自主实践、自主探究和团体合作交流同样是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小学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在宽松、自然和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课程,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劲头更加
摘 要:课堂教学中,尝试探究性学习,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学中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做到精彩引入。给学生独立探究发展的平台,使其对要完成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想办法,查资料,质疑,问难,从而实现探究性学习,学生积极参与了探究过程,知识的生成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探究的需求得到满足,享受到了成功。  关键词:探究性;高效课堂;参与度;协调;发现  为了切实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
摘 要:主题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是指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师幼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个别化学习活动作为主题活动中的一项深入、延伸活动,是发展幼儿对主题经验的认识、积累生活经验、提高探索学习欲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主题活动;师幼互动;问题激趣  一、观察、分析——预设互动  在每一个新主题开展前,教师首先要根据主题目标与幼儿认识发展需求进行仔细分析与规划,尤其是在创设个
摘 要:如何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成了社会大众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教育孩子,使他们全面发展,对于教育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随着人们对文化要求的日益加深,家训重拾往日的风采,越来越为人们所应用。许多学校也纷纷效仿,树立起家训、家规。  关键词:郑氏家训;德育工作;立德树人  “江南第一家”传统家训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激情碰撞,可以擦出教育的火花,为我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
摘 要:在现实生活中,数学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也可以说生活就是由一串串数字所组成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却又远远超过现实生活,它是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聚合,重组,抽象化和规律性,因此,我们有时候会感觉数学知识很奇妙,很高深。因此,就“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阐述生活和数学的关系,并就“如何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数学;生活;实际问题  教育要从小抓起
摘 要: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沙河小学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学习为目标,以文化为引领,以制度为保障,以课程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教学科研活动,形成凝聚人心的共同愿景,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一是建立学习机制,搭建学习平台;二是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學习实效;三是加强交流互动,分享学习成果;四是开展跟岗学习,提高管理能力;五是建立课程体系,明确学习目标;六是实施项目合作,深化组织建设。  
摘 要:新课标的提出有其时代必要性和必然性:第一,著名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慣,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正所谓观念变,行动就变;行动变,习惯就变;习惯变,性格就变;性格变,命运就变;命运变,人的一生就改变。行为习惯就像人身体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第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习能力的竞争。目前,“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存在,所
摘 要:小学教学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依旧采用“滿堂灌”的单一教学方式,效率很低,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调动,提出“学习纸”这一新颖教学方式,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学习纸;小学数学;以生为本  人间最美四月天,“浦口区走进名师班”迎来一场特别的活动,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讲授“认识负数”,展现了深厚的教学功底,贲老师围绕“研究学习单”的学习纸展开,那这张学习纸到底承载
小班化教学在许多学校都得以实施,随着时代的发展,小班化教学将被更广泛采取。根据国内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一个班级的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超过越多,顾不到的学生也越多,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形式。  随着各班人数的减少,使得原本针对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得以面向学生个体,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的时候能更多地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掌握能力,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