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b396104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教学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依旧采用“滿堂灌”的单一教学方式,效率很低,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调动,提出“学习纸”这一新颖教学方式,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学习纸;小学数学;以生为本
  人间最美四月天,“浦口区走进名师班”迎来一场特别的活动,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讲授“认识负数”,展现了深厚的教学功底,贲老师围绕“研究学习单”的学习纸展开,那这张学习纸到底承载着教和学的哪些方面?让我们先看这张“学习纸”的具体内容:
  贲老师:
  “认识负数”研究学习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1.(1)有关“负数”的例子:
  (2)关于“负数”,我知道:
  2.我搜集的有关“负数”的知识:
  3.为什么要有“负数”?
  4.关于“负数”,我的疑问:
  贲老师的学习纸以“研究学习单”为题,从内容上看确实需要好好“研究”。一共提出四个问题:第一个是举例,在生活中找原型,第二个是让学生写出对于负数已经知道什么,需要学生做一些思考提炼,第三个是提出为什么要有负数,深究负数的起源,第四个是学生质疑,四个问题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学习纸的设计带着教师教学的意图,贲老师说:“我用这张纸意图是让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任务,把学生带入到学习任务里面,面对学习任务自己去想、自己去学,然后再写下他的收获。”笔者从丁昌贵老师提出的“器、道、法、术”几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一、“器”
  “器”就是凭借、支架、线索。
  “学习纸”本身就是器,有了这个线索,学习在课前就发生了,通过课堂的交流补充,课后延伸,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当然,这张学习纸能不能起到凭借、线索、支架的作用,还是要着不同的教师如何运用,最终指向教学之“道”。
  二、“道”
  “道”这里是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行为。
  贲老师设计了四个开放的研究任务:“有关负数的例子和关于负数我知道”“我搜集的有关负数的知识”“为什么要有负数”“关于负数我的疑问”,这四个问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开放。比如举例子的同时还要有个性化的理解;搜集相关的知识,其本身更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通过对负数的追问,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负数的起源;最后是学生质疑,保留学生困惑的权利,照顾了不同的学生,并在自学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疑问。
  可见,并不是在课前发放学习纸,就一定是“先学后教”,“先学”不是简单地把课堂上学的内容搬到课前,而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一种“主体性”教学思想。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贲老师从课前谈话就开始渗透,如果不认识“贲”这个字该怎么办?有的说问老师、问父母,有的说查百度,有的说查百科全书,这些都是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大道至简,贲老师的教育理念或可凝结成一句话,就是“一切从学生出发”。
  三、“法”
  法是指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是指教师有没有遵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生长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
  贲老师的学习纸中可以清晰看出,从“已经知道了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遵循学生认知世界的规律,尤其是给学生设疑部分,显得人性化,让学生知道,有疑问那是正常的,如果不好意思说,来不及说,都可以写在“纸”上,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消除学习的紧张感,创造学习的心理安全。
  贲老师说:“学生认识世界要有三个层次,第一要有感觉,要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来说,没有情境,学习是不能发生的。第二要有问题,把学生带入到学习过程中,第三是到达熟悉的境界。”贲老师的三个层次自始至终用数学活动贯穿学习,把握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
  四、“术”
  “术”就是技术、策略、细节。从教学的技术来看,学习纸的课堂应用需要有教师教学技术的支撑。敢于放手让学生思考,对于课堂的不确定性,灵活自如地理答引导。学习纸的内涵越丰富,要求教师的教学素养就越高,而教学技术的高低源于教学理念。是否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真实地表达,有没有让学习真正发生,术的背后体现教学之道!
  学习纸是教师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带来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让师生、生生对话与合作交流更充分,那么如何设计“合适的学习纸”,并且智慧地运用,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心理阶段、知识内容、课程目标、课型等各个方面灵活设计。充分尊重学生,课堂充分表达交流,从形式走向深入,让学习真发生,这是一种教育的追求,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尹红娜.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参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3(Z2).
  [2]赵冬梅.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
  编辑 温雪莲
其他文献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作文的写作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也是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的事情。如何帮助学生快乐地写作,教师除了教给学生写作技巧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生活日记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表达,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让学生用眼睛做摄像机,定格瞬间的感受,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
《有趣的动物、植物》是二年级的一节口语交际课,教师建议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动物或植物,并在课堂上创设多种情境,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使学生在情景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产生交流动机,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努力在口语交际课堂实践中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引出话源,打开话匣,使学生想说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占据了大半篇幅,而且是“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重大难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题型繁多且涉及的逻辑关系较复杂。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归类总结,加强应用题解题方法的探究,以构建应用题知识框架。从应用题归类复习的角度,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归类整理的具体方法进行了重点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复习;归类复习;巩固教学  长久以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相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率的学习方式不能单单只依赖于简单的模仿和记忆,自主实践、自主探究和团体合作交流同样是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小学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在宽松、自然和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课程,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劲头更加
摘 要:课堂教学中,尝试探究性学习,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学中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做到精彩引入。给学生独立探究发展的平台,使其对要完成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想办法,查资料,质疑,问难,从而实现探究性学习,学生积极参与了探究过程,知识的生成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探究的需求得到满足,享受到了成功。  关键词:探究性;高效课堂;参与度;协调;发现  为了切实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
摘 要:主题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是指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师幼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个别化学习活动作为主题活动中的一项深入、延伸活动,是发展幼儿对主题经验的认识、积累生活经验、提高探索学习欲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主题活动;师幼互动;问题激趣  一、观察、分析——预设互动  在每一个新主题开展前,教师首先要根据主题目标与幼儿认识发展需求进行仔细分析与规划,尤其是在创设个
摘 要:如何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成了社会大众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教育孩子,使他们全面发展,对于教育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随着人们对文化要求的日益加深,家训重拾往日的风采,越来越为人们所应用。许多学校也纷纷效仿,树立起家训、家规。  关键词:郑氏家训;德育工作;立德树人  “江南第一家”传统家训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激情碰撞,可以擦出教育的火花,为我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
摘 要:在现实生活中,数学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也可以说生活就是由一串串数字所组成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却又远远超过现实生活,它是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聚合,重组,抽象化和规律性,因此,我们有时候会感觉数学知识很奇妙,很高深。因此,就“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阐述生活和数学的关系,并就“如何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数学;生活;实际问题  教育要从小抓起
摘 要: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沙河小学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学习为目标,以文化为引领,以制度为保障,以课程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教学科研活动,形成凝聚人心的共同愿景,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一是建立学习机制,搭建学习平台;二是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學习实效;三是加强交流互动,分享学习成果;四是开展跟岗学习,提高管理能力;五是建立课程体系,明确学习目标;六是实施项目合作,深化组织建设。  
摘 要:新课标的提出有其时代必要性和必然性:第一,著名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慣,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正所谓观念变,行动就变;行动变,习惯就变;习惯变,性格就变;性格变,命运就变;命运变,人的一生就改变。行为习惯就像人身体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第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习能力的竞争。目前,“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存在,所